时政 1978歷史不再徘徊   》 第58節:第四章 一步一回頭(9)      凌志軍 Ling Zhijun

  到了2月,表面的熱鬧已經平息,大傢都發現氣氛有些沉悶。中國人已經學會了心口不一的本領,非到關鍵時刻,不會把心裏話講到桌面上來。大多數報刊的編輯都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們用"心有餘悸"來描述那個時候的局勢。《安徽日報》的文章說:"十分明顯,如果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地解放幹部和群衆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然後作者就鼓動人們去做"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闖將"(薛理:《要有一條馬剋思主義的思想路綫》,見1979年2月12日《安徽日報》。)。
  不過,真正心口不一的還不是這些心有餘悸的人,而是另外一些從來不知"悸"為何物的人。對於他們來說,鄧小平的得勢是一場災難。這種情緒雖然從未公開表示,但在私下裏卻也宣泄得淋漓盡致。有人問:"現在的黨中央姓馬還是姓劉?"這是把馬剋思和劉少奇當作"主義"的分界。有人說,"果然毛主席他老人傢說得不錯,修正主義出來了"。三中全會閉幕那一天夜裏,山西省運城地區黨委的大院子裏,就貼出來幾條標語,叫人們"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還說要"堅决鎮壓反革命"。標語的書寫者竟是地委機關裏的一些幹部。湖南省的傳言中,有一種說法藉用鄧小平對"文革"的形容,說三中全會後"短短這一段時間,也是一場浩劫"。還有人說,"中國將在混亂之中前進,好像電影《逆風千裏》一樣"。這電影說的是一支軍隊如何在極為惡劣的氣候裏與敵人作戰的故事,這些人藉此來形容新的時代。可見確有不少人對鄧小平的主張懷着深深的不滿,等待着再一次"變天"。
  事情有些稀奇古怪。沉寂了兩年的中國,如今居然在一夜之間就急劇地旋轉起來,每一個人又都忍不住要將滿腹智慧一吐為快。那一年的年初,似乎無論什麽人都可以站在街上擁擠的人群裏面,大發議論;無論什麽地方都可以當作講壇。當然,最重要的一個講壇是由當代中國一群最著名的文人開闢的。
  文人們現在要把思想解放的成果再行擴大。他們對"兩個凡是"的初次打擊居然獲勝,這是從未有過的戰績。看來乘勝前進是必要的。l月18日,文人們聚在北京開了一個會,學術理論界、文學藝術界和新聞出版界裏幾乎所有有點名氣的人都來了。這可真是一個理論的春天,衹不過,會議的名稱有點怪:理論工作務虛會。
  會議看來具有某些官方色彩。其最初醖釀是在黨的政治局中,由葉劍英提議,而由鬍耀邦全力推動。但是數百名與會者卻是形形色色。這些人滿懷豪情整整說了一個春天,直到4月3日纔算完事。《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馬沛文在十年後還掩飾不住心中的激動。他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黨路綫的大轉折;務虛會是理論上的大突破",而且,他還找了一句培根的名言來歌頌這個春天的價值:"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兒!"
  他的激動乃是由於這些人對中國既成的理論體係發起了範圍更加廣大的衝擊。其矛頭之尖利,已由馬沛文所開出的一個長長的序列加以證實:
  革命經常被濫用,無産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應該拋棄;
  文化大革命是武化大破壞,沒有一點文化的味道;
  毛澤東的錯誤千真萬確,批評毛澤東不是"非毛化",而是"非神化";
  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綫,是一條惡性發展的左傾路綫;
  必須廢除領袖終身製;
  不是人民忠於領袖,而是領袖必須忠於人民;
  指定接班人是一個歷史的倒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應當真正成為最高權力機關;
  人治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靠不住;
  取消黨委審批案件制度,法院衹服從法律;
  反對"協商最好",應為民主選舉恢復名譽;
  警惕封建復闢,"四人幫"不是復闢資本主義,而是復闢封建專製主義;
  "建黨大綱"完全錯誤;
  反右鬥爭是一大政治失誤;
  不應有思想犯、言論犯、政治犯;
  應給劉少奇平反;
  發揚民主不是恩賜;
  經濟的問題,根子是國傢所有製;
  不應再給現代化貼什麽"主義"的標簽;
  國傢盲目的計劃,危害不下於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愚昧無知的保密制度應當廢除;
  破除理論工作中的奴才氣;
  黨的領導人的見解也衹是一傢之言,可以反對;
  反對理論惡霸;
  ……
  會議後期,鄧小平發表一篇講話,此文後來錄於《鄧小平文選》,題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
  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必須堅持無産階級專政;
  必須堅持共産黨的領導;
  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這-講話震動了全中國,其影響之大,並不亞於"兩個凡是"的破産。對這些表述的毀譽均極為鮮明,從此各色人等為此嫌隙叢生,難以彌合。不過,那是今後的事了。但在當時有一件事非常令人奇怪,這些最優秀的政治傢和理論傢們,用了這麽多的時間,說了這麽多的事情,怎麽就沒有一個人提到農民的饑餓,以及農村裏的"包産到戶"呢?看來,當日這些人思想無論多麽解放,還是對鄉下的事情瞭解不夠,估計不足。
  就在這時候,京城裏面聚集了另一群年輕的理論傢。這些人均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民主思想而無既得利益。但是當時這些人還衹是一些民間的清談傢,在他們所談論的種種宏圖大略中,有一個今天看來頗值回味:
  我們的國傢一定要有根本的政治變革,可是又從什麽地方開始做起呢?
  --他們說,要從經濟體製的改革入手。
  經濟體製的改革又當從何處做起?
  --他們說,從改變計劃體製入手。
  然而計劃體製龐大無比,又當從何處做起?
  --他們說,從改變農産品的統購統銷做起。
  統購統銷又當怎樣改變?
  --他們說,從改變人民公社制度入手。
  人民公社又怎樣改變呢?
  --他們說,從農村裏面實際變革進程開始,也即推動"包産到戶"。
  官方發動的解放思想的潮頭剛剛過去,民間理論傢們的設計已令人驚訝地預示了我們的國傢在未來十年所經歷的改革過程。不過,在1979年的這個春天,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理論傢們,都還沒有足夠的智慧預見到下面一個事實:在已經開始的一年中,真正改變中國方向的事情不是文人的理論,而是農民的行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第1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第2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2)第3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3)
第4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4)第5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5)第6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6)
第7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7)第8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8)第9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9)
第10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0)第11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1)第12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2)
第13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第14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2)第15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3)
第16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4)第17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5)第18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6)
第19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7)第20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8)第21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9)
第22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0)第23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1)第24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