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57节:第七章 无私 第八章 水
林语堂 Lin Yutang
三、圣人无私
庄子说:"覆载万物的道何其伟大啊!君子不抛弃主见是体会不出的。抱无为的态度去做,便称为'天';以无为的言辞来表达,称做'德';爱人无私,施恩万物,叫做'仁';视不同的万物为同体,称为'大';行为没有形迹,叫做'宽';具备所有事物的不同点,便称为'富'。
因此,持守的大小事物有顺序便是有'条理';纲纪既行便有'力';顺应大道,则有'备';不因外物而动心挫志,就是'完人'了。
君子一旦明白了这十种道理,其心便能包容万物而无所遗漏。到时,他宁愿把金子藏在深山,珠宝藏在大海里,也不会借重它去求利的。
此外,他不会再苦心求取富贵,更不喜欢长寿,不哀伤夭折,不以显达为荣,不以穷困为忧,不把世俗的财利占为己有,不认为君临天下是自己的荣耀。因为,当他忘掉物我的分别,与万物同归于一时,生死荣辱对他而言便没什么不同了。"(《庄子》外篇第一十二章《天地》)
第八章 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语译]
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却又最不会与物相争的。他们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他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沉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所长,举动必能适其会,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错失。
若对照研究老庄的著作,不难发现他二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不争"的观念。正如序文所指,老子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是不争、谦恭、涵养及就低位(如水),他曾利用不少篇幅来谈论。
然而,要在庄子的作品中找到和这个相同的观点,不但不容易,甚至可说是不可能。所以人们常误以为庄子此名家更强调雌性的精神。其实,庄子以"水"作为柔弱,就低位等智慧之征象,也正是庄子口中的"精神宁静"。请参考序文。
一、水乃天德之象
形体劳苦不休息就会疲惫,精力耗用不停止就会疲劳,疲劳导致精力的枯竭。如同水一样,水不混杂就清澈,不扰动就平静,但是如果闭塞它而不让它流动的话,就不能清澈了。这种平静随着自然运行的现象,便是天德之象。(《庄子》外篇第十五章《刻意》)
没有一样东西能比水还平坦,必定要用水作法则。静止的水,外无水波,内里透明。人心也是如此,如果内心能保持平静,便不会被外物所动摇。(《庄子》内篇第五章《德充符》)
庄子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不同的。尽管他赞同人类的精神在无形的世界中徘徊,但对生活上的问题却并未忽视。这些问题是,"某些事是不能被帮助的。不助的态度就是圣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正是忍耐、谦虚的美德。
二、天道和人道
万物虽贱,却又不得不任其自然去发展;百姓虽卑,却又不能不顺从;世事虽不明显,却又不能不参与;言教虽不适当,却又必须去陈述;义理离道虽远,但却不能被抛弃。
仁爱虽有偏私,却又不得不推广;礼章虽繁杂,却又不能不加强;德行虽与世相和,却又不能不自立;大道虽是一体,却又不得不变化;天道虽神秘不可知,但却又不得不行。
所以圣人观察天地的妙理,并不以人力去助长自然,也不故意去行德,他的行为符合大道而不是出自预先的计谋,应合于仁不自以为有恩,接近义理不自以为受到重视。
他应接礼文而不拘泥,接触世事而不辞让,以自然的法则齐一万物而不致纷乱,依恃百姓而不轻用其力,因任万物而不离其本。
世间的事物有不值得去做的,也有非做不可的,这本是自然的道理。那些不明白大道的人,是因为他的德性还没有达到纯一的境界,因此他所做的事也常常遭到阻挠。那不明大道的人啊,实在可悲!
什么是大道?所谓的大道有天道和人道之分。无为而受尊崇的是天道,有为而致纷乱的是人道;主宰万物的是天道,饱受役使的是人道。天道和人道,差别极大,不可不详加体察。(《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在宥》),
调和而顺应它,便是德;无心而顺应它,就是道了。(《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代序 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 | 第2节:想象的孔老会谈(1) | 第3节:想象的孔老会谈(2) | 第4节:想象的孔老会谈(3) | 第5节:第一章 导言(1) | 第6节:第一章 导言(2) | 第7节:第一章 导言(3) | 第8节:第一章 导言(4) | 第9节:第一章 导言(5) | 第10节:第一章 导言(6) | 第11节:第一章 导言(7) | 第12节:第一章 导言(8) | 第13节:第一章 导言(9) | 第14节:第一章 导言(10) | 第15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 第16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 | 第17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 | 第18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 第19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 | 第20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 | 第21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 第22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 | 第23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 | 第24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