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路遥十五年祭   》 第57节:第二辑忆念(17)      李建军 Li Jianjun

  路遥逝世之后我真的非常难过,我一再默默地流泪。我记得一天骑自行车接女儿从幼儿园回家,经过钟楼我忽然控制不住抽泣起来,四岁的女儿觉察了,遂抬头仰脸问我:"爸爸你怎么啦?"我说:"爸爸有一个朋友,是作家,写小说的,他昨天突然逝世了,我心里很难过!"于是我和女儿就都哭着绕过了钟楼。去年的一天,我应邀在西北政法学院为学生比较余秋雨与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最后的提问当然涉及到路遥及其我对他的印象,我遂说了我和女儿为路遥而哭的情景。我以为时过境迁,岁月的尘埃会把我的心灵污染得粗糙而迟钝,岂不知我还十分敏感,我一点也不料突如其来的悲伤会迅速袭击我,我竟在课堂上泣不成声。在大约有三百名到四百名学生的教室,一下变得十分寂静,也十分肃穆,我还隐隐感觉很多人都低下了头。感谢这些学生,他们理解着我,并以默默无言的形式参与了一次感情的交流。我以为此时此刻的无言,应该是最合适和最美丽的方式。
  我当然参加了路遥的追悼会,并留下了两个难以磨灭的印象,一是路遥躺下之后显得非常短小,我觉得他短小得简直像一个孩子,他的脚上穿了一双雪白的旅游鞋,鞋底有类似瓦当上的一种花纹。从三兆火葬厂回来,我有几年不去那个鬼地方。尽管此间有同事和朋友逝世之后也在那个鬼地方举行追悼会,然而我狠着心,坚持不去。我觉得那里阴森,充满了不安的灵魂,尽管哀乐也很是悦耳。
  我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纪念路遥,不过我始终也没有获得一种足以表达我感情的方式,这是让我遗憾的。几年之前,我有了出版他的全集的设想,觉得这确实还算一件事情,随之找到林达和路远,她们也很支持。评论家李国平过去也是路遥的朋友,并研究路遥,于是我和他就四处奔走,八方联络,以征得散落各地的路遥作品及书信。经过大约一年的努力,全集倒是编辑起来了,但出版它却遇到了麻烦。在一段时间,出版的计划确实到了流产的边缘,甚至马上就要被退稿了,对此,我作为它的编辑极其悲哀,作为路遥的朋友极其负疚,也觉得抱愧林达和她女儿。幸亏广州的杨斌对路遥的书很有兴趣,而且她确实是一个颇有见地和气魄的编辑。经过商榷,很快就有了一个合作出版的协议,而且全集终于行世了。路遥当然没有见过杨斌,不过他如果有知,我想他一定会感谢她的,并喜欢这个漂亮的女士。
  我还想告诉路遥,在日本有一位学者名曰安本,是专门研究路遥的。我敢保证,在整个世界,当然包括我的陕西,他是收集路遥资料唯一齐备的一位。他曾经再三打电话询问全集出版的情况,还托叶广芩询问过我。毫无疑问,从邮局取回书之后,我将立即送一套给安本。在冬天,路遥的书出版了!我真是高兴,我真想拥抱街上所有的人,当然是美人!
  路遥文学中的关键词:交叉地带
  〔日本〕安本实
  路遥作品的舞台在陕西省北部的黄土高原,也就是陕北地区。陕北自古以来自然条件恶劣,那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地开垦、经营着这片土地。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作为内陆省份发展缓慢,陕北仍然是特贫地区之一。路遥就出生在陕北这块穷乡僻壤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直到1976年他27岁从延安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安市《陕西文艺》(一九七七年七月恢复原名《延河》)编辑部工作。路遥生涯的大半,也就是他一生最敏感的时期是在陕北度过的,可以说路遥是个地道的陕北人。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窥见陕北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在那片黄土地上的人们的大喜大悲。路遥的作品没有一篇是以西安大都市为背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居住在西安的、专门描写农民生活的"农裔城籍"①作家之一。广义地说,是一位农村作家。
  路遥的创作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期:1970年左右--1976年,这一时期他是一位业余文学工作者。他的户口在农村,人却在县城(延川县),一边做临时工,挣钱糊口,一边从事诗歌、散文创作,直到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系统阅读、学习中外名著。就笔者所搜集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共创作了长、短诗歌十篇,散文五篇(包括与他人合作),短篇小说二篇(其中一篇是小小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新世界出版社
第1节:人们为什么怀念路遥(代序)第2节:第一辑历程(1)第3节:第一辑历程(2)第4节:第一辑历程(3)
第5节:第一辑历程(4)第6节:第一辑历程(5)第7节:第一辑历程(6)第8节:第一辑历程(7)
第9节:第一辑历程(8)第10节:第一辑历程(9)第11节:第一辑历程(10)第12节:第一辑历程(11)
第13节:第一辑历程(12)第14节:第一辑历程(13)第15节:第一辑历程(14)第16节:第一辑历程(15)
第17节:第一辑历程(16)第18节:第一辑历程(17)第19节:第一辑历程(18)第20节:第一辑历程(19)
第21节:第一辑历程(20)第22节:第一辑历程(21)第23节:第一辑历程(22)第24节:第一辑历程(23)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