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疏證   》 第57節:述而篇第七(5)      楊樹達 Yang Shuda

  《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呂氏春秋?驕恣篇》曰:楚莊王曰:仲虺有言曰:諸侯之德能自為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擇而莫如己者亡。
  樹達按:孔子於三人之行必有我師,正仲虺所謂能自為取師者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國語?晉語七》曰:悼公與司馬侯升臺而望,曰:“樂夫!”對曰:“臨下之樂,則樂矣;德義之樂,則未也。”公曰:“何謂德義?”對曰:“諸侯之為,日在君側,以其善行,以其惡戒,可謂德義矣。”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 其如予何?”
  《史記?孔子世傢》曰: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陽貨篇》曰: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樹達按:孔子語默動作皆所以教弟子,不獨以言,故云無行而不與。天不言而以四時行百物生示人,孔子以自然為師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罕篇》曰:顔淵喟然嘆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公冶長篇》曰: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顔淵篇》曰: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衛靈公篇》曰: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荀子?修身篇》曰:好德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聖人也。
  又《儒效篇》曰:彼學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聖人也。
  又《哀公篇》曰: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大聖。哀公曰:“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君子矣?”孔子對曰:“所謂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明通而辭不爭,故猶然如將可及者,君子也。”哀公曰:“敢問:何如斯可謂大聖矣?”孔子對曰:“所謂大聖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遂成萬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捨也。是故其事大辨(遍同。)乎天地,明察乎日月,總要萬物於風雨,繆繆肫肫,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識;百姓淺然不識其鄰:若此則可謂大聖矣。”
  《韓詩外傳?捲三》曰:言行多當,未安愉也;知慮多當,未周密也:是篤厚君子,未及聖人也。若夫百王之法,若別黑白;應當世之變,若數三綱;行禮要節,若性四支;因化之功,若推四時;天下得序,群物安居:是聖人也。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
  《先進篇》曰: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孟子?盡心下篇》曰: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賈子?禮篇》曰:不合圍,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澤。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說苑?建本篇》曰:吳子曰: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
  《先進篇》曰: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子罕篇》曰: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衆。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衆,吾從下。
  《禮記?檀弓下篇》曰:殷既封而吊,周反哭而吊。孔子曰:“殷已;吾從周。”又《坊記篇》曰:殷人吊於壙,周人吊於傢,示民不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從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陳寅恪序第3節:自 序第4節:學而篇第一(1)
第5節:學而篇第一(2)第6節:學而篇第一(3)第7節:學而篇第一(4)第8節:學而篇第一(5)
第9節:學而篇第一(6)第10節:學而篇第一(7)第11節:學而篇第一(8)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第14節:為政篇第二(1)第15節:為政篇第二(2)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第18節:為政篇第二(5)第19節:為政篇第二(6)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第22節:八佾篇第三(1)第23節:八佾篇第三(2)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