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国学智慧与当下生活:百家讲坛   》 王利锁:感悟人生(5)      Zhang Xiaojie

  从这些故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庄子这个人非常善于辩论,但是他辩论的话题我们不要忘了,都是对人生的宏通的认识的话题,是一种人生大智慧的体现。
  最后,就是庄子这个人,过去我们认为他是消极的,对人生是一种没落的、没有什么积极追求的,所以认为庄子也是一个很死板的人。其实这是对庄子的误解,庄子是一个深通人情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庄子讲过好多在我们今天看来充满智慧的话题、寓言故事,而这些故事当中,让我们发现了庄子这个人非常幽默,从幽默当中我们知道庄子对人生有宏通的认识和理解。庄子幽默到什么程度呢?
  庄子临死的时候,告诉他的学生说,我马上要死了,死了以后,你们就不要厚葬我,随便找个地方扔到野外就行了。学生说,这样对老师好像不太礼貌吧,我们还是愿意扒个坑把您埋到地下去。庄子说,不用了。为什么呢?你把我放在野外,最多是乌鸦把我吃掉。你们感觉到一个人死掉以后,让乌鸦吃掉很残酷,但是你想过另外一个问题没有,你用个坑把我埋到地下,将来不是地下的蚂蚁把我吃掉了吗?从乌鸦嘴里夺过来送给蚂蚁,你们也太偏心了吧?从这里,我们感觉庄子对人生的理解非常豁达。
  另外,庄子非常重感情。他不是一般的无情,他说的无情是宇宙的无情。从人伦来讲,庄子也是非常重感情的。惠子(就是惠施)去世以后,庄子带着他的弟子给别人送葬,送葬的时候经过了惠子的墓地。在经过惠子的墓地的时候,庄子给他的弟子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楚国有一个木匠和泥瓦匠,他们是心心相印的。有一次泥瓦匠在墙上刷石灰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鼻子上碰了一点白灰,他就找木匠帮忙把自己鼻尖上的白灰擦掉。结果去了以后,木匠正在干活,木匠头也不回,拿了木匠用的大板斧——砍木头的大板斧——回手一劈,就把鼻尖上的石灰给劈掉了,而泥瓦匠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心不跳,丝毫没有受伤。庄子说,从惠子死了以后,我就没有知音了。这个故事叫做“运斤成风”,庄子通过“运斤成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心心相通。但是从这个话里面,我们看到另外一个庄子和庄子对自己的对手的那样一种纯真的爱。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一个电视剧,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前一段演这个电视剧的时候,我看了以后马上想到了庄子和惠子。这个电视剧叫《亮剑》,李云龙和国民党将领楚云飞两个人战场是死对头,但是作为朋友,不影响他们感情的发展。庄子和惠子就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把以上谈的这些问题做一个小结的话,我们可以对庄子概括出这样一段话:庄子是一个生活在战国中期,家境比较贫困,而且有着深刻的精神危机,但对人生又有自己的宏通看法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他鄙夷官场,不羡慕富贵荣华,追求自我个性的自由。这就是历史上的庄子。
  下面我们谈谈通过对历史上庄子这个人的认识,我们如何认识庄子的思想。在我看来,庄子思想可谈的地方太多了,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如庄子的社会思想、宇宙观、气化学说、人生哲学都可以谈。我想谈一下庄子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庄子对人生的认识。因为这点应该说对我们今天去思考人生、认知社会有一定的启示和意义,但是我们要了解这样一个问题,还要从庄子最基本的认识的方法入手。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产生了一大批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后来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佼佼者,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但是如果我们从思想分野的角度对这些人物做一个粗略的划分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在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认识上看法是不一样的,而这种不一样,决定他们形成了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就是我们今天提到的诸子百家。在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当中,道家有它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视角,如儒家看人讲“人生观”,道家尤其是庄子却讲“人死观”。儒家是从进化论的角度看社会、人生的,道家往往用反观思维。什么叫反观思维?也就是对一个事件的认识,儒家往往从正面去认识,道家往往从反观的角度去认识。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设定了好多的节假日,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三八妇女节,什么护士节、教师节,设了好多。按儒家的观点、儒家的视角来看,为什么设立这么多的节,因为社会的需要,因为他们需要尊重和重视。教师——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所以给他设个节,提高他的社会政治待遇,让全世界都来尊重教师,尊重知识;护士给她设个节,因为她是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儿童设个节,因为他们代表了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感觉到不错啊,是这样。但是道家不这样看,道家看问题是反观思维。为什么要给儿童设个节?因为儿童是弱势群体,谁都可以欺负他。道家是从这个角度看的,如果给哪一个阶层的人士设个节,并不是说这个社会上对他太看重,恰恰说明他们的社会地位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我们想一想,这种思维方式也有一定道理。为什么设个五一劳动节?工人生产在第一线,一年四季都在干活,到那一天休息一下,感觉到扬眉吐气,所以设个节。儿童让你这一天过个节,为什么?平常父母都要逼着你,让你学学学,今天给你放个假,让你吃得好点,穿得好点。教师设个节,为什么?因为别人看不起你。护士设个节是因为医生管着你。为什么有的人不用设节?这就是反观,道家就是用这种反观方式看问题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儒家看待问题是站在社会之内看问题的;道家是站在社会之外,站在宇宙的高处来看问题,我们可以把此认识世界的思维视角称为“方外之谈,以道观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百家讲坛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1)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2)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3)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4)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5)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6)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7)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8)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9)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2)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3)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4)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5)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6)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7)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8)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9)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0)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1)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1)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2)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3)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4)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