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 第57节:第七章 价值的翻转(6)      周国平 Zhou Guoping

  "从前对上帝的亵渎是最大的亵渎,可是上帝死了,这些亵渎者也随之死了。现在亵渎大地和崇拜高于大地意义的不可探究之物是最可怕的!"〔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尼采全集》第6卷,第13-14、16页。
  尼采一再呼吁: 不要在地球之外寻找一个捐躯和牺牲的理由,"只为大地而牺牲"〔2〕;"不要再把头颅埋进天界事物的沙碛中,而要自由地昂起这头颅,一颗人间的头颅,它为大地创造了意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来世论者》。《尼采全集》第6卷,第43页。
  尼采所要建立的新道德,就是以"忠实于大地"为宗旨,"它不是引导我出世和达到天堂的路标",而是一种"地上的道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快乐和激情》。《尼采全集》第6卷,第49-50页。过去有多少道德都飞离大地,飘失而迷途了,现在我们要引导飘失的道德"返回大地","返回肉体和生命","这样它就可以给大地以它的意义,一种人类的意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贻赠的道德》。《尼采全集》第6卷,第112页。
  "忠实于大地",用尼采另一个形象的表述来说,就是要"倾听健康肉体的声音",这是更真实更纯洁的声音,"它说着大地的意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来世论者》。《尼采全集》第6卷,第45页。
  大地,生命,肉体,--这就是现实的人生。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这现实的人生,而不在于任何超验的世界。在尼采看来,道德的使命并非要把一种超验的目标强加于人生,给生命戴上绝对命令的枷锁,而是要顺应生命之自然,为人生探寻和创造一种现实的意义。"不要在道德上超过你们的能力!不要寻求违反你们的可能性的东西!"《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高贵的人》。《尼采全集》第6卷,第424页。尼采着重生命的自我超越,但超越以生命的肯定为前提。"忠实于大地",就是要肯定生命,肯定人的尘世生活。
  基督教道德的要害恰恰在于否定生命,否定人生。尼采无数次地指出,基督教是违背自然的,"上帝这个概念是作为与生命相对立的概念发明的"《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第481页。,上帝是"生命的最大敌人",《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第420页。是"迄今为止对生存的最大异议",《尼采全集》第8卷,第101页。"'上帝的王国'在哪里开始,生命就在哪里结束……"《尼采全集》第8卷,第88页。
  早在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就已经开始批判教会对于人的尘世欲望的压制了。尼采的特点在于,第一,他直截了当地把基督教归结为一种道德观念:"基督教的教义仅仅是伦理,只想成为伦理",即成为支配人类行为的绝对标准。《自我批判的尝试》第5节。《尼采选集》第1卷,第14页。而且,很少有人如此醒目地揭穿这种伦理的反对生命、向生命复仇的实质。第二,尼采并不满足于指出基督教伦理压制人的生命本能的事实,还相当透彻地分析了基督教伦理得以长期统治欧洲的心理机制,即在于使人产生一种罪恶感,由这种罪恶感而形成一种懦弱顺从的奴隶性格。
  要造成一种普遍的罪恶感,还有什么比把生命本能、自然冲动宣布为罪恶更好的办法呢?其实,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传统道德采取的都是这个办法。而只要把生命本能视为罪恶,伦理就必然带有宗教性质。尼采的批判实际上也不限于基督教,而扩大到了佛教、印度教,指出历来一切伦理都具有这种反自然的性质。在生命本能中,性本能又被视为最不洁、最见不得人的罪恶。当这样一种人人必有的经常的情欲被宣布为耻辱,把它变成内心痛苦的根源,也就使人人内心的痛苦必有化经常化了。〔3〕参看《朝霞》第76节。尤其是在女子教育中,传统道德更是竭力使她们对性欲无知并且视为最可怕的耻辱,而结婚却闪电式地把她们投入性生活之中,两相冲突,在她们心理上造成病态的症结。这是一般女子比男子更懦弱顺从的重要原因。参看《快乐的科学》第71节。
  尼采认为,作为生命先决条件的性欲之满足,自己快乐同时又使人快乐,实属自然界中不可多见的好意安排。〔3〕这只是一个典型事例,说明传统道德对于凡能使人享受到生命欢乐的行为都加以贬斥。生命原是一股快乐的源泉,却被道德的侮蔑弄脏了。结果,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自我享乐实在太少,这是"祖传的罪过"。参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同情者》。基督教把生命的欢乐变成了犯罪的恐惧。自然冲动本不可遏止,可是人们不能轻松愉快地加以满足,却是心怀疑惧和顾忌,害怕幻想中的"罪恶",陷入不可自拔的内心冲突之中。压制本能,导致肉体的衰弱;顺应本能,又产生精神的自责。事实上,压制仍难免内心的痛苦,因为禁欲并不能使欲望消失,罪恶感依然存在;顺应仍损害着肉体的机能,因为带着罪恶感顺应,不可能有真正的满足。反正是身心俱伤,人生乐趣扫地以尽。所以尼采说,伦理"把人的灵魂和肉体都弄得衰弱了"。《朝霞》第163节。基督教"把最高的恐怖",即对生命自身的恐怖,"高悬在人类之上作为至高的道德法则,因此,不仅个人、民族,而且全人类的想象都迷离失措了!"《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第479-480页。这就是基督教伦理发生巨大作用的心理机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纪念版感言(1)第2节:纪念版感言(2)
第3节:汝信为初版写的序第4节:前言
第5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1)第6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2)
第7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3)第8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4)
第9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5)第10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6)
第11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7)第12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1)
第13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2)第14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3)
第15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4)第16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5)
第17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6)第18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7)
第19节:第三章 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1)第20节:第三章 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2)
第21节:第三章 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3)第22节:第三章 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4)
第23节:第三章 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5)第24节:第三章 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6)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