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57节:宋襄图霸,是是非非总成空(6)      Liu Xuyi

  在宋楚争霸中,宋襄公的雄心与子鱼的隐忍求全正好构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泓水之战前,作为大司马的子鱼极力劝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矣。"襄公不听。为什么子鱼极力反对宋国争霸呢?为什么襄公又屡谏不听呢?到底是谁代表着宋国的民意或舆论呢?
  1934年,胡适先生发表了一篇长文《说儒》,指出春秋时有一个"殷人复国的大运动",说殷商亡国以后的几百年中,其遗民始终保存着民族复兴的梦想。在《商颂·玄鸟》中,可以看出殷人在期待一位民族英雄来做复兴的大事业,宋襄公图霸便是受到这复兴梦想的鼓荡。宋襄公失败以后,殷人武力复兴的梦想破灭,便渐渐转化成对一位本民族文化英雄的期待,孔子的学说便由这样背景而生成,故原始儒学实是以古代东方殷人文化为根本之学说。胡适先生的说法虽然有些臆测之辞,但他指出的殷民族复兴梦想应该是合理的。要不然,宋国子鱼也不会说出"天之弃商久矣"的话来。
  我认为,在宋国国内可能本身就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以子鱼为代表,认为这个时候,若想复兴,谈何容易,不如求全保身;一种意见以宋襄公为代表,认为这个时候若不奋起,机会只会一瞬而过。虽然最终以宋襄公的意见占了上风,但也许正是由于国内意见不统一,才导致宋楚之战,宋师损失惨重。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国人皆咎公"。至于国人为什么要"咎公",《左传》也没有明说。但看得出来,宋国人是把泓水之战宋师大败的责任归诸襄公的。从战争结局来看,宋师之败,襄公难辞其咎;但是,从整体来看,宋襄公虽败犹荣。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暂且搁下这个疑问。
  那么接下来,我们又不得不提出一个新的疑问,那就是,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面对强大的敌人,为什么会两次主动放弃有利的战机?这已经成了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奇特事件。
  春秋时代人们对此事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宋襄公是不懂打仗的道理,子鱼在战后对宋襄公的批评,主要是说在战场上没有礼义可言,如果讲究礼义,就不如不要打仗。从"国人皆咎公"这句话来看,子鱼的批评可能也代表当时宋国的民意。《左传》作者大段记录了子鱼的批评,显然也是赞同这种看法的,后来司马迁在《宋世家》中写到泓水之战时基本上是照录《左传》的原文,显然他也是赞同子鱼看法的。另一种看法以《公羊传》所记的议论为代表,《公羊传》记述泓之战的过程与《左传》差别不大,但最后引用的春秋时人评价则与子鱼完全不同:"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这里的"君子"便是春秋时与子鱼意见相左的一些人,《公羊传》显然赞同他们的观点。另外,司马迁在《宋世家》"太史公曰"中也提到:"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他提到的"君子"对宋襄公的嘉许,证实了《公羊传》所言不诬。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呢?正方观点中既有君子,也有民意作为支持;反方观点中也主要是君子的看法。但仔细分辨,仍然不能看出,正方的观点主要是从战争的结果来看问题,反方的观点则是从战争的过程来看问题。
  我认为,宋襄公图霸之举,不能纯粹从实力和结果来看。论实力,宋国确实比不上当年齐桓公时代的齐国。泓水之战之前十八年即鲁僖公四年,齐桓公带着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联军南征楚国,迫使楚国签订召陵之盟。但此次南征,中原联军只能说是略挫了楚国北进的锋芒。中原联军与楚国从春对峙到夏,始终没有正面交过锋。一方面楚国不敢贸然应对八国联军,但另一方面中原联军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不是对楚的军力心存畏惧,庞大的北方联军何以拖延近半年,最后以谈判了局呢?
  实力强大如此的齐桓公尚且只能如此,那么再看距泓水之战六年之后爆发的晋楚城濮之战就更加清楚了。城濮之战虽然是晋国战胜,也是中原华夏族第一次打败蛮夷楚国。但这一次是晋国倾全国之力对付楚军的一支偏师,且晋文公战前仍然疑虑重重,甚至一度想放弃,若非部下给他打气,城濮之战就打不起来。北方国家对楚的畏惧由此可见。而泓水之战是宋国独立抗楚,宋国军力远不逮齐、晋,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即使宋军乘楚军立足未稳出击,又能有多少胜算?子鱼事后的批评,也说过即使利用险阻出击,"犹有惧焉",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可见,宋襄公不是傻瓜,也不是战争狂人,颜世安先生就认为,从宋襄公争霸的前后行动来看,他并不迂腐,很会用灵活手段处置不同问题,有时颇为刚狠。如为笼络东夷不惜用人祭,曹国不服则诉诸武力。他在与楚军对阵时坚持军礼,并非不会打仗,相反他运用的是一种非常时期的非常策略。而不是在对付中原诸国时灵活强硬,而在对付楚国时就变成了迂夫子。宋襄公与楚国争锋时一贯注重礼义,并非泓之战时心血来潮。宋襄公自然明白宋国武力不能敌楚,利用齐桓公时形成的夷夏之辨局面,以文化故国的名义号召中原诸夏联合御楚,确乎是宋国能够扼制楚国北进的一个最好策略选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