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史 》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 》
八 崔浩之死(2)
陳羨 Chen Xian
太子拓跋晃首先得知消息。自從滅佛以來,他就跟崔浩結了怨,這次崔浩獲罪,他本該高興,可是修史的主力成員高允卻是他的恩師,他趕緊把高允接到東宮,吩咐他說:“明天隨我去見皇上,假若皇上問你啥,你就順着我的意思答話,聽明白了麽?”
高允一頭霧水,問太子:“為了什麽事情呀?”
拓跋晃也不細說,衹回答:“去見了皇上就知道了。”
次日一早,拓跋晃領着高允來到宮中,嚮拓跋燾稟告:“中書侍郎高允在兒臣宮中,相處好多年了。他一嚮小心謹慎,遵紀守法,雖然與崔浩一同著史,但地位很低,罪責都是崔浩的,懇請父皇明察,免他死罪。”
拓跋燾點點頭,召見高允,一見面就問他:“《國記》都是崔浩寫的吧?”
高允依實回答:“《太祖記》為前著作郎鄧淵撰寫,《先帝記》(先帝即指拓跋嗣)和《今記》是微臣與崔浩合寫,不過崔浩管的多,衹抓總體的事務。至於註疏方面的文字,微臣多於崔浩。”
拓跋燾大怒,對拓跋晃說:“怎麽搞的,高允的罪責比崔浩還重,叫我如何饒恕他呢?”
太子暗暗叫苦,心說這個高允怎麽不長腦子,不聽我言,忙解釋說:“高允小臣,初見父皇天威,語無倫次。兒臣剛剛還問他來着,他說全是崔浩幹的。”
拓跋燾轉臉問高允:“太子說的,可是實情?”
高允答道:“微臣罪當滅族,不敢妄言。太子是因為微臣侍講日久,同情我的遭遇,想要救我一命而已。其實他並沒有問過我,我也沒說過那樣的話。”
拓跋燾倒吸一口冷氣,居然還有這樣的大臣,感嘆道:“果真耿直啊!世上少有人能為之,而高允竟能做到!死到臨頭,還能面不改色不說假話,此乃信;身為大臣,而能堅持真理不欺君,此乃貞。既信又貞,讓人佩服,好吧,我就赦免他了。”
拓跋燾又派人把崔浩召來質問,崔浩早已嚇得說不出話來。拓跋燾就叫高允起草詔書,把崔浩滿門抄斬,並且誅殺與著述國史相關的官員。
高允接旨,卻一直遲疑不寫詔書。拓跋燾催了又催,最後高允要求見過皇上,然後動筆。拓跋燾就召他進宮,高允奏道:“微臣實在不知道崔浩還犯有何罪。如果僅僅是因為寫國史的事觸犯了皇族先世,不為尊者諱言,也不至於判死罪埃”
拓跋燾一聽,這是什麽話,當即就坐不住了,命令武士把高允捆綁起來,就要殺他。旁邊拓跋晃嚇壞了,一再勸說。拓跋燾纔慢慢消了氣,想想高允也沒說錯,就給高允鬆綁,把他放了,感嘆道:“要沒有此人,朕恐怕要殺數千人呢1
事後拓跋晃責備高允:“識時務者為俊傑。我替你求情,你怎麽反倒去激怒皇上呢?我每次想到這事,還是心有餘悸呢。”
高允答道:“所謂歷史,就是要如實記載帝王的舉止,以為後來者鑒,如此才能讓今天的人知道過去的事,將來的人知道今天的事。同時,這樣的寫史筆法,也能使君主們有所顧忌,言行謹慎。崔浩主持修史,私心很重,的確有罪,但書中寫到朝廷起居、國傢得失,乃是史法之大體,並無過錯。我與崔浩一同編書,自當同生共死,不能獨免。承蒙太子殿下出面保我,高允感激不盡;但若要我為了活命說違心的話,我可做不出來。”拓跋晃為之動容,從此更將高允帶在身邊,咨以要事。
高允僥幸不死,拓跋燾還是沒有放過崔浩,他另外找人起了詔書,族誅崔浩所屬的清河崔氏以及與之聯姻的盧、郭、柳三大士族,其他涉案人員則衹殺本人。崔浩為拓跋氏君主謀劃一生,到頭來化作南柯一夢。行刑當日,七十高齡的崔浩被關在囚車裏押往刑場,路上衛士們都爬到他的頭頂,一邊說着侮辱的言語,一邊朝着他的腦袋撒尿,呼聲不絶於耳。這位才幹見識不亞於諸葛孔明的謀臣,下場竟如此凄慘,讓人扼腕。
由於燕趙漢人的幾個大族遭受沉重打擊,北魏一直欣欣嚮榮的制度性漢化蒙上了一層陰影。拓跋燾後來也為自己一時的暴虐行徑後悔不已,但木已成舟,不得不吞下苦果。
崔浩對於北魏前期政權的發展與鞏固,功不可沒。他本人雖為一文弱書生,卻總能運籌帷幄之中,决勝千裏之外,拓跋氏在軍事擴張中多次采取他的建議,幾無失策。對於北魏的制度,他的影響則是在思想的層面上,是隱性和漸進的,他重視推廣儒學,並着力於像漢人一樣選賢拔纔,這些舉措都是能波及數代的。很多人認為,崔浩心存漢室,不熱衷於南徵,而力圖促使北魏政權嚮其他方向擴充,這其實是一種漢文化的慣性思維方式。崔浩從小受到的教育既然是漢人的傳統文化教育,他的言行不管是出於主觀還是客觀,自然會對漢族、漢文化有利。鮮卑人本無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崔浩想從漢文化的角度出發,為鮮卑人寫史,其結果衹能是悲劇。崔浩的被殺,歸根到底源自文化的衝突,它標志着北魏前期的漢化潮流遇到了暫時的阻礙。然而,對鮮卑貴族們而言,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要想生存於中華世界之中,在文化上就別無選擇。歷史之車輪,轟隆碾過,大勢之所趨,無人可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序章 從南北對峙說起 | 一 劉裕發跡(1) | | 一 劉裕發跡(2) | 二 桓玄的野心(1) | | 二 桓玄的野心(2) | 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1) | | 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2) | 四 強國之本(1) | | 四 強國之本(2) | 五 拓跋珪功過(1) | | 五 拓跋珪功過(2) | 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1) | | 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2) | 七 盧循之亂(1) | | 七 盧循之亂(2) | 八 二劉相爭(1) | | 八 二劉相爭(2) | 九 翦除異己(1) | | 九 翦除異己(2) | 十 討滅宗室(1) | | 十 討滅宗室(2) | 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1) | | 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2) | 十二 失去長安的帝業(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