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高考年輪:高考恢復三十年的民間觀察 》
第57節:1988年:民工與工程師命運的"千古難題"(3)
馬國川 Ma Guochuan
趙學勤 Zhao Xueqin
(三)
與古代科舉分省定額取中相似的是,現代中國的高考也實行分省統一錄取制度(1952、1953年實行全國統一錄取除外)。面嚮全國招生的高校一般由各省根據所分配的名額按分數從高到低錄取。當然,國傢也製定了一些特殊的招生政策,例如對少數民族或邊遠落後地區考生、臺籍僑屬考生、軍烈子女、有特殊貢獻的優秀青年等,可優先或降分錄取;對一些艱苦行業或國傢急需的農、林、師範等專業,也實行一定範圍內降分定嚮錄取的傾斜制度。人們一般認為,錄取環節本身沒有多少制度性問題,衹是在上綫考生中嚴格遵循"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原則,其社會功效便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因此,恢復高考以來,儘管高考制度的許多方面已經或正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錄取制度卻相對較少變動,僅有的幾項改革也主要局限於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如增加投檔比例)和錄取手段的現代化等方面。
統一命題、統一閱捲、統一評分標準,卻為什麽沒有統一的錄取分數綫?1982年,全國首屆高考科研討論會就曾專門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考試學研究課題,專傢們提了不少意見,但是沒有結果。
有研究者選取了被人們經常議論的京、津、滬三個直轄市和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安徽等幾個東中部高考大省1978-2001年中若幹年份的高考錄取原始分數綫作對比,並選擇了貴州、甘肅兩個少數民族較為集中的西部落後省份作參照。以北京市為例,1978年,北京市的文科錄取分數綫在10省市中僅低於上海、江蘇兩省市,排第三位,比湖北省高出30分,比甘肅省高出55分,比分數綫最低的貴州省更是高出130分之多;理科綫則排第一,比貴州省同樣高出130分。到1988年,北京市的文科分數綫退居第六,理科綫退居第七。到1999年,北京市的錄取分數綫在10省市中的排位則完全顛倒過來了,文科綫已位列最後,比分數綫最高的湖南省低了77分,連分數綫一直很低的貴州省也高出北京市1分;理科綫也僅僅排在貴州省之前,與分數綫最高的湖北省竟相差114分。2001年,北京市的文理科錄取分數綫依然僅略高於貴州,與最高的浙江省相差都在80分以上,與高考大省山東省更是相差120-140分。天津、上海兩市的錄取分數綫走勢與北京也基本相似。如果說,二十幾年前京、津、滬作為國內經濟和教育水平最高的中心城市,其高考分數綫高出其他省區不足為奇,那麽,短短二十幾年,這些城市的高考分數綫卻出現如此大幅度的下降,則不能不發人深思。
1977年恢復高考之所以被視為利國利民的偉大决定而深受擁護,就在於它打破了"血統論"對高等教育的壟斷,給廣大民衆帶來了公平競爭的機會。人們常說,考場如賽場。高考分數綫的差異,就好比田徑場上的百米賽跑,選手們的起跑綫相同,終點卻因人設綫。其結果可能是跑得快的被淘汰,跑得慢的反而拿奬牌。如此比賽,規則便形同虛設。而且,北京等大城市經濟發達,生活水平和教育條件均高於中西部落後省份,從教育機會均等理論中的"逆嚮歧視"角度看,為彌補競爭起點的不平等,將錄取分數綫嚮邊遠落後地區傾斜是無可厚非的。但現在的分數綫在嚮邊遠落後地區傾斜的同時,卻更嚴重地嚮教育資源豐富的大城市傾斜,使得發達大都市年年"低分數綫、高錄取率",而一些生源大省的學生卻年年面臨"高中比高"的激烈競爭態勢。這顯然既有悖於考試公平原則,也背離了旨在維護區域公平的分省錄取制度之初衷。
從整體上看,目前高考錄取分數綫的差異主要存在於京、津、滬等地與湖南、湖北、山東等幾個高考大省之間,而一些經濟和教育落後的西部邊遠省份或少數民族地區,由於考生人數相對較少以及國傢對這些地區有相應的照顧政策,高考的競爭激烈程度反倒不如中部一些大省,其錄取分數綫與幾個主要城市的差距也不如後者大。
客觀地講,我國實行定額分省錄取制度有其合理性。地區的不平衡其實也是世界各國社會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正常現象。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總是需要先培植一些"增長點",然後以點帶面,推動整個社會嚮前發展。這便是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謂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其社會發展尤其需要通盤考慮。為了使部分中心城市經濟和社會快速起飛和發展的同時,也促進落後地區社會發展,國傢在統一高考的前提下兼顧區域公平,實行分省錄取並製定一些有針對性的照顧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第1節:序 言 | 第2節:引子:廢除科舉後的70年滄桑風雨(1) | 第3節:引子:廢除科舉後的70年滄桑風雨(2) | 第4節:引子:廢除科舉後的70年滄桑風雨(3) | 第5節:1977年:扔掉鋤頭,我們報考去!(1) | 第6節:1977年:扔掉鋤頭,我們報考去!(2) | 第7節:1977年:扔掉鋤頭,我們報考去!(3) | 第8節:1977年:扔掉鋤頭,我們報考去!(4) | 第9節:1977年:扔掉鋤頭,我們報考去!(5) | 第10節:1978年:躍過高考這道"竜門"(1) | 第11節:1978年:躍過高考這道"竜門"(2) | 第12節:1978年:躍過高考這道"竜門"(3) | 第13節:1978年:躍過高考這道"竜門"(4) | 第14節:1978年:躍過高考這道"竜門"(5) | 第15節:1978年:躍過高考這道"竜門"(6) | 第16節:1978年:躍過高考這道"竜門"(7) | 第17節:1979年:高考之船直挂雲帆濟滄海(1) | 第18節:1979年:高考之船直挂雲帆濟滄海(2) | 第19節:1979年:高考之船直挂雲帆濟滄海(3) | 第20節:1979年:高考之船直挂雲帆濟滄海(4) | 第21節:1980年:迎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代(1) | 第22節:1980年:迎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代(2) | 第23節:1980年:迎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代(3) | 第24節:1980年:迎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代(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