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1978历史不再徘徊   》 第57节:第四章 一步一回头(8)      Ling Zhijun

  对于那些终于摆脱屈辱重蹈政治舞台的老人们,说"第二次解放"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多少年来大家第一次发出了由衷的笑声,邓小平也以胜利者的微笑来接受大家的祝贺,不过,他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放下心来的。这倒不是因为他经历的风波太多,以至今天还在担心天有不测风云。他是熟谙政治舆论的行家里手,知道民心的价值。表面的舆论常常不能说明真相。两年又八个月前,"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舆论也是一夜之间铺天盖地,举国高喊"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把'批邓'进行到底"。这件事给予邓小平的印象太深了。他根本不会相信那是民心。报纸叫作"党的喉舌",其实党是由人组成,因而报纸只是最有力量的人的喉舌。几天前,他在中央全会上曾尖锐地说,在共产党内,大家只能奉命行事,什么问题也不用思考。不讲原则,说话看"来头"、看"风向","随风倒"的现象已经多起来。(参见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第142页。)过去是随毛泽东的"风"。现在,轮到他邓小平主持大政,他必定也对这种现象抱有高度警惕。问题不在于人们表面上说什么话和敲什么锣,而在于心中所想及弦外之音。
  1979年元旦刚过,省委书记们便用自己的言论把报纸的头版占去了大半。农业以及农村的问题乃是必须要说的话题。安徽乡下有些地方本已经悄悄地把田分开,这时候却看到了全会决议上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看来他们的行动大有越轨之嫌,这时候只好先避开短兵相接的搏斗,采取远兜远绕的迂回战术。历时十五天的省委会议宣布了自己的方针:"在建立健全责任制的问题上,思想要再解放一点,办法要再多一些。"它还说:"生产队愿意采用什么办法,应由群众民主讨论决定。"等于是说,三中全会的解放思想这一条是算数的,但这"不许"、那"不许"可不一定算数。(1979年1月19日《安徽日报》。)青海省的领导一下子没有看出此中奥妙,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省委机关报发表了一篇不痛不痒的社论,说"在我党的历史上,每逢历史性的转变关头,都会伴随着全党的学习运动"(1979年1月5日《青海日报》。)。邻近的甘肃省,报纸也在早几天发表了社论,说政治要保护经济,阶级斗争必须同排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联系起来。(1979年1月2日《甘肃日报》。)赵紫阳这时还未进京,还在四川省当他的省委第一书记。他虽未像万里那样在农村发起对人民公社的挑战,但他明显地对华国锋的失势与邓小平的崛起感到愉快,而且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丝要在邓的道路上大展宏图的情绪。他在四川省委会议上报告:"从总体上说,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已经扫除。"(1979年2月15日《人民日报》。)这话的大胆之处在于,当公开的舆论还把华国锋看作党的中心时,赵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他扔到一边了。辽宁的任仲夷也是数十位省委书记里面最具反叛精神的人之一,几个月前,当"真理标准"的争论双方还胜负未卜的时候,他最先表示了自己反对"凡是派"的立场,这是中国官场上极少见的勇气,可是这时他还是没有敢直面"包产到户"。他的办法是把精力集中于阐述较少争论的问题,他告诫下级:"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抓住一个中心,就是工作着重点的转移"(1979年l月9日《人民日报》。)。这话现在已经不会再有风险,因为即使是华国锋也不会反对这个话题,只不过,华的"转移"与邓的"转移"不是一回事。
  看到舆论绕来绕去还是在外围徘徊,《安徽日报》似乎有些不耐烦了,它发出进一步的暗示,说"有了经营自主权,一小块土地没有种上东西,一小块水面没有利用起来,社员和干部就要睡不着觉"(李克文:《按经济规律办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见1979年1月24日《安徽日报》。)。这里面主张"包产到户"的味道,即使再愚蠢的人也会闻得出来。可是多数省区要么是真糊涂,要么是太聪明。整整一个月里,没有人出来呼应安徽的声音。到了1月下旬,终于再也不能回避。西部的陕西省打破了沉默,但不是附和安徽的声音,而是相反。23日,陕西省省委会议决定:"必须继续稳定地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刚刚进入政治局的王任重副总理在这次会上讲了同样的话,(1979年1月3日《陕西日报》。)这使得陕西的理直气壮看上去大有来头。江苏省在东部,与陕西有遥遥数千里之隔,现在却决定与陕西异口同声,省委书记许家屯虽然说要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可是又说:"试行责任到组联系产量有奖有赔办法,进行比较,但不要急于全面推开。大农具不能分,更不能包产到户,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要坚决纠正过来。"(1979年2月19日《新华日报》。)这大致是重复了会议的文件。这一来,不少省委书记都记起三中全会上的这一句话,于是全都照方抓药,包括云南、新疆、山西、河北、河南、湖北。这是一种无论什么风吹浪打都不会翻船的办法。看来坚守在人民公社阵营里的力量仍占有绝对的优势。四川这时也许有一点犹豫。私下里,赵紫阳在省委扩大会议上问,干部最大的思想障碍是什么?大家说,最突出的是"恐右症"。这种思路要是延续下去,四川立刻就是安徽的同盟军了。果然,会议发表的决定给了农民一个前所未有的解放,它说:"各种办法都可以进行试验。"不过,赵还是没有勇气拆除最后的屏障,他重申,"不搞包产到户,不搞分田单干"(197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广东省的习仲勋再次仗义直言,只是略施小计。他们说,只要不分田单干,各种不同的办法都应当允许。(1979年2月7日《人民日报》。)他们的小计谋是故意不提"不许包产到户"。既不禁止,农民也就可以实行;可是他又没有允许,一旦有失,作为一省之领导,还大有退却的余地。另外一些省委书记一定意识到这里面事关重大,所以与其打一场无准备之仗,不如行兵家避实就虚的策略。内蒙古的周惠说,内蒙古的"关键是解决好遗留问题,配备好领导班子"(1979年1月24日《人民日报》。)。山西省还是念念不忘它的大寨,第一书记王谦说:"大寨是在毛主席指引下成长起来的,山西是坚持学大寨的。"(1979年1月25日《山西日报》。)湖南的书记毛致用也学着山西的话,一句也不提生产责任制,只是说湖南"要继续坚持学习大寨的基本经验",可是过了几天,《人民日报》发表这个讲话时,竟把这一句话全部删去,令毛书记大为紧张了一阵。(见1979年6月5日《湖南日报》和6月19日《人民日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1)第2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2)第3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3)
第4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4)第5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5)第6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6)
第7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7)第8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8)第9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9)
第10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10)第11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11)第12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12)
第13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1)第14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2)第15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3)
第16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4)第17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5)第18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6)
第19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7)第20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8)第21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9)
第22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10)第23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11)第24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12)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