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亡天下:南明痛史   》 欲嚮江南爭半壁(30)      梅毅 Mei Yi

  在他們心中,長江天險,說不定正是南明大翻盤轉危為安的轉折點。
  這種天真的想法,不僅僅是對歷史的誤讀,也是對弘光朝廷自己的誤讀。
  相比三國時代的孫氏政權及東晉時期的司馬氏政權,弘光小朝廷沒有任何同仇敵愾之心,朝無正人,君臣貪淫,不可能負起大明中興的歷史重任。弘光帝本是昏庸之主,對於國傢大事麻木不仁,天天熱衷於修宮造殿和漁色聽麯。
  以半壁衰殘之江山,這位肥爺弘光帝繼位後,短短數月竟然在南京督營興寧宮和慈禧殿兩大建築,然後,他安居思色,派宦者外出,四處為他選勸淑女”,並弄來成噸的麻雀和癩蛤蟆到宮中,不顧惡臭,擷取雀腦和蟾酥,配製春藥,而後就專心緻志地與小宦們趴在地上鬥蛐蛐,以致得到“蛤蟆天子”和“蟋蟀皇帝”的綽號。
  除此以外,還有個道士袁本盈,進獻一個春藥方子,製作極其麻煩。
  據說,弘光帝吃後,每每欲望大增,禍害死不少年幼的宮女。
  一旦有人進諫,就被這位皇帝一句反駁住:
  “天下有老馬(馬士英)在,我又何慮1
  馬士英庸常之人,胸無大略,終日氣驕腹滿,貪黷自謀,信用阮大鋮,賣官鬻爵,敲刻江南。所以,時人在長安門上寫下一副對聯,把馬、阮二人諷刺得一步到位:
  弘主沉醉未醒,全憑馬上鬍謅;羽公凱歌以休,且聽阮中麯變。
  如此君臣如此事,難怪以江南之廣、財糧之富,最終弄得士氣不振,人心解體。
  面對強敵逼境,弘光君臣還做了許多莫名其妙的“政事”:追尊被朱棣篡位後下落不明的建文帝為“惠宗讓皇帝”,追尊被明英宗廢死的景泰帝為“代宗景皇帝”,追尊弘光帝的老子福王為“恭皇帝”;搜集北京殉難大臣人名,為這些人追謚;起用閹黨楊維垣為列入“逆案”的閹黨平反;大鑄“弘光通寶”……以不堪旦夕之國傢,徒興不急之虛務,讓後人覺得十分莫名其妙。
  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下,不亡何待!
  四月二十六日,揚州失守。過了三天,馬士英才召集大臣在宮內議討防禦之事。
  由於意見不和,馬士英與姚思孝等人在殿上大打出手。大臣之間你踹我一腳,我摑你一掌,好不熱鬧。
  一直對國事不發一言的弘光帝,忽然大喝一聲:“住手1
  衆臣凜然,終於等到了皇帝表示意見的時刻。
  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大婚要緊,爭吵什麽1
  弘光帝這個“包袱”一抖,大出衆臣意料。
  於是,馬士英等人加緊替他甄選秀女近二百人,最終挑出三個送入宮內。三個淑女中,其中有一個還是阮大鋮的“私貨”——阮大鋮的親侄女。
  皇帝忙、太監更忙,宮內四處索求貓眼、祖母緑以及上好珍珠,僅皇后禮冠一頂開支就達四萬多兩白銀,小朝廷幾天內采辦貨物花去數百萬兩白銀。
  五月初九,夜間大霧彌漫,清兵在瓜洲一帶江面上縱放無數臨時編束的門板、桌椅和土排,上面點燃燈燭,然後大放號炮,無數飄浮物乘流而下。
  明軍以為是清軍渡江,大放火炮箭矢,浪費無數彈藥。
  在江岸京口(今江蘇丹徒)一帶負責江防的明將鄭鴻逵當天過生日,張燈大宴,並無任何準備。
  轉天早晨,清軍中明朝降將張天祿等人僅僅數百先鋒軍,乘亂上岸,在高崗處打鼓吹號。還沒有見到清軍的人影,嚇得鄭鴻逵魂飛魄散,未做任何抵抗,打馬先逃。主將本人跑掉,餘衆幾萬大軍悉遁。
  接下去,鎮江告陷,門戶大開,清軍主力陸續順利過江,長江天險,一蹴而過。
  弘光帝在宮中,得知清軍渡江消息,首先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下旨送還在宮中剛剛開苞不久的三個淑女歸於母傢。然後,他纔召“諸葛亮”馬士英議事。
  馬士英此時一反常態,再無平日的神氣活現。他唉聲嘆氣,坐了半天,纔用毛筆在紙上寫了一個大字,然後告退。
  弘光帝拿起那個大字,一看,氣極而苦笑,原來上面寫着:逃!
  弘光帝此時倒顯得非常沉着。從中午到晚上,他一直與宮內大小宦者雜坐飲酒,與民同樂,觀賞梨園雜劇,對政事沒有任何安排。
  夜間,三鼓時分,忽然酒醒的弘光帝命人備馬,連夜偷開聚寶門,逃往當塗(太平府)。當地官員以為來人是假冒,閉門不納,於是一行人奔往蕪湖的黃得功處避難。
  見到青衣小帽的皇帝,黃得功驚呆了,他沒料到南京如此堅城,竟然不戰而棄。
  黃得功泣言:“陛下堅守京城,臣等猶可效力,如今至此,大事去矣1
  弘光帝這時很會禮賢下士,他親勘三杯禦酒遞與黃得功,非常誠懇而又深帶哀求的語氣:“敬仗將軍神威。”
  黃得功感奮,把酒杯擲於地上,跪拜朗言:“有不盡犬馬力以報陛下者,有如此酒1
  於是,他不顧在銅陵與左軍大戰時被打折的右臂,立刻督催手下八名總兵級官將迎戰清軍。
  黃得功雖有一腔忠心,無奈其手下將士戰心皆無,其中馬得功、田雄等將軍早已與清軍暗中約降。
  清軍當然不會怠慢,剛剛投降的劉良佐自告奮勇當嚮導,率精兵馬不停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至蕪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半明半滅大明朝(1)半明半滅大明朝(2)
半明半滅大明朝(3)半明半滅大明朝(4)半明半滅大明朝(5)半明半滅大明朝(6)
半明半滅大明朝(7)半明半滅大明朝(8)半明半滅大明朝(9)半明半滅大明朝(10)
半明半滅大明朝(11)半明半滅大明朝(12)半明半滅大明朝(13)半明半滅大明朝(14)
半明半滅大明朝(15)半明半滅大明朝(16)半明半滅大明朝(17)半明半滅大明朝(18)
半明半滅大明朝(19)半明半滅大明朝(20)半明半滅大明朝(21)半明半滅大明朝(22)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