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57節:第七章 無私 第八章 水
林語堂 Lin Yutang
三、聖人無私
莊子說:"覆載萬物的道何其偉大啊!君子不拋棄主見是體會不出的。抱無為的態度去做,便稱為'天';以無為的言辭來表達,稱做'德';愛人無私,施恩萬物,叫做'仁';視不同的萬物為同體,稱為'大';行為沒有形跡,叫做'寬';具備所有事物的不同點,便稱為'富'。
因此,持守的大小事物有順序便是有'條理';綱紀既行便有'力';順應大道,則有'備';不因外物而動心挫志,就是'完人'了。
君子一旦明白了這十種道理,其心便能包容萬物而無所遺漏。到時,他寧願把金子藏在深山,珠寶藏在大海裏,也不會藉重它去求利的。
此外,他不會再苦心求取富貴,更不喜歡長壽,不哀傷夭折,不以顯達為榮,不以窮睏為憂,不把世俗的財利占為己有,不認為君臨天下是自己的榮耀。因為,當他忘掉物我的分別,與萬物同歸於一時,生死榮辱對他而言便沒什麽不同了。"(《莊子》外篇第一十二章《天地》)
第八章 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語譯]
合於道體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萬物卻又最不會與物相爭的。他們樂於停留在大傢所厭惡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他樂與卑下的人相處,心境十分沉靜,交友真誠相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國泰民安,行事必能盡其所長,舉動必能適其會,這是因為他不爭,所以纔無錯失。
若對照研究老莊的著作,不難發現他二人最大的不同點就是"不爭"的觀念。正如序文所指,老子最有代表性的學說是不爭、謙恭、涵養及就低位(如水),他曾利用不少篇幅來談論。
然而,要在莊子的作品中找到和這個相同的觀點,不但不容易,甚至可說是不可能。所以人們常誤以為莊子此名傢更強調雌性的精神。其實,莊子以"水"作為柔弱,就低位等智慧之徵象,也正是莊子口中的"精神寧靜"。請參考序文。
一、水乃天德之象
形體勞苦不休息就會疲憊,精力耗用不停止就會疲勞,疲勞導致精力的枯竭。如同水一樣,水不混雜就清澈,不擾動就平靜,但是如果閉塞它而不讓它流動的話,就不能清澈了。這種平靜隨着自然運行的現象,便是天德之象。(《莊子》外篇第十五章《刻意》)
沒有一樣東西能比水還平坦,必定要用水作法則。靜止的水,外無水波,內裏透明。人心也是如此,如果內心能保持平靜,便不會被外物所動搖。(《莊子》內篇第五章《德充符》)
莊子認為精神和物質是不同的。儘管他贊同人類的精神在無形的世界中徘徊,但對生活上的問題卻並未忽視。這些問題是,"某些事是不能被幫助的。不助的態度就是聖人的態度。"這種態度也正是忍耐、謙虛的美德。
二、天道和人道
萬物雖賤,卻又不得不任其自然去發展;百姓雖卑,卻又不能不順從;世事雖不明顯,卻又不能不參與;言教雖不適當,卻又必須去陳述;義理離道雖遠,但卻不能被拋棄。
仁愛雖有偏私,卻又不得不推廣;禮章雖繁雜,卻又不能不加強;德行雖與世相和,卻又不能不自立;大道雖是一體,卻又不得不變化;天道雖神秘不可知,但卻又不得不行。
所以聖人觀察天地的妙理,並不以人力去助長自然,也不故意去行德,他的行為符合大道而不是出自預先的計謀,應合於仁不自以為有恩,接近義理不自以為受到重視。
他應接禮文而不拘泥,接觸世事而不辭讓,以自然的法則齊一萬物而不致紛亂,依恃百姓而不輕用其力,因任萬物而不離其本。
世間的事物有不值得去做的,也有非做不可的,這本是自然的道理。那些不明白大道的人,是因為他的德性還沒有達到純一的境界,因此他所做的事也常常遭到阻撓。那不明大道的人啊,實在可悲!
什麽是大道?所謂的大道有天道和人道之分。無為而受尊崇的是天道,有為而致紛亂的是人道;主宰萬物的是天道,飽受役使的是人道。天道和人道,差別極大,不可不詳加體察。(《莊子》外篇第十二章《在宥》),
調和而順應它,便是德;無心而順應它,就是道了。(《莊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 | 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 | 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 | 第5節:第一章 導言(1) | 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 | 第8節:第一章 導言(4) | 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 | 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 | 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 | 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 | 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 | 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 | 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 | 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 | 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 | 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 | 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