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金庸傳   》 第57節:第三十二章 訪京歸來 褒多貶少說大陸      冷夏 Leng Xia    辛磊 Xin Lei

  第三十二章 訪京歸來 褒多貶少說大陸
  香港後,查良鏞興致勃勃地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暢談大陸之行的所見、所聞、所思——“訪問大陸回來,我心裏很樂觀,對大陸樂觀,對臺灣樂觀,對香港樂觀,也就是對整個中國樂觀!”……
  這次大陸之行,是查良鏞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通過與鄧小平等中共官員的接觸、交談,經過33天的遊覽,實地考察和訪問,查良鏞對鄧小平及其倡導的改革開放政策有了更深的認識,對大陸的現狀實況也有了更詳盡的瞭解。
  可以這樣說,33天的大陸之行,其實是查良鏞對中國大陸的一次認真的把脈,是他重新認識中共和中國大陸的過程。從大陸回到香港後,查良鏞有好長一段時間處於激動和亢奮之中,這除了因為鄧小平的會見、中共的極高禮遇,令他強烈地感受到那種前所未有的成功和滿足之外,主要的還是因為實地考察、訪問之後,極大地調動起他關註、思考中共和大陸的激情——這種激情,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回香港之後沒幾天,查良鏞興致勃勃地接受了《明報月刊》記者的獨傢采訪,詳盡地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問題,暢談他大陸之行的所見、所聞、所思。談到對中共的看法,查良鏞說:“……第一,我相信中國大陸上,目前沒有別的政治力量足以取代中共的領導地位。第二,我相信中國在幾十年內不可能實行西方式的民主,即使可能,也未必對國傢人民有利。第三,我個人贊成中國實行開明的社會主義,總的來說,這比之香港式的完全放任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極度貧富不均,更加公平合理。不過大陸上個人自由大大不夠,共産黨搞經濟缺乏效率,不能盡量解放人民的生産力,過去所積纍的左傾思想與作風太嚴重。我個人贊成一步一步地不斷改革,不相信天翻地覆的大革命能解决問題。”
  在查良鏞訪問大陸的前前後後,中共官方傳媒都用“經濟繁榮、治安良好”的詞句形容中國大陸的現狀。當記者問及大陸目前是否“經濟繁榮、治安良好”時,查良鏞認為:“‘經濟繁榮’還談不上,和外界先進地區相比,那差得遠,也比不上臺灣,但和前幾年相比,可繁榮得多了。治安如何,我沒有親身體驗,看情形也不見得很好,比之1953年時大概差得多;但比之香港的治安,當然不知好了多少倍。不過我覺得大陸上秩序不大好,到處有點亂糟糟的感覺,尤其是馬路上的交通,汽車喇叭之響,實在令人感到厭煩。總的感覺是人實在太多。在各大城市中,街上行人的擁擠,與香港簡直不相上下。”
  當記者問及大陸之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麽時,查良鏞說:“我發覺中共從上到下,不再浮誇吹牛,多講自己的缺點,很少講成績,這一點給我的印象最深刻。”
  而當記者問起“感覺到的主要變化是什麽?”時,查良鏞深有感觸地說:“最主要的是人們的恐懼感大大減少,在日常談話中,人們對不滿的事情毫無顧忌地說出口來。其次是各種令人討厭的提防猜忌和政治措施極少存在。飛機場和火車站上不再見到荷槍的解放軍來回巡視。拍照毫無限製,也不必先衝印了才能帶出來。在火車上,廣播中不再長篇纍牘誦讀《人民日報》社論或毛主席文章,而是播放輕音樂,包括臺灣的《高山青》、《橄欖樹》等,甚至有Jinglebell,jinglebell的聖誕音樂。”
  接着,查良鏞又嚮記者講起大陸人民的生活:“總的來說,大陸居民的生活條件還相當艱苦,尤其是居住條件。我去了七八個老朋友和親戚的傢裏,他們都住得很差,令人心中很不安。食品供應是大大改善了,糧票的作用已不大,大多數食物都可以在自由市場上買到。國營菜場中買菜買肉還是要排隊。衣食不成問題,交通大傢騎自行車,最大的睏難似乎是住房。一般人的收入當然還是很低,薪水25年來基本上沒有調整,衹每月加了5元副食津貼,還有一些奬金,不過數字不大。公教人員就沒有什麽奬金。”
  “農民最高興,實行生産責任製、包産到戶之後,每一傢的收入都增加很大,又可以自由建屋。因此最熱誠擁護新政策的是農民和牧民。我在內蒙古見到一戶牧民,他們這一傢本來衹準養8頭羊,宰1頭羊要得到批準。現在新政策下,國傢以公價嚮他們每年收購8頭羊,數字不變,但此外可以自由養羊,自由宰殺。現在這一傢養了80頭羊,還有幾匹馬。草原上牲口吃草根本不要本錢,政策一變,生産的改變可有多大!”“知識分子也很興奮,主要是沒有政治運動,沒有整肅、鬥爭、清算那一套,可以自由研究,當局鼓勵讀書。”
  “工業中問題重重,工人似乎不怎麽積極。幹部的勁頭好像也不怎麽足。相信主要是生活還得不到重大改善的緣故。說起來,大傢都羨慕農民。我一個弟弟是煤礦工程師,他說到他礦上的一個睏難。一到農忙時節,礦工缺勤的特別多,許多人回傢去幫助傢人在農地上耕作,因為農業上的增産都是自己的,礦上勤工所得的奬金卻寥寥無幾。”
  另外,記者和查良鏞還談到香港前途問題。記者問:“香港今後長期維持現狀的可能性,你現在的看法,比之這次去中國大陸之前,感覺得增加了,還是減少了?”查良鏞不假思索地回答記者:“我更加覺得,香港人如想長期維持現狀,大有更加‘好自為之’的必要。第一是要經濟更加健全,大傢拼命在地産上賺錢的行徑終究是行不通的,因為這在破壞香港經濟。第二,香港人自己的所作所為,比之英國人的所作所為,影響更為重要。第三個問題較小,香港到中國大陸去的遊客很多,大傢的言行要多多檢點。有一小部分香港遊客的作風,就好像二次大戰後初期去世界各地遊玩的美國人,自恃有錢,氣焰囂張,令當地人士大為反感。雖是個別情形,但反感的積纍,對香港人會相當不利。”
  大陸之行回來,查良鏞對照臺灣、香港現狀,發現了中港臺三地的優點、缺點,最終得出一個結論:“訪問大陸回來,我心裏很樂觀,對大陸樂觀,對臺灣樂觀,對香港樂觀,也就是對整個中國樂觀。我覺得中國大陸目前發展經濟的基本政策是對的,但應當逐步讓人民有更多自由、更多的機會。臺灣發展經濟的基本政策也是對的,但要努力縮小貧富之間的巨大差距。……香港最寶貴的是生活自由、法治精神以及發展經濟的效率與靈活性、廣泛的機會,最糟的是極端自由資本主義下的不公道。”
  最後,當記者問“對於中國大陸和臺灣,你短期內有什麽希望”時,查良鏞回答說:“希望鄧小平健康長壽!希望蔣經國健康長壽!”
  說完,查良鏞又嚮記者解釋。他這樣說:並不是“左右逢源”,衹是因為鄧小平和蔣經國都對他很客氣。“凡是對我客氣的人,我都希望他們健康長壽。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的許許多多朋友,我都衷心希望他們健康長壽。我沒有資格做鄧小平或蔣經國的朋友,不過我深信他們所實施的改革,比之以前的政策是好得多,是進步而不是倒退。就算他們對我不客氣,我還是希望他們健康長壽。”
  “從前中共和臺灣的政策都不大好,甚至不好,我就兩面都不贊成,人傢說我‘左右不討好’。現在我覺得雙方的政策都在進步,有人就說我是‘左右逢源’。其實男子漢大丈夫,既無求於人,又需要討好什麽?逢迎什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言第2節:第一章 傢族顯赫 已領風騷數百年(1)
第3節:第一章 傢族顯赫 已領風騷數百年(2)第4節:第一章 傢族顯赫 已領風騷數百年(3)
第5節:第二章 與書為伍 八歲開始讀武俠第6節:第三章 文章惹禍 被聯合高中開除
第7節:第四章 打抱不平 竟招致勒令退學(1)第8節:第四章 打抱不平 竟招致勒令退學(2)
第9節:第五章 進大公報 身無分文走香江第10節:第六章 北上求職 垂頭喪氣返香港(1)
第11節:第六章 北上求職 垂頭喪氣返香港(2)第12節:第七章 新晚報裏 常與梁羽生對弈
第13節:第八章 偶試身手 書劍恩仇露鋒芒(1)第14節:第八章 偶試身手 書劍恩仇露鋒芒(2)
第15節:第九章 文壇佳話 三劍客彩筆爭輝(1)第16節:第九章 文壇佳話 三劍客彩筆爭輝(2)
第17節:第十章 雪山驚天 射雕奠宗師地位第18節:第十一章 編導電影 才子巧遇俏佳人(1)
第19節:第十一章 編導電影 才子巧遇俏佳人(2)第20節:第十二章 自立門戶 八萬港元創《明報》(1)
第21節:第十二章 自立門戶 八萬港元創《明報》(2)第22節:第十三章 經營慘淡 自撰小說撐報業(1)
第23節:第十三章 經營慘淡 自撰小說撐報業(2)第24節:第十四章 傾力報道 逃亡潮帶旺《明報》(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