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論語》“野孩子”疑雲(5)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其七,如果《論語》是出自曾子,那麽,為什麽《論語》對有若、冉求有的語錄稱“子”,有的語錄又不稱“子”?另外為什麽出現直稱名字的“憲”、“牢”?
我的回答是,孔子死後,曾子看到孔門弟子分裂離散的現實,孔子學說隨時面臨消亡失傳的危險。以他的性格為人,悟道之後根本不會醉心當“教主”,也不會想與孔子並尊。所以他一方面反對強立學識不夠的有若為師,另一方面將自己全付精力用於孔子學術精華的整理。事實上,當時也衹有威望強過有若的曾子有這個能力和威信去整理孔子的學說。要整理孔子的學說,則必需搜集素材,就象現在心中心法的弟子正四處嚮人徵集元音老人生前的生活小事一樣,所以《論語》各章內容均從各弟子處得來。如果是有若的弟子提供的語錄,則尊有若為“有子”。如果語錄是從冉求的下屬處得來,便極可能稱冉求為“冉子”,以尊其大夫之職。“閔子”之稱可能是後人傳抄時漏寫了“騫”字,也有可能該語錄是由閔子騫的弟子所提供。其他稱“閔子騫”內容的語錄,可能是閔子騫本人提供的,所以他謙虛地直稱自己的字。季康子問政的幾章內容,如果是從冉求等處得來,很可能就用“孔子對曰”,以示對“老闆”的敬意。若是從曾子等不在季康子那裏從政的弟子處得來,則用“子曰”,沒拍季康子的馬屁。所以,在季康子身上出現“子曰”和“孔子對曰”的不同,概屬無心為之的巧合。另外,“憲問”、“牢曰”的語錄可能是由原憲、牢兩人提供,他們或因歸隱山林而很謙虛地直稱自己的字。這些語錄收集來之後,曾子盡量保持了原貌,沒有在稱呼上進行修改,所以纔出現現在《論語》中稱呼、個別用詞不一的現象。
另外,我大膽預測曾子衹發起過一次大規模的素材搜集,其時間應在有若被立為師之後,子夏等人立派之前,此後再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搜集。因為後來立派的子張、子夏、子遊等,均未有稱“子”的語錄,而《子張第十九》篇各傢語錄,應是曾子自己在編輯過程中零星收集而來,對各傢均不稱子。這也能解釋為什麽曾子的語錄在時間上涵蓋較長(他自己的語錄隨時可以收錄),而其他弟子的語錄(除了《子張第十九》篇外)基本都是孔子生前時的,有極少幾條是有子被立為師時期的,其他則無矣。
所以,《論語》全篇都隱含着強烈的曾子色彩,衹是一般人都按章去讀《論語》,難以發現曾子的整體觀而已。我相信《論語》是在曾子的直接領導下,由其弟子最後整理而成的。《論語》極可能凝聚了曾子一生的心血,其編輯過程起碼歷時幾十年,幾經精雕細琢,臻至完美。《論語》的弘傳則在曾子死後不久,其弟子不敢再進行大幅度的增刪,而開始流傳於世。曾子在整理的過程中,一方面尊重孔子學說的原汁原味,可使各弟子生起信心,另一方面經由自己的悟道體驗,提領出孔子學說的重點及綱目,方便大傢修學實證。所以《論語》表面看並無一字直接表露曾子自己的道見,卻在全篇佈局和各篇章節的邏輯、義理上,和盤托出他的心得智慧,以幫助和影響其他弟子正道而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
|
|
作者簡介 | 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 | 《論語》今註逐個捉(1) | 《論語》今註逐個捉(2) | 《論語》今註逐個捉(3) | 《論語》今註逐個捉(4) | 《論語》今註逐個捉(5) | 《論語》今註逐個捉(6) | 《論語》今註逐個捉(7) | 目錄(1) | 目錄(2) | 目錄(3) | 學以致用(1) | 學以致用(2) | 本立而道生(1) | 本立而道生(2) |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 |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 | 態度决定一切(1) | 態度决定一切(2) | 態度决定一切(3) | 態度决定一切(4) | 知人識禮(1) | 知人識禮(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