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感悟   》 第57節:本色於丹(代後記) (9)      於丹 Yu Dan

  你就說《論語》吧,我算是跟它挺有緣分的,小時候傢裏就給我講,長大了我又讀的是古典文學的碩士。應該說,我二十來歲時,這個東西已經通讀下來了。其實呢,好多話是不懂的。我二十來歲時最喜歡的話都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這樣的話,覺得這多擲地有聲啊。這些話就是警句。二十來歲,誰不往小本上抄警句啊?抄點西方哲言、流行歌麯,跟抄《論語》,都是一樣的,就這些話怦然入心。但是,時光再往前走,我走到三十歲,走到四十歲,我現在喜歡的話就是子路、顔回大夥兒在一塊兒談理想,最後問老師,你的理想是什麽啊?老師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雍也》),我做到這三條就行了。這樣的話,我年輕時看,一點感覺也沒有,覺得樸素簡單到讓你不足以給它記憶的空間。
  張越:年輕人喜歡大話。
  於丹:喜歡大話。我現在纔發現,讀書是一個逐漸讓自己的心安靜和回歸的過程。我們不缺乏遠大理想,但是缺少從腳下達到理想的道路。人最容易犯的錯就是燈下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能做到這三條的人有多少?我們現在老想着遠大目標,治國平天下,但是誰能把身邊這老的、小的和朋友們都安頓好了呢?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一忙起來,最容易忘記的就是這三種人。
  我發現,聖人好就好在他把普通人的理想給完成了。他不會忘記身邊的這三種人。孔子又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仁愛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要真想做到的話,心中一念它就到我身邊來了。我現在喜歡的都是這樣一些最簡單的話。
  司馬牛問老師什麽叫君子,老師回答:"君子不憂不懼。"(《論語·顔淵》)內心沒那麽多憂傷,也不太恐懼,這就是君子了。司馬牛有點不以為然,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我估計司馬牛的反應跟我年輕念書時的感覺差不多,覺得怎麽那麽簡單啊,不需要建功立業嗎?光是個心情啊?孔子就跟司馬牛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顔淵》)一個人要是天天摸着良心問自己,我能不能做到上不愧於天,下不怍於人?如果今天所有的事我都好好做到了,我就能踏實睡個好覺。我自個兒心裏沒有愧疚,那還有什麽憂愁和恐懼呢?能做到這樣,難道還不是君子嗎?這種話有味道,我覺得這就叫微言大義。
  剛纔那個學生問這一代年輕人怎麽對待國學,其實所有好東西都是一輩子的事。這輩子你喝酒可能有一段時間你就喝膩了,有一段你戒了咖啡了,還有一段不喝濃茶了,但是水這東西,你雖然覺得它沒味,可它是這一輩子喝得最多的。經典也是這樣。別指望我們年輕這一代,二十歲的孩子都去誦讀經典。我覺得這個東西你背不背它都沒關係,你是不是都看懂也沒關係,衹要你二十歲的時候有二十歲的體會,四十歲時有四十歲的體會,六十歲時有六十歲的體會,一輩子相伴相隨,衹要你對你自己的生命足夠真誠,那麽你總會有機緣讀得懂它。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孝敬之道(1)第2節:孝敬之道(2)第3節:孝敬之道(3)
第4節:孝敬之道(4)第5節:孝敬之道(5)第6節:孝敬之道(6)
第7節:孝敬之道(7)第8節:孝敬之道(8)第9節:孝敬之道(9)
第10節:孝敬之道(10)第11節:孝敬之道(11)第12節:孝敬之道(12)
第13節:孝敬之道(13)第14節:孝敬之道(14)第15節:智慧之道(1)
第16節:智慧之道(2)第17節:智慧之道(3)第18節:智慧之道(4)
第19節:智慧之道(5)第20節:智慧之道(6)第21節:智慧之道(7)
第22節:智慧之道(8)第23節:智慧之道(9)第24節:智慧之道(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