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宦官的官僚和太学生以封建纲常的卫道者自居,以清流自命,把宦官和依附宦官集团的人物视为浊流。当时,在官僚士大夫中品评人物的“清议”之风盛行,反宦官的官僚和太学生皆以气节之士自命。他们对宦官专权乱政进行猛烈的舆论抨击。比如,“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明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是当时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太学生们非常推崇正直官僚李膺、陈蕃等人,评论说:“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以颂扬他们的节操。此外,还给一些反宦官集团的著名人士加以“三君”(窦武、陈蕃、王淑)、“八勘(李膺、杜密等八人)、“八顾”、“八及”等雅号。
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们不仅在舆论上抨击宦官,还试图在政治上打击宦官势力。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冀州刺史朱穆在安平(今河北冀县)逮捕了宦官赵忠的不法家属。汉桓帝大怒,把朱穆撤职,并罚他服劳役。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向汉桓帝上书,为朱穆申辩。汉桓帝迫于舆论,赦免了朱穆。延熹五年(公元162年),中常侍徐璜、左悺向议郎皇甫规勒索钱财,皇甫规不理。他们便强加罪名,将皇甫规关进监狱。一些官吏和太学生上书为皇甫规申辩。皇甫规亦被赦免。这样,官僚士大夫与宦官集团的斗争愈演愈烈了。
延熹九年,术士张成教唆其子杀人,为司隶校尉李膺逮捕。恰逢汉桓帝宣布大赦,但李膺因张成与宦官关系密切,便不顾皇帝的赦令,坚持将赵成之子处死。张成和他的弟子牢修上书,诬告李膺等人收买太学生和进京游学的人,并窜通各郡儒生结党营私,诽谤朝政,败坏风俗,称他们为“党人”。汉桓帝大怒,下令逮捕李膺、杜密等三百余人下狱。后经尚书霍壻与城门校尉窦武等上表力争,这些人才被赦免回归故里,但却禁锢终身(一辈子不允许做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次年十二月,三十六岁的汉桓帝害病死了。他先后立了三个皇后,但没有生一个儿子。窦皇后与其父窦武立汉章帝的玄孙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汉灵帝年仅十二岁,窦太后临朝听政。她拜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傅,让他们辅佐朝政。窦武、陈蕃上台后,决心除掉宦官集团,把朝政大权全部夺回来。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陈蕃将窦武拉到一边,悄悄对他说:“从前先帝在位的时候,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就把持朝政,把国家弄得乱七八糟。老百姓纷纷起来闹事,这都是他们的罪过。如今若不趁早将他们除掉,以后就更难除掉他们了。”窦武很赞同他的意见。于是,他们不顾汉桓帝的禁令,重新起用被废黜的李膺、杜密等党人入朝做官,和他们商议对策,共同做诛灭宦官的准备。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五月间,发生了一次日食。陈蕃又找到窦武说:“我陈蕃年近八十,别无所图,唯愿帮助将军为天下除害。趁现在发生了日食,将军正可以归罪于宦官,把他们都除掉。”窦武听了陈蕃的话,马上去见窦太后,对她说:“从前的宦官,不过是为皇宫里看守门户、听从使唤的奴才罢了。可是如今的宦官却参予朝政、执掌大权。他们的子弟布列朝廷,出任州郡,贪赃枉法,无所不为。现在民怨沸腾,盗贼四起,都是宦官专权的罪过。最近的日食,正是上天发出的警告。因此,只有诛灭所有的宦官,才能振兴朝廷,安定民心。”窦太后却说:“汉兴以来,历代都有宦官,要诛杀也只能诛杀有罪的,怎么能全部除掉呢?”窦武只好听从窦太后的意见,先把罪恶昭著的宦官管霸、苏康杀了。后来,窦武又屡次请求诛杀曹节等人,但因为窦太后犹豫不决,这件事就拖了下来。
直到八月,窦武、陈蕃才开始行动。他们先找借口罢免了黄门令(看守宫门的宦官)魏彪,让一个叫山冰的宦官代替他。接着,他们又让山冰告发长乐尚书(太后宫中宦官,掌书奏)郑飒,把他关进监狱。在严刑拷打下,郑飒供出了曹节、王甫等人许多罪行。于是,窦武等上书窦太后,请求收捕曹节等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