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金庸與《明報》 》
第57節:第十七章 早紙委員會(2)
張圭陽 Zhang Guiyang
《明報》在1985年5月成立"早紙委員會"之後,第一個月確是達到了在早上五點出紙的目標,可是在以後的三個半月內,近四成的日子,並不能在早上五點出紙。金庸更認為,"《明報》各部門現時工作態度相當散漫,遲到早退,工作時寫私人稿件或做私務,大大影響日報工作,大傢要好好檢討"。
為了達到早出紙的目的,金庸於1986年聘用晚報總編輯兼總經理王世瑜出任日報總編輯。金庸認為,王世瑜工作有魄力,而潘粵生出任日報總編輯多年,仍然不能令《明報》早出紙。
報紙要準時出版,涉及多個生産環節,在實際運作上,生産部門如字房、機房、貼版部等,歸經理部管轄,又非總編輯職權範圍內的事情,於是在1988年8月,成立了以社長室牽頭的經理部與編輯部的每周碰頭會,會議定名為"經編兩部聯絡會議"。會議秘書兼召集人由社長室主任出任。
為了加強控製製作流程及程序,經理部設計出"《明報》印刷時間表",列出各部門應在哪一個時間完成工作,又紀錄每一個程序實際完成工作的時間,這樣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檢查下來,就可以知道,拖慢生産流程的是在哪一個環節上發生的。
1989年,為了達到早上三點三十分印出最後一輪新聞紙,讓新界區區頭可以早取紙,又頒布了"生産程序時間表":
報社堅决要求要聞版大版也要在凌晨一點四十五分由編輯部簽好交回電腦部,這意味着凌晨一時以後所發生的新聞,基本上都不能在當天見報。編輯部員工對此頗有微言,金庸對早出紙,卻是非常堅决的。在一次行政委員會的討論上,經理部指責編輯部經常不能在指定的時間內交貨,而總編輯則表示新聞不能不要。金庸在該次會議紀錄上批示:"是否有早紙,通常是能否起紙或維持不跌的關鍵。一般而言,早紙比爭取新聞的完備重要。當然爭取新聞也絶對重要,這是兩者比較而言,而且新聞永遠做不完,遲兩個鐘頭出紙,又有新聞了。" (1991年6月13日行政委員會會議)"為等新聞而遲出紙,證明乃是下策。"(1992年8月6日行政委員會會議)金庸的批示,是根據他辦報多年的經驗,尤其是《明報》創刊初期的經驗說明,能夠早點出版,就能多銷一些。在現在印刷設備充裕、發行條件優越的條件之下,"早紙"與"等新聞"的矛盾,已經沒有那麽尖銳了。報社可以依據新聞的發展,在一日的不同時間內,連續出版不同的版本,如1997年初鄧小平逝世的消息,香港報紙一天內就有不同時間出版的版本,以達到搶新聞的效果。
阻礙報社發展的一個致命對手,就是不斷上漲的生産成本。踏入八十年代,各種生産成本上漲,報紙零售價也大幅度增加。《明報》創刊時賣一角,1974年一年內報紙售價由一角兩度調升至三角,1980年11月由三角調升至五角,1981年由五角調升至八角,到了1991年10月1日再加至三元。根據香港報業公會紀錄,報價由1988年11月1日二元增加至五元,歷次加價日期如下:
每一次加價,對報紙的銷量,都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明報》亦一如其他報章一樣,在每次香港報業公會通過統一加價之前,必定增加副刊內容,希望令讀者有物有所值的感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1) | 第2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2) | 第3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3) | 第4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4) | 第5節:第一章 香港--1959年(5) | 第6節:第二章 少年金庸(1) | 第7節:第二章 少年金庸(2) | 第8節:第二章 少年金庸(3) | 第9節:第二章 少年金庸(4) | 第10節:第三章 野 馬(1) | 第11節:第三章 野 馬(2) | 第12節:第三章 野 馬(3) | 第13節:第三章 野 馬(4) | 第14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1) | 第15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2) | 第16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3) | 第17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4) | 第18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5) | 第19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6) | 第20節:第四章 創刊的故事(7) | 第21節:第五章 尋找讀者(1) | 第22節:第五章 尋找讀者(2) | 第23節:第五章 尋找讀者(3) | 第24節:第五章 尋找讀者(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