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断代 》 寫在時空縫隙裏的感悟:人在時空之間 》
第57節:從歷史地理看地域歧視 中國飲食的另一面(2)
葛劍雄 Ge Jianxiong
不過不要以為這就是中國飲食的優勢,儘管季先生的文章沒有點破,卻是不言自明的:工程師人人可當,至少可以學着當,而哲學家是少數人的專利,大多數人是當不了的,想學也未必學得成。
事情總有兩方面,中國飲食當然也是如此。但不知什麽原因,諸多談中國飲食的文章或著作卻極少涉及它的另一面。即使提到,也是輕描淡寫,點到為止。而且在介紹外界的反應時,總是衹說外國人如何欣賞,如此贊嘆,如此歡迎,又如何吃得洋相出荊但根據我有限的見聞,外國人並非都喜歡吃中國飯菜,願意吃的人也不是樣樣都喜愛,還有直率的批評,如嫌中國菜太油膩,放味精,營養不全面,太註重形式,采用的“山珍海味”破壞環境,某些菜的做法虐待動物、不人道(如強調“活殺”、“活剝”,端上餐桌的魚眼珠還在動)。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些洋鬼子不懂中國文化,沒有福氣享受中國的珍羞佳餚,或者說誰稀罕你們,中國人自己吃還不夠呢!這不是笑話,我幼時就聽大人講,外國人見中國人吃湯圓,感到不可思議,中國人是怎樣將餡放進去的呢?文化大革命中聽形勢報告,說尼剋鬆訪華時見到爆米花,一把米爆成一大堆,覺得真是好辦法,說要介紹給第三世界解决糧食問題。以後有機會出國,纔知道不少國傢都有類似湯圓的食品,有餡的食品哪個國傢沒有?而美國人不但也有爆米花,而且比中國還爆得好,爆得方便,尼剋鬆大可不必介紹中國經驗。而且,營養可以有客觀標準,口味衹能憑主觀判斷。臭豆腐、榴蓮、奶酪、泡菜、魚子醬、生魚片、生牛血、炸螞蟻、鼠肉幹,愛者嗜之若命,忌者避之猶恐不及,絶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所以如果是對外國人說中國飲食的話,那就不能衹考慮自己的愛好和習慣。
即使對自己而言,我們也應該明白,中國飲食的優點也正是它的短處。最有代表性、口味最好,或者說最能體現中國飲食文化精髓的飯菜,必定需要專職廚師(或者是受過專業訓練並積纍長期經驗者)和助手、特殊規格的原料和調料、專用的環境、設備和餐具、較長時間的準備和現場及時的烹調和同步服務。顯然,這不是現代社會的大多數人經常能享用的,也不是衹要具備同樣的原料就能製作出來的。自然,它的博大精深的無窮魅力也不是凡夫俗子所能體會——試想,世上有幾個人有這樣多的機會?
先師季竜(譚其驤)先生曾與已故唐振常先生談及唐氏能成為美食傢的條件:從小有吃——出身大官僚富貴家庭;會吃——親友中有張大千等美食傢;懂吃——畢業於燕京大學,有中西學根柢;有機會吃——當記者遊蹤廣,見的市面大,吃的機會多。唐先生聞言大笑,深以為然。國內稱得上美食傢者,大多有其特殊經歷或優越條件。
我想外國也應如此,所以有些國傢衹有營養師,而出不了美食傢。或者雖有,卻不能與中國美食傢同日而語。營養師在中國飲食中一般不會有用武之地,對有資格和機會天天體會中國飲食文化的人,最關心的是飲食是否安全,有沒有被人下毒,有沒有緻癌致病物質,至於烹調過程中沒有充分利用營養或破壞了營養,或者營養搭配不合理,對他們毫無意義——他們本身那一種營養都過剩,巴不得吃些衹有味道沒有營養的東西。可惜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開始得太晚,否則,羅馬帝國的嘔吐劑一定會在中國漢代就流行於高層。
我看過一則報道,陳雲晚年的食譜是由他的夫人、著名營養學家於若木製定的,每天都是若幹剋瘦肉、豆製品、蔬菜和糧食。他的廚師對中國飲食文化領會再深、技藝再精,也無法將中國飲食的傳統發揚光大,或者創造出什麽名菜名點。
不是說青菜豆腐都能成為名菜,菜根也能煮香嗎?我想那是為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人換口味,為脂肪過多的人減肥,為營養過剩的人消食,為閑得發慌的文士清客找話,為爐火純青的名廚找露一手的機會。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的一代還記得那捲心菜老葉、豆腐渣的味道嗎?當時的名廚、雅士為什麽不展示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風采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中國的形成(1) | 第2節:中國的形成(2) | | 第3節:中國的形成(3) | 第4節:從天下到世界(1) | | 第5節:從天下到世界(2) | 第6節:從天下到世界(3) | | 第7節:從天下到世界(4) | 第8節:中國與世界(1) | | 第9節:中國與世界(2) | 第10節:秦朝的疆域 西漢的疆域 | | 第11節:“中興”和動蕩:東漢的疆界變遷 | 第12節:舟車萬裏同:唐前期疆域圖 | | 第13節:四海混一遠逾漢唐:元朝疆域的形成 | 第14節: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統一:清朝的疆域 | | 第15節:唐朝的長安和洛陽 | 第16節:大汗之城中國首都:大都 | | 第17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1) | 第18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2) | | 第19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3) | 第20節:對中國歷史疆域的敘述應該嚴格按照歷史事實 | | 第21節:古地圖何以絶跡 地圖是誰用的 | 第22節: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來自外國的製圖知識 | | 第23節:得天下與治天下 | 第24節:杯酒釋兵權之後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