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歷代興衰演義   》 第五十七回 任私人遭物議李純自戕      呂撫 Lv Fu

  詩曰: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且說段祺瑞前因與德宣戰,未能達到目的,遂致與黎齟齬。
  段走天津,黎免段職,馮繼任。段當然又要倡議宣戰。此時,國務員是段一手組成,自然皆表同情。段見大衆贊成,即入告馮總統,請即下令。馮思中德遙遠,何能爭鋒,遂應允。於是飭秘書擬佈告,與德宣戰。此令下後,又照會外交各公使,申明與德及奧宣戰。奧使接到照會,衹得卸旗回國。中央既與德奧宣戰,各省,皆取一致。如南方數省,既經中央宣戰,不能不查照國際公法,取同一致。於是也就抄大總統佈告,出示曉諭,並照會奧領事知照。宣戰以後,所有各省區的租界,收回自管,且不再述。
  卻說嶺南各省,總不肯服從中央。原來劉存厚部下,盡是川軍,概不許外兵入境。戴戡所部黔軍,當然為劉所恨,以致衝突起來,黔軍勢孤,自然不敵。戴又聯絡羅佩金及唐繼堯,將劉驅逐。劉不甘,遂收殘兵攻戴,戴再嚮滇乞援,川兵不支,退走秦皇寺。兩下相遇,開槍相擊,戴戡竟中彈而死。川督周道剛據報中央,馮總統下令,追贈戴戡上將銜,並賜恤。
  且說黎總統解散國會的議員,自段復任後,又不肯召集,各議員遂陸續赴粵,自行召集,在廣東城外會議場會議,否認中央政府,另組軍政府。投票公决,選舉第一任大總統孫文為大元帥。孫就職後,發出通告,指斥段祺瑞等違法黨私,背叛民國,應興師北討等語。段聞信後,知道孫好大言,但嶺南數省已脫離中央,惟恐被孫煽惑,引起禍患,心想:“欲解决南方,非武力不可。”段因用武,非錢不能,於是會集府中人商議。小徐力主藉款,段遂派財政總長梁啓超嚮四銀行團藉款。
  梁委次長李思浩承辦。李接密令,即與四行團接洽,商藉一千萬元。各國皆因與德、奧交兵,用項太多,未便承認。惟日本雖入協約團,用費又少,獨承認藉一千萬元,以中國????釐作抵。
  藉款既成,段正要籌辦軍事,製服南方。不料湘南又出一支獨立軍。自傅良佐督湘後,即將零陵鎮守使劉建藩撤任,劉不甘心,遂聯旅長林修梅及各隘司令等宣告獨立。一面聯絡海軍司令程璧光,反抗良佐。良佐電達中央,宣佈劉建藩罪狀,出師緻計,奈中央所藉屍千萬元,已經用盡,此番出師,哪有許多接濟?遂暗囑交通銀行出名,嚮日本三銀行藉到三千萬元。款既到手,段祺瑞乃請馮總統速下二令:一是通緝廣東大元帥孫文及非常國會議長吳景濂;一是通緝藍天蔚勾結劉景雙等分擾西北。着各省長官,務獲究懲。復召集各省參議員到京,組織臨時參議院,以免外議。
  且說馮總統自與周夫人結婚,伉儷甚歡,不幸於民國六年九月病歿,遂擇日回籍安葬。馮總統自周夫人歿後,餘痛猶存。
  怎奈段總理時來擾亂心緒,今日言藉款,明日言出兵,馮心雖忌段,但段所陳,無不依允。且說湘督派李右文攻劉建藩,不料李反與劉一氣,倒戈嚮傅,傅改派北軍王汝賢、範國璋、陳復初三師長會師再攻劉。又怕譚延闓作梗,迫他退位。譚知馮、段不睦,偏不肯辭職,但嚮政府請假,段遂準假。另派周肇祥暫署湖南省長。周本段係,今接省長,自與傅相投。段又暗撥京款接濟,傅運赴前敵犒軍,北軍果然一致,連得勝仗,捷報到京,段更欣慰。段因與德奧宣戰,派軍援助協約國,因軍械不足,嚮日本訂購軍械,緻起謠言,說中國軍械歸日本主持。
  經李純、陳光遠兩督質問,段復電雲是謠傳,說得理由很充,李、陳電被駁,不好再詰,所以段各事放心做去。
  且說湘督傅良佐,部下親兵不多,衹望王、範兩師禦敵,偏他兩人宣告停戰,且欲倒戈嚮傅。良佐一急,衹得與周肇祥商議逃命,夤夜同上兵艦,逃往嶽州。此時長沙無主,由各團體組織軍民兩政辦公處,公推王汝賢為主任,維持秩序。良佐逃走後,即由嶽州電告中央。段接電後,即入總統府報明,請馮總統深質王、範兩人反命的罪狀,馮不答。段知王、範行為定是馮授意,作色道:“總統主和,祺瑞主戰,兩不相洽,應有此變。祺瑞不能再幹了,或戰或和,請總統自主。”於是段上呈辭職。未幾,國務員一體辭職。馮派人一一輓留。復通電各省,此電一下,看似斥責王、範,卻不提出姓名,不過含糊了事。湘軍第二師陳復初聞王汝賢代理督事,心下不服,竟在常德宣佈獨立。兩粵援軍也是亂擾,長少甚是危急。到十月十七日夜,城中火起,秩序大亂,汝賢衹得出走,潛赴嶽州。傅、周二人已召入京,免職候懲,當由中央下令,雲:“湖南督軍傅良佐、省長周肇祥擅離職守,聽候宣辦。”此令一下,段見電,說老馮衹罪傅、周,不罪王、範,顯見阿私,遂决計辭去,不願與馮共事。段正擬投呈,忽接直、鄂、蘇、贑四省民,均請撤兵停戰。原來長江三督軍一氣串成,推曹錕為首,反對段總理。段遂二上辭呈,馮陽為輓留,段遂不受,竟下野出都去了。馮準免段職,王士珍暫署,段內閣遂倒。王士珍既組閣,一班閣員自然更換。馮既任王士珍,遂令珍調和南方,期謀統一。怎奈南方不肯讓步,又加荊州石星川、隨縣王安瀾、黃州謝超三部宣告獨立,與馮政府脫離關係。馮政府又生一個掣肘來,還有一個小徐,亦為段氏設法,往來南北。先邀倪嗣衝助段,倪贊徐議。徐又出關聯合張作霖,霖亦允諾。適倪欲恢段氏政策,遂邀張懷芝至天津,與曹錕會議對西南的解决。原來曹錕前同長江三督帥聯名停戰,今忽又主戰,豈不是反復無常?
  皆因曹錕時往徐世昌宅。徐雲段太自信,馮不應陰嗾範、王,兩皆失策。北洋團體將緻分裂,國民黨將乘機篡入了。曹錕聞聽,所以又變初心,背長江三督盟約,可巧倪、張又來相邀,於是吉林孟、黑竜江鮑、奉天張、山西閻、陝西陳、河南趙、福建李、浙江楊、上海盧,又蘇皖四省剿匪督辦張敬堯等,均是段派。各派代表至天津會議,還有熱河、察哈爾、綏遠亦派代表加入。大傢表明意見,竭力平南,反對和議。由曹錕提倡,大衆皆表同情,誓師開戰。繕就一篇明文,要求中央明令徵南。
  馮總統明知老段主謀,又不能將來文批駁,左思右想,無法保全,衹得召府中人討論,還請段氏出山維持,給他個假位置,免得再受他挾製,遂授他參入協約國督辦戰務,復任段芝貴為陸軍總長。芝貴遂邀段入京,竭見老馮,彼此各釋前嫌,歡笑而散。
  段既入京,仍堅持平南政策,擬派曹錕為第一軍司令,張懷芝為第二軍司令,統兵入湘,剋期出發。馮總統不肯下令,一再展期。看看已是民國七年了,此時主戰的格外激烈。馮總統竟帶衛隊,乘車往天津去了,段等皆未聞。嗣由國務院發出一道通電,文中衹說大總統出京,檢閱軍隊,以振士氣,數日即可回京,所有往來電文,由國務院照常辦理,所以在職長官,慎重將事等因,特此轉達。此電一發,各省甚疑。直到馮總統回京,方知他潛出京師,並無什麽特別政策。不過馮要主和,段要主戰,兩派不相融。馮藉出巡為名,竟往南方,與長江李、陳、王三督軍面商要略,抵製段派。先至天津與曹錕商定,再往蚌埠與倪面商,不料竟為嗣衝所阻,遂從倪意,電召李純。
  隔日,李派來代表來蚌。列位,你想代表有何能力,又非本人到來,衹得隨聲附和。馮見倪等皆動色,衹得答道:“諸君既同心,諒必有功,我回下令就是。”倪便送馮上車回京,徑入總統府悶坐。有幾個心腹人前來探問,馮衹是嘆氣道:“罷了!
  罷了!”到二月初旬,接到湖北王占元急電,說湘、粵、桂三省,南軍已攻據嶽州,現正進逼,請派援師。馮見電大怒道:“我本主和,伊甚猖獗,定是决裂了。”遂下令實授曹錕、張懷芝、張敬堯為各路總司令,趕急出發,由鄂赴湘。兩令既下,又派曹錕為兩湖宣撫使,首赴前敵,張敬堯亦隨後由徐州出發。
  並將黎天才、石星川、譚浩明等即行褫奪官職,飭前敵總司令一體拿辦。
  且說張懷芝既授二軍司令,理應不讓人先,為何落後,他心中覬覦一席。果然,頒令授他湘贑檢閱使,懷芝欣然受任,率兵就道,先遣施從濱取道九江,往湖北,自乘火車至南京會過李純,即趨南昌,雲授曹、張兩軍。且說段派既達到主戰目的,衹是總理之任未復,心中還是不平。其中有個徐樹錚,要算段氏功臣,為祺瑞南北奔波,能使段僕而活,主戰政策萎而振,在段氏幕中不可多得。況目前戰事,能順手收湘省,平兩廣,則純一威名,皆歸老馮,與段實無效力,心想運動張作霖,用一種手段,威嚇老馮,叫他不能不用段氏。於是北上慫張作霖。張果首肯,即頒動員令,聲言入關授湘。兵至秦皇島,停兵不進,逗遛海上,伺察往來各艦。適日本運來大批軍械,經秦皇島,被奉軍看見,問朋緣由,說是中國在日本辦的。奉軍道:“我軍缺少,正好。”說着,即一齊登艦,搬運上岸,約兩時,即已搬盡,載上火車,運往奉天去了。越日,張作霖電告中央,說前日援湘,已至濼州,因軍械缺乏,現已將政府所購軍械運奉,這是通融辦理,特電請備案。馮總統接電,心中大憤,欲要問罪,恐他不服,衹好容忍。
  且說張作霖既截軍械,把奉天軍隊分駐京奉路綫一帶,佈置完密。尤想京奉隔省,呼應不靈,在軍糧城設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派徐樹錚為副司令。軍糧城存三千石軍糧,亦被小徐撥充軍食,也不請令中央。此時小徐驕橫,深為馮總統所忌。
  但小徐為段內閣,改段內閣,他就尋出張雨帥來,與老馮作對。
  馮因奉言援湘,如何屯兵各隘不進,即派人婉問。徐言:“我知有段總理,段教我平南我就去。”馮知是要段復職,自己面子不好看,若不復段任,又有小徐仗張雨帥威風作梗。此時老馮被小徐脅迫無法,衹好忍辱,再任段氏為總理。當時曹錕、張敬堯先後到鄂,又兼張懷芝相助,王汝賢、範國璋等又授曹錕密意,與前更勇氣十倍。第三師旅長吳佩孚由曹錕薦為師長,充前敵總司令,感激不已,身先士卒。任你湘、粵、桂三省如何勇猛,統皆敗潰。再加海軍艦杜錫圭助戰,水陸夾攻,連戰連剋,一時規復八處,再下攻擊令,規取嶽州。嶽州是全湘門戶,相持兩日,子彈紛飛,南軍大敗,退奔長沙。北軍據嶽州,報捷中央。馮總統下令勉勵。既下嶽州,小徐恐此功為政府所攘,電迫政府,速用段為總理,調度軍事平南;如不用,將引兵入京。署理王士珍呈辭職書,馮照準,再用段為總理。段任職後,即組織參戰事務處,簡任已派人為處長。徐聞段已就任,目的達到,遂將所駐奉軍,由津浦路開拔南下,助曹、張各軍攻南。曹、張兩帥見奉兵來助,軍勢益盛。南方聯牢雖分守要隘,仍不敵北軍。曹、張見前軍越勝,越是進逼。南軍屢敗膽驚,遂棄長沙而逃。張敬堯即入長沙,會同曹錕聯電報捷。馮下令,遂任張敬堯為湘督,着宣撫使曹錕查被難湘民,撥銀賑濟。
  國務總理兼參戰督辦段祺瑞接電,喜不可言。言湘省既已得手,此後可迎刃而解。又恐老馮始雖宣戰,後怕言和。正在思慮,經小徐一一疏解,始得放心。小徐又致書倪嗣衝,倪接徐書即啓行入都,見段時,即將政治諸端解决後,即回蚌。越三四日,段即帶交通、財政兩次長出京南行赴鄂,與曹錕、王占元、趙倜,及奉、蘇、贑、魯、皖、湘、陝、晉各代表同至漢口,列席會議,商策進行。曹錕道:“如欲平南不難,不能缺兵餉方可。”段道:“如果用命,我回京設法,自然不缺。”會議畢,段到九江,與陳光遠談過。又返蘇與李純、倪嗣衝、盧永祥敘談半日,倪、盧皆是段派,惟李純是馮氏心腹,與段不過假周旋,在段意不平南軍不止。既回京,即籌軍餉,現為南方事,用已空虛,小徐又為段劃策,謀藉外債。交通部長曹汝霖乃是親日派,小徐央他藉債,他一口擔承。曹遂嚮日本政府藉款二千萬元,實收衹有八七扣,還要四期交付,以順濟路為抵押品。段明知吃虧太大,此外又無法,衹得照汝霖所為。段既得款,奈第一路司令來電催餉,格外厲害。這處撥去,那處又要,餉不撥足,前敵軍官按兵不動。段致書催逼,衹以餉絀為詞。未幾,即引兵北歸。段總理正欲詰問,馮總統反下特令,加任曹錕為川、粵、湘、贑四省經略使,使鎮保定。段氣憤填胸,入府問馮,馮振振有詞,段無言可駁,遂退出。從此,馮、段又生惡感。原來段氏奔走南北,皆為南方,今反墮馮氏計中,如何不氣。衹得令竜濟光攻粵,囑李厚基援助。但竜雖志在助段,奈部下皆疲兵,經段氏催促,遂攻陽江。粵軍見竜軍來攻,因寡衆不敵,遂棄陽江。竜得陽江,分兵略高、雷二境。原來粵軍司令李烈鈞分防四處,不能召集,今既召集,領衆邀截。竜軍司令李嘉白連戰皆敗,但李部皆是銳卒,如何能支。濟光仍是不退,竟為李部所圍。竜衹望閩浙聯軍攻粵,牽製李軍,誰知閩未入粵,粵先入閩,衹得嚮浙呼救,幸浙兵赴援,粵兵稍退。竜遂激勵士卒,冒險突圍,嚮南急奔。竜自奔廣州灣,此處又是法租界,衹得備文嚮法領事假道。法領事道:“外人入境,不準帶武器,按國際公法例,必繳械然後放行。”竜無法,衹得令軍士繳械,由法領事查明,方許通過。竜得生,奔瓊州,遂將所部殘兵,交弟裕光管領,着守瓊崖。自己乘輪往北京去了。濟光一走,雷州餘兵被粵攻急,衹得繳械投降。竜入京見段乞援,段不救援,衹敷衍兩句。後任張懷芝為援粵總司令,奈張已回省,衹好再為籌備,此事不提。
  且說段總理恨不得削平南方。心想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大藉外債,籌足軍餉。外有章宗祥,內有曹汝霖,可以藉得到手。遂委曹、陸藉債,曹、陸遂電章宗祥,宗祥即嚮日政府籌商,無不允諾。惟抵押品要穩,藉契要密,無論要多少皆有,究竟不知是何抵押品,守何嚴密,以後再論。且說前炳威將軍陸建章,前在陝西,被陳樹藩趕走,他心恨段派,奔走南北,運動和議,暗中效勞馮氏,牽製段派。段派積不相容,小徐尤甚。陸時寓津門,被小徐聞知,嗾奉軍駐津司令部前往調查,果屬有因。徐聽火起,遂繕就一書,投建章寓內,誘陸到來。
  建章雖知小徐恨己,諒不敢如何,遂前往至奉軍司令部。小徐開筵相待,陪客就是軍官及小徐。席間衹是歡飲,至席散,小徐道:“此間有花園,請入內一觀。”建章隨徐入內。小徐目視左右,厲聲語建章道:“你可知罪?汝為南方走狗,運動和議,破壞政策。”建章道:“主和不是我一人,怎得歸罪於我?”小徐即令拿下,將建章綁起,取出手槍,衹聽一聲,已送建章去世。隨草電文,拍緻國務院及陸軍部。老段及芝貴聞小徐報,且驚且喜,當設法為他回護,遂查彈陸成案,匯册上呈。馮思建章已死、不可復生,欲責小徐,又恐得罪老段,遂下一令,褫去建章勳位、勳章。
  且說小徐自老段平南失敗,遂將軍事擱起。馮總統原是代任期限,衹止一年,今已滿期,就要選舉新總統,小徐又忙得不得了,衹望老段當選,他就得勢橫行。於是運動議員,組織政黨,聯絡帝製餘孽做一幫手。於是梁財神、王揖唐皆乘機出頭,迎合小徐,擁戴老段,取個私黨美名,乃是“安福”二字。馮總統代任期滿,白應卸職另選,遂頒令召集新國會,並暗囑私黨,設法阻段,如李純、吳佩孚、曹錕皆不願擁段。到八月,新國會已齊集都中,不日就要開會。馮總統遂下一道命令,明是自己引咎,卻是阻段壓力。新國會看到這電,如何肯舉段。馮電既發,南方也繼續來電.大意與馮相同。段氏看見南北電文,未免心煩,自已一想,大衆既然反對,何苦硬行,遂宣告下野。小徐巴不得老段上臺,哪知老段另有心計,遂决定主意不幹。小徐見馮、段皆下野,遂想出個徐大老來,現寓津門,主張舉他,道是個望重的。立派妥員赴津勸駕。徐怎肯一請就來。小徐促新國會開議,先選王揖唐為衆議院長,組織選舉總統會,剋期舉行。到九月十四日,在議院選舉新總統,到會議員共四百三十六人,午前投票,午後開匭,徐世昌得四百二十五票,應當選。由議會備文,咨照國務院,即通電各省,並通告各國。越日,又開副總統會,兩院議員大多不到場,以人數不足法,遂議延期選舉。嗣後逐日延宕,遂將副總統虛懸起來。
  徐世昌聞已當選,未便承認,即通電中外,自表謙讓。但是新總統既由小徐運動,再加王揖唐鼓吹,遂選出徐世昌來,怎肯讓他辭去。當由兩院敦請徐世昌出山,馮總統亦緻函敦勸。老段見已選定,亦出函勸駕。各省督軍亦皆擁徐,除廣東政府勸徐勿就職,餘均一致。徐思再待各方面來,就可動身。果不一日,京內外促電,紛如雪片。徐乃提出“息事寧人”四字,作為口頭禪,允即赴京就職。過兩旬,即民國七周國慶節,徐遂赴都。馮聞徐至,於十月七日發出通電,歷述一年經過事情。
  又二日徐至,馮即卸職。老徐受職時,正民國七周紀念,本日行就職禮,一切儀註,統照前例。禮成,大衆各散。此日是馮政府告終,徐政府起頭節目。馮既去,段亦提出辭職書,徐照準。遂任錢能訓署理,惟參戰督辦仍屬段。徐總統就職後,專謀南北統一,設法息戰。乃令錢代理及各部長通電南方商議息戰。南方說:“北方選舉新總統,當然反對。”遂開院會議,委廣東軍政府代行國務院職權,所有選舉總統從緩,先宣佈議案,議案定後,即咨軍政府,軍政府即開政務會議,承認國會議决案。當日電告代行國務院職權,並行大總統職權。越日,又發通電一道:徐總統欲謀統一,怎不相容?遂聯絡英、美、法、日、意五國,從中調停;一面飭前敵軍隊,一體罷戰。於是美公使電告駐粵美使,嚮廣東軍政府提出說帖,勸他息爭,自謀統一。廣東政府亦令前敵各軍一體息戰。政務總裁岑春暄等方有電寄徐總統。徐接閱岑電甚喜。國務院亦緻一函,北方和議委江督李純主持。李本主和,今授徐總統委,當然同意。一面欲在江寧議和,一面欲在上海議和,和議算有望,不過地點未决。徐總統先在四照堂作會議場,帶全體國務員,段督辦,各督軍,先議定政策五條。討論後,即通電各省,各督軍亦遂出京。
  且說徐總統因南北和議,即令朱啓鈐南下江寧,作為南北和議全權代表,會同蘇督李純等開始議和。廣東也推唐紹儀為總代表,行次上海,不肯往江寧。經蘇督李純調停,請朱移往上海。朱為速和起見,亦許諾。時已民國八年二月了,李督軍遂發通電,宣告中外,即派幹員數十人,充朱差遣。各人均來謝委,李出接見,朱亦來拜會。李說“不必客氣”,方說“各位”二字,不防腳下一絆,從第一層跌至第四層臺上,背骨又為臺階所格,遂閉目忍痛,解經從役扶起,慢慢回入別廳,朱遂別去。是夕尚安,越宿即疼得很,緻不能起牀,後由張醫施治,直至旬月始痊。此時,朱代表赴上海,至二月二十日,南北代表同莅會所,列席開會。經兩代表表明宗旨,先由南代表宣言後,再北代表宣言。兩方宣言畢,大衆均嚮國旗行禮,歡呼“民國統一萬歲”,隨後大衆散去。越日,始開正式會議,南代表首先要求撤換陝督陳樹藩。原來樹藩仗段派勢力,玩視中央命令,自由行兵,所以唐代表提出質問,迫令撤換。還有閩、鄂衝突,亦曾言及。北代表言願達中央,即擬稿令人拍發,請政府令陝陳停戰。越日,政府-電告南方,謂已派張瑞璣赴陝,監督停戰。南方又接陝西於右任來電,言樹藩部劉世瓏仍率兵進攻,顯背和議,應歸北方擔負。陝西於右任屢來電,言失去盩厔等情。朱代表自知中央理屈,未便和議,與分代表等合電辭職,徐政府復電慰留。雖有電停戰,奈陳總不遵,仍戰不止。哪知陳樹藩密奉參陸處電促,所有軍械皆由參陸處或漢陽兵工廠運去。唐代表乃提宣言書,歸咎北方停止和議。江督李純聞知很憤,因疾力起,擬定五條辦法,電陳中央,請準速行。徐總統被安福派牽製,不能主張。今接李督電,自然準行。李督又電廣東政府,請同意,又通電全國,自此和議復活。
  上海朱總代表函緻陝督陳及於右任,竭力勸解,中外輿情亦促請速議。南方唐代表因未得陝省停戰確信,遂托疾不出。又兼一種外交刺激,傳入中國,遂把上海和會又作緩圖,外交之事且擱一邊。再說江督李純,已聞陝西停戰確訊,又邀鄂、贑二督,電請上海和會,及五十三公團聯成一氣,催迫南北代表速議。南方代表未便再頓,乃於四月七日再開和議,核定程序,雙方協議,互相討論。南代表提出十三項,另附懸案六項。北代表提出兩大綱,節目八項。討論已定,雙方議題。至五月初,還未發表,大衆甚為詫異。
  忽北京傳來警電,乃各校學生為巴黎和會山東問題。從前中日合同,皆是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署名,中國人士已指為漢姦,諸公諒必盡知。此事已載二十一條件中,緻有“五七國恥紀念”,並發一篇聲討賣國賊文,電達全國。議定四條辦法,開會演說,曉諭大衆,末了衹聽着“還我青島”一語,大衆格外感憤。於是編發傳單,高懸白旗,旗上書“賣國賊曹、章”名字,竟至曹汝霖傢,汝霖聞風已逃。可巧章宗祥在此,旁有日人數名。衆學生見宗祥,不容分說,賞他老拳一頓。幸日人遮護,章遂逃走。學生尋不着汝霖,也就退出回校。
  不料在後的反被巡警抓去十九人,學生查閱始知。又恐十九人遭害,遂報校長蔡元培,將經過情形稟明,請校長設法保全。
  且說章宗祥逃入醫院,經醫生調治始痊。有友人來探,遂將被毆情形,請呈報總統。曹亦因逾墻受傷,移居日本醫院調治。亦將學生抄傢毀物,敘一大篇,分呈總統及國務院。總統下一道令,把過統推在警察長吳炳湘身上,深斥一番。吳受斥不甘,將被捕學生送法庭懲辦。校長蔡元培往警廳交涉,吳令擋駕。惹蔡大憤,呈請辭職。教育總長傅增湘因職任關係,亦請辭職。曹、章聞知,以傅、蔡襢護學生,亦提出辭職。陸宗輿為幣製局總裁,與曹、章一氣,亦呈辭職。曹、章本段派,段見學生鬧事,即召小徐入京,商議辦法。徐入京,見章已愈,不願出頭。於是上海各團體開國民大會,議論辦法四條。內中有釋放學生、懲辦賣國賊,要求南北代表電京。兩代表照允,此事不提。且說上海和會,相持月餘,經南代表提出八大條件,通告北方總代表朱啓鈐,作為議和要略。朱閱八條中,皆與北方關礙,不待電政府即復絶,便電呈辭職。南代表亦嚮廣東辭職。南方還慰留,北方竟照準。原來北方分代表皆是段派人物,探知朱意,即電習匕京本部,報告機密。段派即請錢內閣出席質問,謂朱受命為總代表,居然在上海,議及國會問題,想必是給他特權。錢無言回答,衹敷衍數句,退報總統。徐聞南方條件很嚴,諒難統一,衹得召朱回京,再作後議。
  且說日本代表牧野見中國學生人士排日迭起,恐權利上受損,遂發表“山東主權歸還”。日代表雖有此語,終不肯加入和約,陸專使亦不簽字,由國務院通電各省,各省亦反對簽約。
  惟段氏派人,還要為曹、章出氣,迫政府懲辦學生。學生於是公議罷課,到處發佈意見書,分作三層:一要爭回青島;二要懲辦國賊;三要日本釋放逮捕學生,嚮政府請求照辦,故先罷課候令,不達到目的,不得上課。哪知政府下令,反為曹、章、陸隱愆,與民情反背。這令一下,國民更是不服,學生照常罷課,又加商界對學生表同情,於六月四日,各商傢全體罷市。
  惟上海更烈,連吃食皆買不出。此時段派也無法,衹好隨政府自己辦理。但是未鬧事洋人,怎肯受此損失,遂電達政府辦理。
  政府此時無可如何,遂下令將曹、章、陸一體免職,並將學生釋放。又由駐京英公使證明免職令,遂勸告商、學兩界開市上課,外省大埠亦相繼開市上課。徐總統恐國民為青島問題再來要求,又怕得罪段係,遂提出辭職,咨交兩院。一面通電各省,各省通電輓留,也不再另議。錢內閣遂辭職而去,徐總統即令財政總長龔心湛代國務總理。且說駐京英、美、法、意、日本五國公使,見內外風潮已靜,正當把上海和會進行,遂聯名嚮徐政府提出說帖。徐見說帖,反加嘆息,一來南方條件狠,二來段派作梗。此回即命段派人去試試,免生枝節,徐正在簡委,忽衆議院長王揖唐請任此職,徐即派聲下。小徐亦因南北停戰,又恐失職,遂上條陳,自請防邊。徐恐小徐在內生事,將他使開,遂準請,特令為西北籌邊使。小徐心猶未足,又呈請為邊防總司令。徐總統也就下一命令。小徐得此兩職,竟往塞外去了。又任段祺瑞為督辦邊防鞘。此次小徐出任邊防,無非邀功起見,所有邊防事務,均歸小徐主張,他人毫無權力,言他不着。
  且說龔代總理因財政支絀,上書辭職。徐總統遂任靳雲鵬代總理。靳一到任,曹錕、張作霖皆有電力保,並雲國傢政治,須內閣負責,即請靳總理正式組閣。徐總統接電,即正式受任。
  靳接任後,亦因財政窘迫,呈報總統。總統道:“國傢銀錢,皆被這些武夫消耗。”靳道:“非裁兵截餉不可。”總統道:“裁兵非出自軍倡議,否則又要反對。曹、張謂君大纔,請白辦理。
  先告曹、張,請他發起,以後易辦呢。”靳退出,果電曹、張。
  曹、張真為靳幫忙,遂分電各省督軍,裁軍額二成。各省聞曹、張發起,亦皆贊成,推曹、張為首,聯電進呈,大綱就是“裁兵節餉”四字。徐總統見電大喜,遂下令一道,其中皖係、直係、奉係,皆表面虛掩,其實誰肯實行裁兵。
  且說王揖唐自請為北方總代表,南下議和。滬上人士,不待他到來,即群起登報反對。哪知王若不聞,道經江寧,入見江督李純。李自然為東道主,招待甚殷。揖唐談及和議,請為疏通,李終不答。王急道:“君嚮主和,為柯不答一言?”李督道:“鳳凰已鳴,我何妨且作寒蟬。”原來王出京時,熊希齡已編一篇《排優詞》,隱譏揖唐。熊是鳳凰人,故李純亦援此以譏之。遂直言道:“熊鳳凰已說過了,君尚來聞耶?”李又言道:“和議不難,如北方諸公果無賣國心,推誠布公,就容易了。”王道:“君處南方,不知北方苦衷。”李純憤道:“純一武夫,衹知純正,他不敢問。公奉命南來,必有成竹,但望和議早成,純得享和平幸福,這就感激呢!”揖唐遂去。及至滬,滬上煌煌揭帖,非是不聞不見,心想小徐允為暗助,於是仍用包辦國會的故智,到處運動,揮金如土。小徐亦派人運動孫中山及代表唐少川,陽為說合,陰謀反間,叫孫與岑、陸諸人各立一幟,免為牽掣。果然粵、滇、桂三派各存黨見,唐代表被小徐浸潤,也就與王代表言行。會晤後,南代表嚮唐質問,說與王包辦言和,未免失價了。唐不好違衆意,乃嚮廣東政府電請辭職,如此和議又停頓了。
  且說和議始終無成,此時已為民國八年終期,忽聞前代總統馮國璋病歿京寓,大衆記念前情,均往致祭。徐總統亦派員緻賻,不表。且說南北政府雖然對峙,惟對外交涉,仍聯一氣。
  聞山東對德和約並未簽字,很為贊成。至是反對中日交涉,與北政府一樣堅持。但中國雖與交涉,皆無效果。惟蘇州槍斃鬍宗漢一案,兇犯角間孝二,日領事也不能辯護,乃正式道歉,且令兇犯撫恤了事。至日捷軍傷害華兵,經英、法軍官調停,亦嚮中國道歉,撫恤死傷,也就了案。惟山東問題,中國人民反對,直接交涉,所以不答,誰知駐京日使照會外交部三大辦法,甚為嚴厲,遂與靳總理商議辦法,靳遂取出一篇電文,交大衆觀看,原來是鄂督王占元領銜,聯名四十八人。大衆閱過,想王占元並無甚了得,此次何以獨來領銜。其實這篇文,是第三師師長吳佩孚主使,遂知靳氏依從此議。且說王揖唐為和議南下,寓居愛儷園,逗留滬上,名為議和,實未開談;唐代表雖辭職未準,亦未開議。徐總統雖促王速議,總無端倪。一夕,王正在園,忽來炸彈一顆,雖未傷人,已將王嚇得不得了,心想前在江寧被李純嘲笑,諒必是他主使,遂不揣冒昧,致書李純,說他有心暗害。李見電大怒,遂致書與王:“奈何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我何憾於爾,而效此無賴行為?”王得書,終不釋,遂與李有嫌。前朱南下,李為幫忙,恨不見效,今王繼任,其品行不滿人意,所以坐觀。徐總統接到南方免唐代表職,改派溫宗堯繼任,遂令王揖唐停止和議。
  列位,南北和議,哪個不想速成,偏是越弄越壞。起初衹南北衝突,此時北方又分出兩派:一是皖係、一是直係,暗起競爭。南方亦分兩派,滇粵派、桂派,互相爭競。緻起南與南急,北與北斗,弄得未了。哪知湘省又生出戰釁。自張敬堯督湘後,一切多違人意,自作威福。第三師師長吳佩孚心想為張效力殊不值得,況兵士皆思歸,遂電告曹錕,請代達中央,準撤防北返。偏政府因和議未成,不準。吳與張常有齟齬,敬堯忍不住,因電政府,準吳北返。另保張景惠、張宗昌、田樹勳三人接防。政府又不準。過一日,傳出一篇電文,申明張敬堯罪狀,內有吳佩孚署名。張得電大驚,知道兵略不及佩孚,倘他撤回,南軍必乘勢襲入。張又電曹錕,請阻吳軍北返。吳與張既不兩立,望即日北還,遂電達中央,準予全部撤回,且戍卒辛苦,不能再留。此電一發,不待曹錕復電,先遣參謀王伯相北上,料理駐兵地點。經伯相復電,謂無駐兵地點,總被防邊軍占住。佩孚大憤,立電曹錕,迫令退讓,一面整隊起行。
  惟段派仇視佩孚,說他目無政府,嗾靳總理黜罰。靳、吳本師生關係,自然襢吳。自徐、靳聯合,本想統一南北,再合南方人抵製段派,偏和議不成。靳自然要結吳佩孚,及吳北返,段又責靳,靳遂上書辭職。徐總統不準,給假十日,暫委薩鎮冰代理。不數日,湘中警耗,是譚延闓軍乘吳北返,攻入湘境,湘督張敬堯飛電乞援。靳在假中,薩又推諉,衹得將電送段。
  段急派吳光新往援,哪知援兵未到,張敬堯已逃往嶽州。譚遂入湘,張不得已,據實呈報。徐總統下令,褫張職銜。譚前鋒趙恆惕又攻嶽州,張不戰而逃,趙又占嶽州。張逃入湖北,又報敗狀。徐總統下令,着張所部軍隊,交兩湖巡閱使王占元接管。交卸後,來京候辦。着吳光新趨任湘督兼省長,誰知湘省竟為南軍所得。
  此時吳佩孚駐洛陽,自往保定見曹錕,議出個大題目,就是“保定會議”。吳此次倡“保定會議”,正欲抵製段派,議定辦法三條。內有宣佈安福係罪狀,請總統解散安福部,聯絡十三省同盟。長江流域七省,黃河流域六省,通與吳佩孚同氣,安福係更加心慌,索性布散流言。徐總統心下也驚,暗想直、皖兩派愈爭愈烈,一旦變生,與自是大不利,遂先派人調解,免生不測。遂電奉督張作霖來京,調和時局。張已染指中原,今接徐總統電,正好乘此瞻仰。那張辮帥也曾請過他的,代為斡旋。張雨帥為此遂乘車入都,一入都,即往總統府謁徐。徐接見時,即談直、皖兩派將起衝突。張不待說完,即自任調解。
  又替張勳言兩句。徐言:“俟直皖解决後,總可幫忙。”張辭出,即赴保定。曹聞雨帥遠來,派員往迎。為張洗塵,陪客中有吳佩孚並各省代表。席間,由張雨帥提議,勸從和平辦理。
  曹對:“尚模棱。”吳佩孚起座道:“佩孚並未要戰,因一班安福派人,實恨他媚外誤國,衹圖肥己,不顧國本,抵押國土,喪失主權,引狼入室,全無一點心肝。國之存亡,就在旦夕。
  我等身為軍人,衹知力捍社稷。佩孚原知軍人守不幹政名義,奈部下義憤填胸?並力除姦,恐一時不能禁止。”作霖聽說,徐答道:“吳師長亦太性急,事要磋商,何必妄動幹戈,徒害民生。”曹錕亦勸坐下再議,作霖再勸一番,吳終不愜意,復由曹、張與各代表商議辦法。佩孚道:“不解散安福派,不撤王揖唐,不罷徐樹錚,佩孚永不承認。”作霖道:“先撤王揖唐,餘兩事再議。”佩孚道:“老段劣跡,就是信任安福派,小徐是安福首魁,小徐不去,也是無用。”作霖見佩孚勢拗,不好再言。曹道:“且再議。”吳遂告退。次日,吳又與各省代表趨集,又討論若幹時,纔議定辦法六條。吳閱過,並無免徐樹錚。張道:“待我入京商議,可將小徐罷去。”當下議定散會。
  次日,張回都,即將議定六條呈徐總統,總統道:“靳提出辭職,我已批準,此外數條,我不能作主,須通知老段,看他如何?就請臺駕往段一議。”張亦承認前去。段方出駐團河,張見段先說些和平話,後將議案一閱,段大憤。作霖再勸段,段道:“佩孚不過一師長,何敢欺人?他若不服,就與他兵戎相見。”作霖知說不下去,遂回報老徐。張往返兩次,終無效。
  張再往保定,勸曹、吳少許通融。佩孚勃然道:“餘事皆可,惟小徐不罷,誓不承認。”張見段、吳兩人大反對,遂嘆道:“我實多此一行,衹好回報中央,我即回奉了。”曹道:“後事還請幫忙。”張道:“俟勝敗定,用我說和,我再來。”張復命後,即出關去了。越日,即由報紙宣出小徐六大罪,文末署名,為首就是曹錕,以下是張作霖、李純二人。又越日,徐總統發三道命令,將小徐籌邊使撤去,着來京供職,其缺着李垣暫行護理。西北邊防總司令着即裁撤,所轄軍隊,歸陸軍接收。
  且說小徐在邊,也防直、奉相連,壓迫皖派,不待中央命令,即馳回都門,首先運動雨帥。張遂拒絶。小徐又嗾鬍匪擾亂治安,不料被奉軍查獲,報告作霖。作霖大怒,遂電曹錕、李純,聯名痛斥小徐。曹正乞張為助,李純亦恨段派,遂與張復電,意皆相同。張遂發表討小徐電文,嚮政府獻議,請免徐樹錚。徐總統還顧皖係面子,留小徐在京供職,卻是兵權一律撤盡。小徐甚為着忙,遂往見老段,涕泣陳詞,說總統誤信姦人之言,將我免職,明是排皖,我不足惜,恐督辦亦將不免。段被小徐一激,徑自入都,直趨總統府,見老徐說些譏刺話,並現怒容。老徐再三慰言,老段道:“曹、吳擁兵自恣,何不罷免,乃罷樹錚。”老徐又說:“曹、吳功高,人所尊崇。”老段道:“總統寵曹、吳,莫要後悔。”竟自去了。
  老段回團河,與小徐商議發兵,小徐即帶衛隊入公府,迫罷曹、吳,即調一師、三師、九師,任段芝貴為總司令,嚮保定出發,與曹、吳决戰。張作霖聞報,也回奉調兵入關,援應曹、吳。江督李純與上海護軍使盧永祥險犯衝突,幸吳淞司令調解,始末决裂。忽政府明令,任盧為浙督,護軍使缺,以何豐林充任。何遂發一電,嚮中央辭職。中央因直、皖開戰,未即答復。任疑李督嗾使,不待探明,即電詢李督,語甚憤悶,又請吳淞司令亦拍電問李。李復電謂:“中央命令,如果是我指使,叫我永不為人。奈何總不信?”遂會浙盧,暗地戒嚴,如臨大敵。李督亦恐浙盧乘直、皖分裂時襲蘇,亦派兵分防。
  何聞滬寧路被拆,愈覺有名,遂派軍直上,與蘇軍相持。幸士紳各團體力為調解,結果李督讓步,雙方訂約。江蘇不侵鬆滬,鬆滬不犯江蘇。撤退兵備,言歸於好。且說北方徐樹錚帶衛隊直入京師,迫令各員連呈彈曹、吳,請奪官職,下令拿辦,推段祺瑞領銜,吳入總統,逼老徐下令。老徐無奈,下指令一道,當由曹錕出名,聯同奉張及長江三督,發一通電,論老段、小徐罪狀。奉張回時,立即派兵入關,表面上說是保衛京畿,其實留作後盾。曹知張已入關,料他前來援應,遂大膽出師,親赴天津,行過誓師禮,派吳佩孚為總司令,號各軍為“討賊軍”。天津設大本營,高碑店設司令部,一意進攻段軍。段分四路進兵,均歸段芝貴調度,總參謀是徐樹錚。七月十四日,兩軍相距衹隔數裏,徐總統即發命令一道,着一律退歸防地。
  哪知這道命令就是催戰符,他要撤防,他偏進戰,兩面戰鼓“鼕鼕”,炮聲“拍拍”,就在疏璃河發作起來。
  正戰時,直軍倒退,邊防軍衹顧前進,誰知直軍退到防綫,均避壕內不動,及邊防軍子彈射盡,直軍從壕內衝起,竟開槍嚮邊防軍射來,嚇得邊防軍無路逃奔,紛紛四散,段芝貴已先逃走。西北軍第二混成旅及邊防軍三師的第二團,分三路攻直軍防綫,戰未多時,統被直軍所敗。楊村是曹鍈駐守,亦同日大勝。惟段芝貴晦氣,嚮老段報告,說被直軍所襲,因緻小敗。
  老段再鼓勵將士,飭秘書草檄文,佈告中外,宣曹、吳罪狀。
  同日曹錕亦通電各省,說開戰原由,當歸邊防行咎,兩造各執一見,互爭麯直,但戰事既開,勢難輓回。哪知小徐心中,以為曹、吳一戰,可以了事,不料竟為所敗,遂氣衝牛鬥,自往楊村攻曹鍈;高碑店戰事,交段芝貴主持。又電鄂、豫、魯等同黨起事,響應京師。再令吳光新與張敬堯會商,密圖湖北,助攻直軍。
  且說鄂督王占元與曹、吳既合一氣,自應要防吳光新,屢派人偵探,怕有動靜。及直、皖戰起,格外戒嚴,吳光新所有變動,皆被王占元察知,遂以請宴為名,竟把他軟禁起來。吳軍闖信,乘夜發難,竟被鄂軍擊退。張敬堯聞光新被禁,已逃走去了。王即電知曹、吳,甚為喜慰。後又接到廣東電文,也是聲討段氏。且說直皖爭持,互相角逐,小徐戰勝曹鍈,已自得意。不料小段又為佩孚所敗,從此邊防屢戰屢敗,擊斃無數,俘獲旅團長等共五十餘人。麯同豐遁入涿州,直軍即進涿州,麯軍不支,衹得嚮吳軍前請降,吳遂允降。麯遂帶同兩旅暨殘兵二千餘人,繳械乞降。邊防軍第三師師長聞麯已降,遂棄師而遁。段芝貴亦遁入京師,西路完全失敗。小徐聞信,正在憂慮,忽聽營外槍聲,乃是曹鍈來攻。小徐部下聞各處敗耗,無心戀戰,頓時四散。小徐見此行為,也逃入都門去了。老段聞敗,憤不可止,即取槍自盡,幸部下奪去,未緻斃命。部下又進言道:“勸他回都,請總統下停戰令。”老段不得已,返回都中,上書自劾。徐總統笑道:“早知有此,何必當初。”一面派靳雲鵬、張懷芝往見曹、吳,商議停戰,並下令一道,停止戰爭,候令解决。邊防軍盡皆投降,解除武裝,段氏一敗塗地,雖返躬自責,情願去官,奈衆情洶涌,各處發電,皆有殲厥渠魁,如江督李純,南北海軍將校亦通電請討安福係。此時吳佩孚與奉軍同詣京師,請總統誅斬賊魁。
  且言靳、張奉命到吳營,見了佩孚,商議提出四條,徐總統均皆照準,佩孚尚未滿意。又經靳、張婉勸,吳言:“待轉曹經略,我不敢作主。”靳、張乃往與曹議。曹允停戰,奈承認四事,尚未足意。靳、張衹好回京復命。徐總統再召作霖調解。作霖奉命與曹、吳再商,共計六項,尚有先决兩項,議定。
  奉張即轉呈徐總統,徐欲稍顧段氏體面,着靳、張請作霖再商曹、吳。曹、吳仍照前議,不過字面稍改。中央遂連下命令,除為曹、吳洗刷外,所有免職各條,皆與段派有礙。至嚴緝禍魁一令,因曹、吳各軍駐滿京畿,倘一被拿,尚有何詞,故對小徐諸人,特加嚴厲,使他規避,且小徐、小段已先避東交民巷藏匿。曹、吳意思,本欲罰及老段,幸總統為他麯全,將罪過全推小徐等身上,小徐等幸日人保護,未遭緝獲。
  且說段派推倒,靳又上臺,內閣組成。靳欲謀和平,請徐總統召曹、張來京,商議時局。曹、張應召至京,與靳會晤,藹藹可親。徐總統下令裁各省經略,曹錕改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任副使。張與佩孚未免疑忌,為後决裂伏案。靳總理既謀和平,把統一計劃積極進行。奈滇、黔、粵、桂軍閥亦是黨派紛歧,各成仇敵。舊國會議員去粵赴滇,遂開會議决,取消岑春暄政務總裁,以貴州督軍劉顯世補職。劉與唐繼堯本唇齒相依,不願合入桂係,經靳總理及南北總代表李純一致敦勸,唐、劉遂聯電通告北方各省。北方接電,由曹、張領銜,復電滇、黔,南北由此接近,和平可望。哪知還有阻滯,北方擬解散新舊國會,新國會是段氏組織,總統又是新國會選出,舊國會已徙滇粵,如何能解散?又怎能和平?
  且說李純因和議未成,憤恨成病,特薦江寧鎮守使齊燮元為會辦。燮元頗麯承李意。安徽督軍長江巡閱使倪嗣衝因年老辭職,政府乃令張文生暫署皖督,巡閱使一職,令李督兼代。
  李辭不受,並辭總代表兼職。徐不允,遂改任為蘇皖贑巡閱使,齊燮元為副使。贑督陳光遠以李出己上,有願歸鄂不歸蘇宣言。
  皖督張文生亦不服,蘇省士紳又極力反對,說李不務政治,拍電請移駐九江、當塗等語。但李被激刺愈憤,遂嘆道:“世事如此,人心不公。”至下午三時,閱《上海報》,載有評斥己事,頓足大哭,說:“我治蘇數年,為省長、財長兩職,毀我如此,我活有何味?”夫人王氏在側,知不能勸,急令人請齊燮元等來勸,純不答一辭。齊退後,純令秘書拍電北京,謂:“我病難痊,保齊燮元為江蘇督軍。”秘書退後,自己寫數封書函,置諸抽屜,始就寢。至四點鐘,衹聽“噼叭”一聲,王夫人驚起,連忙呼純,已不省人事。立召醫士到來,業已死了。
  檢視衣上,血跡模糊,枕下見有手槍一支。李督死後,由王夫人令人請齊幫辦到來,商議一切,後查抽屜內有遺書數封,一一照辦。一面辦理喪事,後送原籍安葬;一面由齊幫辦電達中央。徐總統接電甚為悼惜,遂下令照例撫恤,並給銀二萬為治喪費。令幫辦齊燮元妥為辦理,並令齊燮元暫署江督。齊接電,遂接任江督,此事不提。
  且說靳總理欲謀統一和平,請徐總統召曹、張入都,商議時局。徐總統下令,將經略使撤銷,任曹錕直魯豫巡閱使,任吳佩孚為副使。張心已有疑忌。看看徐總統代期將滿,曹、張兩人未免皆要存些觀望。兩人雖然親傢,但心各不同,表面上很是融洽,暗中卻都不讓。到民國十年間,中央發一道命令,要把新國會解散。奉、直兩派聞有此令,均皆贊成。原來張作霖謂左右道:“新國會解散,將來改組國會,必定重選大總統,我再用銀賄通議員,將老徐推倒,這總統豈能到旁人呢。”故此贊成。曹錕心裏也是如此。張、曹兩人因有親戚關係,卻不現表面,內卻懷疑忌。論曹錕個人,張作霖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內中最怕的是吳佩孚。張作霖心想,倘兩下放起難來,我軍隊皆在關外,他軍隊均在近畿,他若堵截,我不得入關,也是無用,不如節節引進,就以保衛京師為名,如曹有齟齬,那時我就不認親戚了。於是將奉軍第一師並第一混成旅分駐在馬廠、軍糧城、廊坊等處,皆是京畿要道,步步逼進。欲知曹、吳如何對待,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盤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第二回 至三皇傳多氏漸剖乾坤
第三回 五帝起亶聰明創製立法第四回 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
第五回 夏後氏四百年一十七世第六回 殷湯氏三十世六百餘春
第七回 成周氏至平王遷都洛邑第八回 齊桓公晉重耳五霸稱尊
第九回 簡王後至靈王時生孔子第十回 李老子釋迦氏說法談經
第十一回 周社稷八百年三十七世第十二回 九州島中諸列國並入強秦
第十三回 秦無道四十年止傳二世第十四回 六國人並楚漢起義爭衡
第十五回 漢高祖定江山一十二帝第十六回 二百年遭王莽篡國鴆君
第十七回 漢光武復中興一十三帝第十八回 二百年曹操起漢室三分
第十九回 三國志亂紛紛五十餘載第二十回 漢歸曹吳入晉取次銷沉
第二十一回 司馬晉五十年五鬍大亂第二十二回 走江東承舊統百歲雲奔
第二十三回 宋齊梁傳陳國俱都江左第二十四回 索頭魏分齊周北地稱尊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