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蜕变
(1980年代的国语流行音乐) 一生中也许还会去许多地方,生命的场景也许还会不断转换,你我的故事,有着各自的开端和结束,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会唱同样的歌。
我们有同样的温度,我们并不孤独。
--音乐人 苏来
1980年,校园民歌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段钟潭与段钟沂以原《滚石》杂志为基础,创办了台湾滚石唱片公司,并交由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BMG发行。民歌时代极具影响力的歌手张艾嘉转投滚石旗下,由当时初出茅庐的罗大佑担任制作人,推出个人专辑《童年》。虽然唱片中大部分作品依旧沿袭了民歌的曲式,但像《大家一起来》、《小天使》、《春望》等作品均以极富现代韵味的编曲、录音手法,给人以完全耳目一新的感觉。张艾嘉推出的由李宗盛制作的《忙与盲》则已完全进入流行音乐的领域,这张唱片试图探讨都市中产生活的状态,忙碌的工作以及盲目的爱情,"忙得分不清欢喜和忧伤",从侧面反映了台湾经济繁荣后带来的某种弊端。
1982年,同是校园民歌运动重要人物的吴楚楚和彭国华从滚石唱片出走,创立了整个1980年代唯一能与滚石唱片抗衡的飞碟唱片。在那十年当中,台湾唱片公司先后注册成立的有五百多家,其中大多是单纯从事制作或发行的公司。具备制作、发行、宣传一整套完整功能的只有五十家左右,滚石与飞碟是其中最大的赢家。同时个人工作室纷纷成立,在音乐体系中担任制作、词曲作者角色,采取产销分离的策略。
台湾社会的1980年代也被称为"社运黄金十年":1979年"美丽岛事件",1980年消费者保护运动,1982年妇女运动,1986年"民进党"组党,1987年宣布解严,1988年"五二O"运动,台湾社会所呈现的是一股活跃的生命力,及强烈要求改革的呼声,使其成为社会长期禁锢后面临松绑的年代。蒋经国也不得不承认:"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因而在1987宣布解严,打破了台湾长久以来政治上的禁忌。1988年蒋经国去世,象征着台湾最后一位强人政治的瓦解及威权体制的崩溃。
进入1980年代,台湾努力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并通过技术引进、劳务输出、商品交易,使经济迅速发展,与新加坡、香港、韩国并称为亚洲四小龙,这也为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教育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加上许多留学人员的回归,带来更多新的观念,艺术与商业的对立开始逐渐化解,取而代之的是转为相互渗透。
另一方面,1985年著作权法重新修订。唱片业者纷纷加入国际IFPI(国际唱片工业协会),并于1986年成立IFPI在台协会,命名为"财团法人国际唱片业交流基金会",由福茂唱片负责人张人凤担任第一任董事长。1980年代末,台湾已取得国外唱片的代理权,如飞碟代理WEA、四海代理EMI、喜玛拉雅代理CBS、福茂代理DECCA。1992年重修著作权法,公布《大众传播事业聘外国人许可及管理办法》后,国外唱片公司纷纷来台设立音乐公司,如EMI、BMG等分别在台湾设立分公司,台湾真正进入国际化音乐工业时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