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史 》 甲午悲歌--北洋水師的覆沒 》
11《馬關條約》簽訂與互換
鄭彭年 Zheng Pengnian
1895年4月17日上午10時,中日雙方在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11時40分簽訂儀式結束,李鴻章深深嘆了一口氣,自語道:“我解脫了痛苦。”伊藤博文則洋洋得意地說:“大功告成了。”他很高興地對李鴻章說:“中堂與我,恰如連結兩國間一縷絲綫,即將斷絶的脈絡,僅賴此一縷綫纔得保持。”又說:“中堂,你看奇不奇?10年前我們在天津會談結束的日期也是4月15日。”李鴻章作為降約的簽訂者,總覺得自卑,衹得小聲應付一句:“實屬希奇。”當時日方代表,個個沾沾自喜,趾高氣揚。後來陸奧寫道:“媾和條約的簽訂,我
國得以發揚國輝,增進民福,在東亞天地間再開太平盛運,這全靠我皇上的德威。”
簽約後的第二天,伊藤、陸奧乘“八重山”艦由馬關到廣島,謁見明治天皇。天皇大喜,降詔嘉勉。4月20日,天皇批準了條約,並任命內閣書記官伊東已代治為全權辦理大臣,俟期赴煙臺換約。
中國代表包括李鴻章在內,對這帖苦藥是難以服下的,個個精神沮喪,情緒消沉,簽約後的第二天就乘輪船回國了。李鴻章回到天津,害怕受駡,嚮光緒帝請假20天,閉門不出。和約文本則由美國人福世德與參贊伍廷芳赴京送交總理衙門。軍機處諸大臣傳看和約文本,赫然五大項:一、中國認明朝鮮為獨立自主國傢;二、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給日本;三、中國將庫平銀2億兩交給日本,作為賠償軍費,該款分八次交清;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任便開廠,各項機器進口衹交所定的進口稅;五、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4月22日,軍機大臣孫毓汶、徐用儀捧着和約文本進宮,逼光緒帝禦批。光緒帝猶豫不决,三次提起朱筆,終未落筆。翁同龠禾見皇上躊躇,便跪奏道:“倭人所訂和約如此苛刻,實出情理之外,望陛下以祖宗基業為重量,從緩欽準。”說罷叩頭不已。在旁的李鴻藻見狀,也脫帽叩頭不止。光緒帝心如刀絞,扔下朱筆,將兩位老臣扶起。
4月23日,和約已訂的消息一經傳出,群臣紛紛上奏反對和約。當天收到封奏十件,計有諫垣四件、國子監一件、翰林院二件(一係83人公疏)、南書房一件、上書房二件,都是聯名,奏者共120人。其後數日,奏摺雪片般飛來,內有宗室王公、部院、諫垣,外有各省督撫、前綫將領,莫不諫阻;各省會試舉人也呈請都察院代遞,痛哭流涕者不在少數。這些奏摺,光緒帝抽閱了許多。
編修李桂林等83人聯名奏道:“竊聞所定條約,則目前之患愈深,日後之憂更大,既不能苟安於旦夕,且無從補救於將來,自非暫緩批準,審議詳籌,不足以紓切患而存國脈。”侍講張仁黼奏道:“近日都下人情驚懼,奔走駭汗,轉相告語,謂所有條款,皆扼我之喉,製我之命,阻我自強之路,絶我規復之機,古今所未有,華夷所未聞。”侍讀奎華等155名內閣官員上奏道:“伏見和議條款,流弊無窮。此五大洲未有之奇聞,三千年來所無之變局。伏祈皇上乾綱獨斷,萬勿批準約章,飭令王大臣再行妥議,毋貽後悔。宗社幸甚!天下幸甚!”幫辦北洋軍務宋慶電奏道:“倭人無理要挾,既索巨款,復思侵地,為天下所切齒。慶一介武夫,願與天下精兵捨身報國,成敗利鈍,非下愚所敢計。”
“公車上書”的主將梁啓超上書道:“伏乞皇上俯察民情,深計後患,保全疆土,嚴飭李鴻章訂正和款,勿割臺灣。”戶部給事中洪良品上奏:“立毀和約,勿徇一切紛紜,以杜妄議。”吏部候補主事鮑心增等奏道:“姦臣秦檜主和,壞天下於中原既失之後。今李鴻章實誤國事於金甌未缺之時,恐又非姦檜之比。”
光緒帝看了上面這些奏摺,有很大感觸,頭腦中浮起了廢約的念頭。其實光緒帝還不知道外面的情況,此時拒約再戰的呼聲已震撼整個北京城。由廣東舉人康有為領導,聯合18省舉人,有數百人參加的“公車上書”正在轟轟烈烈地展開。
4月27日,慈禧太後召見光緒帝和慶親王奕匡力,對他們說:“外界輿論如此,衹可廢約議戰。”又問:“劉(坤一)、王(文韶)兩帥是怎樣說的,戰有把握否?”是日,光緒帝立即召見中樞諸大臣,宣佈太後的懿旨:“衹可廢約議戰。”奕匡力極力反對,以為懿旨是不對的,並說:“太後雖然懿語如此,但懿意不是如此。如果將來說皇上不是怎樣來轉彎呢?”孫毓汶頻頻叩頭說:“戰萬無把握,而和則確有把握。”奕匡力則在旁相和。於是光緒帝决定,衹看外議如何再作進止,並下諭旨:“著劉坤一、王文韶體察現在大局所係及各路軍情戰爭,究竟是否可靠,各抒所見,據實直陳,不得以遊移兩可之辭敷衍塞責。欽此。”是日,光緒帝又在太後面前陳述西遷,慈禧搖頭說:“大可不必。”後又說:“和戰由你决定,西遷則由我决定。”
4月30日,署直隸總督王文韶來電,總理衙門孫毓汶搶先拆看:“如提督聶士成,總兵吳宏洛、章高元、陳鳳棲等各路軍營聲氣聯絡,必可一戰,亦各有可用之將,究竟是否可靠,臣不能臆斷。事關全局安危,應請飭令軍機大臣、督辦軍務處、總理衙門通盤籌議,請旨定奪。臣與劉坤一昨在唐山商晤一切,意見大略相同。”孫毓汶看畢王文韶的電報,大笑說:“我說如何?還是沒有把握。”同一天,欽差大臣劉坤一復電說:“可以一戰。”但其中有“利鈍本難逆睹”一句,被孫毓汶抓住,對光緒帝說:“連劉坤一也非真有把握。”
5月1日恭親王奕斤欲嚮朝廷續假,慈禧令李蓮英總管到恭親王府不許續假,並說:“時局如此,不得推諉。”言外之意就是如不出來工作,便是阻抗和局。2日,奕斤衹得上朝銷假,與軍機處諸大臣一起請皇上批準和約。光緒帝遲疑不决,問諸大臣說:“要不要等候各國回電?”孫毓汶回答:“各國絶對不可靠。”奕斤默不作聲,諸軍機大臣在旁直立恭候。
正當此時,翁同龠禾持北洋大臣王文韶的來電到養心殿見光緒帝,上奏道:“4月28、29日兩天,天津大風雨,加之海嘯,新河上下各營被衝,水深四五尺,淹斃甚衆,計60餘營受害。北自秦皇島,南至埕子口,都是如此。此時值此奇變,豈非天意?”光緒帝聞奏,也以為此乃天意,繞殿急步多時,最後頓足流涕,奮筆疾書“欽準”兩字。5月3日蓋用禦璽。
5月5日,欽差換約大臣伍廷芳、聯芳兩人由天津乘“公義”輪赴煙臺換約。6日抵煙臺。7日晨,日本全權辦理大臣伊東已代治乘“橫濱丸”輪至煙臺。當天下午6時,伍廷芳、聯芳在順德飯店宴請伊東已代治,為他洗塵。
5月8日中午,伊東已代治派翻譯官酋原陳政通知伍廷芳:“本日2點鐘如不換約,我們當即上船回國。”伍廷芳立即趕到順德飯店見伊東,問道:“停戰期到今晚12點鐘為止,為什麽下午2點鐘即為期滿?”伊東說:“大軍駐紮旅順,此間無電報可通,舟行要10個小時,故須先往招呼,免緻臨時開仗。”又說:“至遲4點鐘,萬難久待。伍廷芳理直氣壯地說:“停戰期至今晚12點鐘止。限期以外,行動聽貴大臣自便,不能強留;限期以內,可以隨時奉約互換。”伊東無話可說。伍廷芳在順德飯店的大廳內坐等北京來電,眼望壁上時鐘在一分一秒地過去。及至4點鐘,時鐘“當,當,當,當”,鳴了四下,北京終於來電了:“如期換約。”
是夜10時,中日兩方在順德飯店互換條約,《馬關條約》正式生效。5月17日,清廷發佈“罪已詔”,宣示萬不得已批準和約之苦衷。其最後一節說:“嗣後我君臣上下,唯當艱苦一心,痛除積弊,於練兵、籌餉兩大端,盡力研求,詳籌興革,務期事事核實,以收自強之效。朕於中外臣工,有厚望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目錄 | 1野心初露 | 2侵略臺灣吞併琉球 | | 3《江華條約》與朝鮮新舊黨之爭 | 4火燒日本公使館 | 5《濟物浦條約》簽訂 | | 6壬午兵變平息與大院君被擄 | 7開化黨發動政變 | 8甲申政變失敗 | | 9再燒日本使館與 | 1金玉均之死 | 2北洋海軍檢閱與朝鮮東學黨起義 | | 3中日出兵朝鮮 | 4起義平息與李鴻章失策 | 5中日撤兵談判破裂 | | 6日本御前會議决定開戰 | 7演出“逼宮”醜劇 | 8李鴻章的幻想 | | 1豐島海戰 | 2屈辱與光榮 | 3成歡之戰與中日正式宣戰 | | 4“避戰保船”與“主動出擊” | 5平壤大會戰 | 6黃海海戰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