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紀念王小波辭世十周年:王小波十年祭 》
第57節:王小波作品暨小說集《黃金時代》研討會紀要(1)
李銀河 Li Yinhe
王小波作品暨小說集《黃金時代》研討會紀要
李銀河整理
1994年9月28日上午9∶30,王小波作品暨小說集《黃金時代》研討會在華夏出版社二樓會議室召開。與會者有著名文學評論傢及報社記者近20人,會議由華夏出版社編輯(《黃金時代》一書責編)趙潔平主持,副總編輯林建初出席了會議。
以下為研討會發言摘要:
第一部分:主題發言
白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是一部奇特的作品,它與當前流行的作品决然不同,以新的眼光、新的方式表現了新的意味。
談三點印象式的觀感:
1、反諷的方式:這本書中的主人公王二,就他所處的那個年代來看,可能是“垮掉”派,不能算是好孩子。但他追求個人自由和反媚俗的行為方式,卻反射出了時代本身的荒謬;這樣就使“垮”與“壞”具有了另外的意義;另外,作品裏對“性”的描寫,又構成了對滲透意識形態的愛情的一種反諷,寫出了生活本身的復雜性。
2、喜劇的心態:這本書在看取歷史與現實的態度上,超脫,隨意,嘲諷的意味處處顯現,具有一種玩歷史於股掌之上的傾嚮,這種意識比正劇意識和悲劇意識更為獨特,也更為重要。
3、放達的語言:作品的語言與作品的內藴相得益彰,機警而內含詼諧,粗俗而富於理趣,自由放達中充滿了感覺的靈動與理性的聰穎,可讀而又可思,從而使語言本身構成了一種表現對象。
朱偉(《人民文學》):
這本書很有意思。記得1989年我就看過書稿,當初看了印象很深刻,如果當時能發表,對整個文學界都會起很大作用。
王小波寫的是自己的生活和感受。我也當過知青,但在我看來,所有寫知青的書都很假,像梁曉聲的小說就是這樣。王小波寫的知青生活是真實的。文學理論界正在討論“新體驗”和“新感覺”,王的小說就是這類理論的現實表現。
王小波的小說在表面層次很好讀。他貼近自己的感受,不故作高深狀,也不故作平庸狀,是很本色的。建國以來大多數文學作品總是被意識形態牽着走,作傢不寫自己的感覺,不願面對自己的感覺,怕人說自己沒有深度。
蔣原倫(《文藝報》):
這部小說在臺灣得奬,我覺得不僅在臺灣,在大陸也應該得大奬。從文體上看,內容粗魯,但一開始看馬上就進入了。時間上掌握得很好,跳躍、交合非常自然。我看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作者是有意識的,另一種可能是作者進入了寫作的無意識狀態。敘事時間間隔20年,但作者在兩個時間點之間跳躍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有別的作傢也做過這種嘗試,但沒有這麽成功過。也正因為小說能在時間上跳躍自如,反諷的效果就出來了。
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把性大膽直露、不媚俗地寫出來。歷史上,官方意識形態對性的描寫永遠是要束縛的,而文學永遠要衝破這種束縛。中國的小說受意識形態影響很大,王小波的小說撇開了意識形態,按自己的體驗寫。這種新體驗是成功的。
興安(《北京文學》):
王小波的小說對新體驗理論有藉鑒作用。尤其是敘述角度和人稱的變化。在《革命時期的愛情》中,王二的人稱變化很自然,不留痕跡。看了他的小說之後,我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新體驗小說産生於新體驗理論之前。
朱正琳(《東方》雜志):
首先應肯定的是這本書的文學價值。米蘭?昆德拉說過,小說是西歐的傳統。從《堂?吉訶德》開始,小說一直追問存在的方式。而我國的文評長期接受蘇聯的傳統,強調現實主義,認為小說是講社會問題的。例如,認為《子夜》、《幻滅》都是批判社會的。就連《安娜?卡列尼娜》都是揭露貴族社會的。王小波寫的是人的生存狀況,而不是社會問題。就像加繆、薩特寫二戰不是寫二戰本身而是寫生存狀態一樣,王小波寫“文革”,也不是在寫“文革”本身,而是超越了“文革”。
馬剋思說過,人和人的關係全都社會化了,衹有性關係還保留了社會和自然的雙重性。愛可能是矯揉造作的,性卻不可能。它是一個自然的事實。要寫人的生存狀態,不寫性是不可能的。寫性是必要的。關於藝術與色情的界限,我的觀點是:必要的性就不是色情,不必要的性就是色情。(陳曉明插話:在西方,淫穢和色情是兩個概念。)
王小波掌握了獨特的敘事方式,語言表達的正是感覺本身。我們搞哲學的,總有個觀念在前面,比如荒誕啊,浪漫啊,感覺跟在觀念後面。王小波的敘事,感覺走在觀念前面。
我有一個擔心,對書中的反諷意味,現在的年輕人能不能體會得到。(陳曉明插話:我覺得他們能接受。人們接受文學的感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接受與自己體驗相通的感覺;另一種是接受自己完全陌生的感覺。蔣原倫:現在的年輕人聰明得很,他們都懂,即使沒有體驗過,他們也能看懂。)
陳曉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我看王小波的小說比較遲,第一次看到是《花城》上的《革命時期的愛情》。當時感到很震驚。王小波的小說表面上和文壇隔膜,實際上提示了中國文學變動的方向,是在文學史之內的,是80年代後期中國文學轉型的一個提示。無論是先鋒派,還是新寫實派,都是回歸生活的原生態。由於王小波的寫作在文壇的經驗之外,使他的寫作顯得尤為純粹。80年代後期,知識分子作為總體不再起作用。用王蒙的話來說,文學失去了轟動效應。80年代後期,文學隊伍解體,有人因此認為,中國文學已經垮掉了。我卻認為,這是個人化寫作的崛起。王小波的價值就在於此。他一方面回到個人的記憶去,一方面又是歷史的記憶。他找到了二者的契合點。他看重個人的體驗,但也不能說沒有歷史感。中國文學就在這個意義上開始轉軌——經過80年代的睏惑,開始進入90年代的直道。我們搞文學理論的人,有行使暴力的傾嚮,理論不能沒有一點暴力傾嚮,對新的文學現象就要由理論來命名。近來我正在思考,把這種回到個人經驗中去,直接追問存在的寫作方式命名為“直接存在主義”或“超級存在主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美術出版社 |
|
|
第1節:序 | 第2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 | 第3節:成長歲月/艾曉明(2) | 第4節:成長歲月/艾曉明(3) | 第5節:成長歲月/艾曉明(4) | 第6節:成長歲月/艾曉明(5) | 第7節:成長歲月/艾曉明(6) | 第8節:成長歲月/艾曉明(7) | 第9節:成長歲月/艾曉明(8) | 第10節:成長歲月/艾曉明(9) | 第11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0) | 第12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1) | 第13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2) | 第14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3) | 第15節:母親的憶念/宋華(1) | 第16節:母親的憶念/宋華(2) | 第17節:母親的憶念/宋華(3) | 第18節: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剋林(1) | 第19節: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剋林(2) | 第20節:吾弟小波/王小芹 | 第21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1) | 第22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2) | 第23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3) | 第24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