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57节:读《红楼梦》札记(3)      启功 Qi Gong

  先看那些虚写的。第一回县令贾化是"乌帽猩袍"。第六回贾蓉是"美服华冠,轻裘宝带"。第五十三回"荣宁二祖遗像,皆是披莽腰玉"。第八十五回"北静王穿着礼服"。这些已然令人无法捉摸,写了等于没写。
  还有提到官服时,写的更为似具体而实笼统。第十六回贾母等人朝时,是"都按品大妆起来"。第十八回贾母等迎接元妃时,也是"俱各按品大妆"。第四十二回王太医是"穿着六品服色"。第五十三回新年祭宗祠之先,"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进宫朝贺行礼。又同回写"元旦日五鼓,贾母等人按品上妆"进宫朝贺。第七十一回贾母寿辰,北静王等人来贾府祝贺,州贾母等皆是按品大妆迎接"。第六十三回还写"按礼换了凶服"。凡此等等的"按品大妆"、"按礼凶服"究竟是什么样子,作者一字未加描述。读者却也不难体会到是一片华美庄重的官服和各种特定制度的丧服。
  实写的是一些少妇、姑娘、丫环、小孩。第三回写王熙凤的妆束是: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第八回宝钗妆束是:
  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鬓儿,密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
  第四十九回黛玉、李纨、宝钗、邢岫烟在雪天里的服妆是:
  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绉面白狐狸皮的鹤氅,系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上罩了雪帽,二人一起踏雪行来,只见众姊妹都在那里,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独李纨穿一件哆罗呢对襟褂子,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把丝的鹤氅。邢岫烟仍是家常旧衣,并没避雨之衣。
  第五十一回写凤姐看袭人的妆束是:
  头上戴着几支金钗珠钏,倒也华丽。又看身上穿着桃红百花刻丝银鼠袄,葱绿盘金彩丝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
  例子不必多举,这里边的服装大部分是具体的。因为清代初期的服装,有很多部分沿习或局部改变明朝的形式,而妇女的便服中像大坎肩、外褂、衬裙等等,都分明是明代习惯,这在清宫某些妃嫔、宫人的便装画像里还能看到,只是一样,绝对没有右掩大领和宽袖的。我们不难理解《红楼梦》里这些妇女服装的风气。同时这种装束,也常常只是少妇少女所用,书中贾母除了第五十回写"围了大斗篷,带着灰鼠暖兜"之外,并没有正面描述过什么穿戴。不但贾母,即王夫人、邢夫人、李纨(前举第五十回所述,只是说明临时防寒防雪衣物)、尤氏等等,也一律未曾有过关于装束的全面描写。即凤姐等人装束那么具体,其中仍有迷离之处。例如清代妇女在"钿子"上插挂珠小凤钗,皇族命妇用九个,其它命妇用五个,号称"九凤朝阳"和"五凤朝阳",这里略微一露,仍又含混其词。
  至于宝玉的服妆,第三回写道: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官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第四十五回又写道:
  黛玉看他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上露出绿绸伞花裤子,底下是格金满纷的绵炒袜子,鞅着蝴蝶落花鞋。
  还有其它若干次写宝玉的装束,也是红红绿绿,绝不似成年男子的服饰,何况还写他带着"寄名锁"、"护身符"(第三回),"长命锁"、"记名符"(第八回),也更标识了是娇养的小孩。"紫金冠"又名"太子冠",也是小孩游戏装束,所以后边第二十一回说:"宝玉在家并不戴冠",即是这个缘故。后世许多图画上、舞台上,宝玉必戴太子冠,似与书中所说不符,但也实在没有其它办法的。
  还有发辫是清朝特有的装束,但小孩的发辫却不止清朝独有。本书中曾有三处写辫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1)第2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2)
第3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3)第4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1)
第5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2)第6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1)
第7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2)第8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3)
第9节:记我的几位恩师第10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1)
第11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2)第12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3)
第13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4)第14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
第15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6)第16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7)
第17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1)第18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2)
第19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3)第20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4)
第21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5)第22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6)
第23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7)第24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8)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