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清史演義   》 第五十六回 怡製軍巧結臺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閩浙總督怡良,本是達、姚二人的頂頭上司,衹回軍務倥傯,朝廷許他專折奏事,達、姚遂把始末戰事,直接政府,閩督中不過照例申詳,多未與議,因此怡良亦心存芥蒂。此次奉旨查辦,大權在手,樂得發些虎威,聊泄前恨。外不能禦侮,內卻偏要擺威,令人可惱!到了臺灣,騶從雜沓,儀仗森嚴,臺中百姓,聞得怡製臺為辦案而來,料與達鎮臺、姚道臺一方面,有些委屈,途中先攔輿鼓噪,爭說達、姚二官員的好處,製臺大人,不必查究。達洪阿得了此信,連忙親往馳諭,百姓們纔漸漸解散。
  怡製臺一入行轅,門外又有一片鬧聲,經巡捕來報,外面的百姓,每人各執香一炷,闖入行轅來了。怡良問為何事?巡捕答稱,百姓口中,無非為達鎮臺、姚道臺伸冤。此時達、姚二人,見過怡製臺,已自回署,怡良忙着人傳見。不一時,達、姚俱到,百姓分開兩旁,讓兩人入轅。怡良此時,衹得裝出謙恭模樣,起身相迎,與兩人行過了禮,隨說:“兩位統是好官,所以百姓這般愛戴。現仍勞兩位勸慰百姓,禁止喧鬧,兄弟自然與二位伸冤。”達、姚二人忙稟道:“大帥公事公辦,卑職等自知無狀,難道為了百姓,便失朝廷賞罰麽?”正答議間,外面的喧聲,越加鬧熱。怡良忙道:“二位且出去勸解百姓,再好商量。”達、姚二人,衹好奉命出來,婉言撫慰。衆百姓道:“製臺大人,既已到此,何不出來坐堂,小百姓等好親上呈訴。”達姚二人,乃再請怡製臺坐出堂去,曉諭百姓。怡良沒法,親自出堂,見外面有無數百姓,執着香,黑壓壓的跪了一地。前列的首頂呈詞,由巡捕攜去,呈與怡良。怡良大略一瞧,便道:“本憲此來,原是與達鎮、姚道伸冤,汝等百姓,好好靜候,千萬不要喧嘩。”衆百姓尚是不信,又經達姚二人,再三勸慰,百姓方纔出去。
  怡良又邀達、姚二人入內,便道:“二位的政聲,兄弟統已知悉,但上意恐有誤撫議,所以遣兄弟前來。”一面取出密旨,交與二人閱看,內有“此案如稍有隱飾,緻朕賞罰不公,必誤撫局,將來朕別經察出,試問怡良當得何罪”等語。煬竈蔽聰,前後多自相矛盾。兩人閱過上諭,便道:“卑職等的隱情,已蒙大帥明察,甚是感德不忘,現衹請大帥鈞示便了!”怡良道:“現在英人索交俘虜,臺中擒住的英人,已多半殺卻,哪裏還交付得出?兄弟前時曾有公文寄達兩位,叫兩位不要殺戮洋人,兩位竟將他殺死一大半,所以今日有這種交涉。”達洪阿道:“這是奉旨照辦,並非卑鎮敢違鈞命。”怡良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專製時代的讕語。現在撫議已成,為了索交俘虜一事,弄得皇上為難,做臣子們也過意不去。為兩位計,衹好自己請罪,供稱:‘兩次洋船破損,一係遭風擊碎,一係被風擱沉,實無兵勇接仗等事。前次交出白人數十名,乃是臺中救起的難民,此外已盡逐波臣,無處尋覓。”照此說來,政府可以藉詞答復,免得交涉棘手了。”計策恰好,衹難為了達、姚。達洪阿不禁氣忿道:“據大帥鈞意,飭卑鎮等無故認罪,事到其間,卑鎮等也不妨麯認。但一經認實,豈非將前次奏報戰仗,反成謊語?欺君罔上,罪很重大,這卻怎麽處?”怡良道:“這倒不妨,兄弟當為二位轉圜。”遂提筆寫道:“此事在未經就撫以前,各視其力所能為。該鎮、道志切同仇,理直氣壯,即辦理過當,尚屬激於義憤。”寫到此處,又停了筆,指示兩人道:“照這般說,兩位便不致犯成大罪,就使稍受委屈,將來再由兄弟替你洗刷,仍好復原。這是為皇上解圍,外面不得不把二位加罪,暗中卻自有轉圜餘地。兄弟準作保人,請兩位放心!”如此做作,可謂苦心孤詣。達、姚二人,沒奈何照辦。
  怡良就將寫好數語,委文牘員添了首尾,並附入達、姚供狀,馳驛奏聞。道光帝一並瞧閱,見怡良奏中,末數語,乃是:“一意鋪張,緻為藉口指摘,咎有應得”三語。總不肯放過。遂密逮達、姚二人入都,交刑部會同軍機大臣審訊。隱瞞百姓,陽謝英人,苦極苦極!道光帝自己思想,無故將好人加罪,究竟過意不去,刑部等的定讞,也是不甚加重,遂由道光帝降旨道:
  該革員等呈遞親供,朕詳加披閱,達洪阿等原奏,僅據各屬文武士民稟報,並未親自訪查,率行入奏,有應得之罪。姑念在臺有年,於該處南北兩路匪徒,疊次滋擾,均迅速蕆事,不煩內地兵丁,尚有微勞足錄。達洪阿、姚瑩,著加恩免其治罪!業已革職,應毋庸議!欽此。
  臺灣的交涉,經這麽一辦,英人算無異言。這是怡製臺的功勞。奈自洋人得勢後,氣焰日盛一日,法、美各國,先時嘗願作調人,江寧和約,不得與聞,免不得從旁譏議;況且中國的敗象,已見一斑,自然乘勢染指。是時欽差大臣伊裏布赴粵,與英使濮鼎查,開議通商章程,尚未告成,伊已病歿。清廷命兩江總督耆英,繼了後任,訂定通商章程十五條。自此英人知會各國,須就彼挂號,方可進出商船,輸納貨稅。法、美各商,以本國素未英屬,不肯仰英人鼻息,遂直接遣使至粵,請援例通商。耆英不能拒,奏請許法、美互市,朝旨批準,隨於道光二十四年,與美使柯身,協定中美商約三十四款,又與法使拉萼尼,協定中法商約三十五款,大旨仿照英例。惟約中有“利益均沾”四字,最關緊要。耆英莫名其妙,竟令他四字加入,添了後來無數糾葛,又上法、美的當。這且待後再詳。
  衹江寧條約,五口通商,廣州是排在第一個口岸,英人欲援約入城,粵民不肯,合詞請耆英申禁。耆英不肯,衆百姓遂創辦團練,按戶抽丁,除老弱殘廢,及單丁不計外,每戶三丁抽一,百人為一甲,八甲為一總,八總為一社,八社為一大總,懸燈設旗,自行抵製英人,不受官廳約束。會英使濮鼎查,自香港回國,英政府命達維斯接辦各事。達維斯到粵,請入見耆英。耆英曉得百姓厲害,即遣廣州知府劉潯,先赴英艦,要他略緩數日,等待曉諭居民,方可入城相見。
  知照後打道回衙,適有一鄉民挑了油擔,在市中賣油,衝了劉本府馬頭,被衙役拿住,不由分說,撳倒地上,剝了下衣,露出黑臀,接連敲了數十百板。市民頓時嘩鬧,統說官府去迎洋鬼子入城,我們百姓的産業,將來要讓與洋人,應該打死。這句話,一傳兩,兩傳十,惱得衆人性起,趁勢嘯聚,跟了劉本府,噪入署中。劉本府下了輿,想去勸慰百姓,百姓都是惡狠狠一副面孔,張開臂膀,恨不得奉敬千拳。嚇得劉本府轉身就逃,躲入內宅。百姓追了進去,署中衙役,哪裏阻攔得住?此時闖入內宅的人,差不多有四五千。幸虧劉本府手長腳快,扒過後墻,逃出性命,剩得太太、姨太太、小姐、少奶奶等,慌做一團,殺雞似的亂抖。百姓也不去理他,衹將他箱籠敲開,搬出朝衣朝冠等件,擺列堂上。內中有一個赳赳武夫,指手畫腳的說道:“強盜知府,已經投了洋人,還要這朝衣、朝冠何用?我們不如燒掉了他,叫他好做洋裝服色哩!”衆人齊聲贊成。當下七手八腳,將朝衣、朝冠等,移到堂下,簡直一把火,燒得都變黑灰。倒是爽快,但也未免野蠻。又四處搜尋劉本府,毫無蹤跡。衹得罷手,一排一排的出署。
  到了署外,督撫已遣衙役張貼告示,叫百姓亟速解散,如違重究。衆百姓道:“官府貼告示,難道我們不好貼告示麽?”奇聞。當由念過書的人,寫了幾行似通非通的文字,貼在告示旁邊,略說:“某日要焚劫十三洋行,官府不得幹預,如違重究!”趣極。這信傳到達維斯耳內,也不敢入城,退到香港去了。百姓越發高興,常在城外尋覓洋人,洋人登岸,不是著打,就是被逐。英使憤甚,迭貽書耆英,責他背約。耆英辯無可辯,不得已招請紳士,求他約束百姓,休抗外人。紳士多說衆怒難犯,有幾個且說:“百姓多願從戎,不願從撫,若將軍督撫下令殺敵,某雖不武,倒也願效前驅。”越說越遠!耆英聽了,越加懊恨,當即掇茶謝客。返入內宅,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展毫磨墨,拂箋寫信,下筆數行,折成方勝,用官封粘固,差了一個得力傢人,付了這信,並發給路費,叫他星夜進京,到穆相府內投遞。傢人去訖,過了月餘,回報穆相已經應允,將來總有好音。耆英心中甚喜,衹英使屢促遵約,耆英又想了一個救急的法兒,答復英使,限期二年如約。於是耆英又安安穩穩的過了一年。
  道光二十七年春月,特召耆英入京,另授徐廣縉為兩廣總督,葉名琛為廣東巡撫。這旨一下,耆英額手稱慶,暗中深感穆相的大德,前信中所托之事,讀此方知。日日盼望徐、葉二人到來。等了數月,徐、葉已到,耆英接見,忙把公事交卸,匆匆的回京去了。撒了一泡瀾屎。
  光陰如箭,倏忽間又是一年。英政府改任文翰為香港總督,申請二年入城的契約,舊事重提,新官不答。廣東紳士,已聞知消息,忙入督署求見,由徐廣縉延入。紳士便開口道:“英人要求無厭,我粵萬不能事事允行。粵民憾英已久,大公祖投袂一捨,負杖入保的人,立刻趨集,何慮不勝?”廣縉道:“諸君既同心禦侮,正是粵省之福,兄弟自然要藉重大力。”
  紳士辭去,忽由英使遞來照會,說要入城與總督議事。廣縉忙即照復,請他不必入城,若要會議,本督當親至虎門,上船相見。過了兩日,廣縉召集吏役,排好儀仗,出城至虎門口外,會晤英使文翰。相見之下,文翰無非要求入城通商,廣縉婉言謝卻。當即回入城中,與巡撫葉名琛,商議戰守事宜。名琛是個信仙好佛的人,一切事情,多不註意;況有總督在上,戰守的大計劃,應由總督作主。此時廣縉如何說,名琛即如何答。城中紳士,又都來探問,爭說:“義勇可立集十萬,若要開仗,都能效力,現正伫候鈞命!”廣縉道:“英人志期入城,我若執意不許,他必挾兵相迫,我當預先籌備。等他發作,然後應敵,那時便彼麯我直了。”紳士連聲稱妙。
  不想隔了一宿,英船已闖入省河,連檣相接,輪煙蔽天,闔城人民,統要出去堵截。廣縉道:“且慢!待我先去勸導,叫他退去。他若不退,興兵未遲。”隨即出城,單舸往諭。文翰見廣縉衹身前來,想劫住了他,以便要求入城。兩下方各執一詞,忽聞兩邊岸上,呼聲動地,遂往艙外一望,幾乎嚇倒。原來城內義勇,統已出來,站立兩岸,好象攢蟻一般,槍械森列,旗幟鮮明,眼睜睜的望着英船,口內不住的喝逐洋人。文翰一想,衆寡情形,迥不相同,萬一决裂,恐各船盡成齏粉,於是換了一副面龐,對着徐製臺虛心下氣,情願罷兵修好,不復言入城事。中國百姓,能時時如此,何患洋人?廣縉亦溫言撫慰。勸他休犯衆怒,方好在廣州海口,開艙互市。文翰應允,就送廣縉回船,下令將英船一律退去。
  廣縉遂與名琛合奏,道光帝覽奏大悅,即手諭道:
  洋務之興,將十年矣。沿海擾纍,糜餉勞師。近年雖纍臻靜謐,而馭之之法,剛柔不得其平,流弊以漸而出。朕深恐沿海居民蹂躪,故一切隱忍待之,蓋小屈必有大伸,理固然也。昨因英使復申粵東入城之請,督臣徐廣縉等,迭次奏報,辦理悉合機宜。本日又由驛馳奏,該處商民,深明大義,捐資禦侮,紳士實力匡勷。入城之議已寢。該英人照舊通商,中外綏靖,不折一兵,不發一矢,該督撫安內撫外,處處皆抉摘根源,令外人馴服,無絲毫勉強,可以歷久相安。朕嘉悅之忱,難以盡述,允宜懋賞以奬殊勳。徐廣縉著加恩賞給子爵,準其世襲,並賞戴雙眼花翎。葉名琛着加恩賞給男爵,準其世襲,並賞戴花翎以昭優眷。發去花翎二枝,着即分別祇領!穆特恩、烏蘭泰等,合力同心,各盡厥職,均着加恩照軍功例,交部從優議敘。候補道許祥光,候補郎中伍崇曜,着加恩以道員盡先選用;並賞給三品頂戴。至我粵東百姓,素稱驍勇,乃近年深明大義,有勇知方,固由化導之神,亦其天性之厚;難得十萬之衆,利不奪而勢不移。朕念其翊戴之功,能無惻然有動於中乎?着徐廣縉、葉名琛宣佈朕言,俾傢喻戶曉,益勵急公親上之心,共享樂業安居之福。其應如何奬勵,及給予扁額之處,着該督撫奬其勞勩,錫以光榮,毋稍屯恩膏以慰朕意。餘均着照所議辦理!欽此。
  這道上諭,已是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內的事情。道光帝以英人就範,從此可以無患,所以有小屈大伸的諭旨。誰知英人死不肯放,今年不能如願,待到明年;明年又不能如願,待到後年;總要達到目的,方肯罷手。外人的長處,便在於此。這且慢表。
  且說道光帝即位以來,克勤克儉,頗思振刷精神,及身緻治,無如國傢多難,將相乏材,內滿外漢的意見,橫着胸中,因此中英開釁,林則徐、鄧廷楨、楊芳等,幾個能員,不加信任,或反貶黜。琦善、弈山、弈經、文蔚、耆英、伊裏布等,庸弱昏昧,反將更迭任用。琦善、弈山、弈經、文蔚四人,雖因措置乖方,革職逮問,嗣後又復起用。御史陳慶鏞,直言抗奏,竟說是刑賞失措,未足服民。道光帝也嘉他敢言,復奪琦善等職。怎奈貴人善忘,不到二年,又賞弈經二等侍衛,授為葉爾羌參贊大臣,弈山二等侍衛,授為和闐辦事大臣,琦善二等侍衛,授為駐藏大臣,後竟升琦善四川總督,並授協辦大學士,弈山也調擢伊犁將軍。林、鄧二人,未始不蒙恩起復,林督雲貴,鄧撫陝西,然後究賢愚雜出,邪正混淆,又有權相穆彰阿,仿佛乾隆年間的和珅,妒功忌能,貪贓聚斂,弄得外侮內訌,相逼而來。道光帝未免悒悒。俗語說得好:“憂勞足以致疾。”道光帝已年近古稀,到此安能不病?天下事往往禍不單行,皇太後竟一病長逝,道光帝素性純孝,悲傷過度。皇四子福晉薩剋達氏,又復病歿。種種不如意事,叢集皇傢,道光帝痛上加痛,憂上加憂,遂也病上加病了。總括一段,抑揚得體。
  正是: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究竟道光帝的病體,能否痊愈,待至下回續敘。
  ----------
  道光晚年,為民氣勃發之時。臺灣讞案,達洪阿、姚瑩,幾含不白之冤,閩督怡良,又思藉端報復,微臺民之合詞訴枉,達、姚必遭冤戮。雖復奏案情,仍有“一意鋪張,緻遭指摘”等語,然上文恰諭其志切同仇,激於義憤,於譴責之中,麯寓保全之意,皆臺民一爭之效也。至若廣州通商,為江寧條約所特許,英人入城,粵民拒之,以約文言,似為彼直我麯之舉,然通商以海口為限,並非兼及城中,立約諸臣,當時不為指出界限,含糊其詞曰廣州,固有應得之咎,而於粵民無與。耆英誘約而去,徐廣縉銜命而來,微粵民之同心禦侮,廣縉且被劫盟,以此知吾國民氣,非真不可用也。但無教育以繼其後,則民氣衹可暫用,而不可常用。本回於臺、粵民氣,寫得十分充足,實為後文反擊張本。滿必招損,驕且緻敗,作者已寓有微詞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
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緻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
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
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
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徵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岩下表雙忠
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後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
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衝人定計
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