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清史演義   》 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牛鑒自寶山逃走,沿路不暇歇腳,一直奔回江寧。英兵即溯江直入,徑攻鬆江。鬆江守將姓尤名渤,乃是壽春鎮總兵,從壽春調守鬆江城。他聞英兵入境,帶着壽春兵二千,到江口待着。英兵見岸上官軍,一隊一隊的排列,嚴肅得很,他也不在心上,仗着屢勝的威勢,架起巨炮,嚮岸上註射。尤總兵見敵炮放來,令兵士一齊伏倒;待炮彈飛過,又飭兵士盡起,發炮還擊。這二千壽春兵,是經尤總兵親手練成,坐作進退,靈敏異常,俄而起,俄而伏,由尤總兵隨手指揮,無不如意。英兵放來的炮彈,多落空中,官兵放去的炮彈,卻有一大半擊着。相持兩日,英兵不得便宜,轉舵就走,分擾崇明、靖江、江陰境內,都被鄉民逐出。
  當下英將巴爾剋、臥烏古,及大使濮鼎查,密圖進兵的計策。臥烏古的意思,因長江一帶,水勢淺深,沙綫麯折,統未知曉,不敢冒昧深入,還是濮鼎查想了一個妙計。看官!你道他的妙計是怎樣?他無非用了銀錢,買通沿江漁船,引導輪船駛入。中國人多是貪財,所以一敗塗地。沿途進去,測量的測量,繪圖的繪圖,查得明明白白,並探得左右無伏,遂决意內犯。
  鎮江紳士,得此消息,忙稟知常鎮通海道周頊。周頊同紳士巡閱江防,紳士指陳形勢,詳告堵截守禦事宜。周頊笑道:“諸君何必過慮!長江嚮稱天塹,不易飛渡,江流又甚狹隘,水底多伏暗礁,我料英兵必不敢深入。他若進來,必要擱淺。等他擱淺的時候,發兵夾擊,便可一舉成功,何必預先籌備,多費這數萬銀錢呢?”敵已在前,他還從容不迫,也是可哂。遂別了紳士,徑自回署。誰知英艦竟乘潮直入,追薄瓜洲,城中兵民,已經逃盡,無人抵敵。英兵轉窺鎮江,望見城外有數營駐紮,就開炮轟將過去。這鎮江城外的營兵,乃是參贊齊慎,及提督劉允孝統帶,聞得敵炮震耳,沒奈何出來對敵,戰了一場。敵炮很是厲害,覺得支持不住,還是退讓的好,一溜風跑到新豐鎮去。又是兩個不耐戰。
  城內衹有駐防兵千名,緑營兵六百,老弱的多,強壯的少,軍械又不甚齊備,副部統海齡,恰是個不怕死的硬漢,率兵登城,晝夜守禦,英兵進薄城下,攻了兩日,不能取勝。又是臥烏古等想出聲東擊西的詭計,佯攻北門,潛師西南,用火箭射入城中,延燒房屋。海齡正在北門抵禦,回望西南一帶,火光衝天,英兵已經上城,料知獨力難支,忙下城回署,將妻妾兒女,一古腦兒,鎖入內室,放起火來,霎時間闔門一炬,盡作飛灰。海齡在大堂上,投繯殉節。英兵入城,把餘火撲滅,搜捕官吏,已經一個不留。沿江上下的????船估舶,或被英兵炮毀,或被梟匪焚掠,一片煙焰,遮滿長江。揚州????商,個個驚恐,想不出避兵法兒,衹得備了五十萬金的厚禮,恭送英兵,纔蒙饒恕。英艦直指江寧,東南大震。
  牛製臺奔回江寧,總道是離敵已遠,可以無恐,城中張貼告示,略稱:“長江險隘,輪船汽船,不能直入,商民人等,盡可照常辦事,毋庸驚惶!”這班百姓見了文告,統說製臺的言語,總可相信。那時電報火車,一些兒都沒有,但叫官場如何說,百姓亦如何做,到了鎮江失守,南京略有謠傳,牛製軍心裏雖慌,外面還裝出鎮定模樣,兵也不調,城也不守。簡直是個木偶。忽然江寧北門外,烽火連天,照徹城中,城內外的居民,紛紛逃避。牛製軍遣人探聽,回報英兵艦八十多艘,連檣而來,已至下關。牛製軍被這一嚇,比在寶山海塘上那一炮,尤覺厲害。
  呆了好一歇,忽報伊裏布由浙到來,方把靈魂送回,纔會開口,好一個救星。道了“快請”二字。伊裏布入見,牛鑒忙與他行禮,獻茶請坐,處處殷勤。便道:“閣下此來,定有見教。”伊裏布道:“伊某奉詔到此,特來議撫。”牛鑒道:“好極,好極!中英開釁,百姓擾得苦極了,得公議撫,福國利民,還有何說?”伊裏布道:“將軍耆英,亦不日可到,議撫一切,朝旨統歸他辦理。伊某不過先來商議,免得臨時着忙。”牛鑒聽罷,便道:“耆將軍尚未到來,英兵已抵城下,這且如何是好?”伊裏布道:“小價張喜,與英人多是相識,現不如寫一照會,差他前去投遞,便可令英人緩攻。”牛鑒道:“照會中如何寫法?”伊裏布道:“照會中的寫法,無非說欽差大臣耆英,已奉諭旨,允定和好,請他不必進兵。再令小價張喜,與他委婉說明,包管英人罷兵。”牛鑒喜極,隨令文牘員寫好照會,即輓伊裏布叫入張喜,親自囑托,即刻令投送英船。張喜唯唯而去。老傢人又出風頭。去了半日,纔來回報,牛鑒不待開口,忙問道:“撫議如何?”張喜道:“據英使濮鼎查說,和議總可商量,但耆將軍到此無期,曠日持久,兵不能待,須就食城中方可。”牛鑒聞他和議可商,已覺放心;及聽他就食城中的要約,又着急起來,便道:“據這句話,明明是要來攻城,這卻如何使得?”張喜道:“傢人亦這樣說,同他辯駁多時,他說要我兵不入城,須先辦三百萬銀子送我,作了兵餉,方好靜候耆將軍。”大敲竹杠。牛鑒道:“這也是個難題目。銀子要三百萬,哪裏去辦?”
  道言未絶,外面報副將陳平川稟見,牛鑒傳入。平川請過了安,嚮牛鑒道:“壽春鎮的援兵,已到城下,求大帥鈞示,何日開戰?”牛鑒道:“要開戰麽?這事非同兒戲,倘一失敗,南京難保,長江上遊,處處危急,豈不是可怕麽?”平川道:“不能戰,衹好固守,請下令閉城,督兵登陴方好。”牛鑒道:“你又來了。前日將軍德珠布,聞英兵已到,飭十三城門統行關鎖。你想朝廷現主撫議,如何可閉城固守,得罪英人?我與伊都統費盡口舌,纔爭得‘已啓申閉,四字。德將軍掌管全城鎖鑰,我沒奈何去懇求他,你如何也說出這等話來?”平川道:“耆將軍尚在未到,撫議尚無頭緒,倘英人登岸攻城,城中沒有防備,如何抵敵?”牛鑒不禁變色道:“英將並不來攻城,你卻祝他攻城,真正奇怪!本帥自有辦法,不勞你們費心!”當下怒氣勃勃,拂衣起座,返身入內。不愧姓牛。平川衹得退出。
  牛鑒到了內廳,親寫了一封急信,叫幹役兩名,把信付他,令他加緊馳驛,去催耆欽使。一面又命張喜,再赴英艦,與他附耳談了數語。什麽秘計,諸君試一猜之!張喜領命又去。
  看官!你道這個傢人張喜,真能夠與英帥面談麽。原來英艦中有個末弁,叫作馬利遜,能作漢語,張喜與馬利遜認識,數次往返,統由馬利遜介紹;此次仍由馬利遜引見濮鼎查,兩邊言語,也由馬利遜傳譯。濮鼎查就問三百萬兵餉,可曾備齊麽?張喜道:“耆將軍即日可到,和事就可開議。牛大帥恐貴使性急,特遣張某前來相告。貴國初意,無非為了通商的事情,現我朝願允許通商,貴國當可罷兵了。”濮鼎查道:“要我罷兵,也是容易,但須依我幾件事情。第一件須賠償煙價,要一千二百萬圓。”張喜道:“廣東已給過六百萬圓,如何今日還要倍索?”濮鼎查道:“那是兵費,不是煙價。現在我兵由粵到此,餉項又用去數千萬,亦須照例賠償。”張喜不禁伸舌,便道:“還要賠兵費麽?”濮鼎查道:“煙價、兵費外,香港是要割讓的。香港以外,還要把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開埠通商。”張喜道:“款子有這麽多!”濮鼎查道:“還有,還有。講和以後,俘虜是要放還;將來兩國通使,應用平等款式。此外如我國的商民,損失頗多,也應酌量賠償。煩你去通報貴國公使,如肯照允,當即退兵。”濮鼎查真是潑辣。張喜不敢辯論,便辭別了濮鼎查,當由馬利遜送他登岸。張喜嚮馬利遜道:“議和的條件,這般厲害,恐怕是不易辦到。”馬利遜道:“我與你嚮來熟識,不妨對你直言。這是我國所索,並非中國所許。此次我國興兵,通商為主,不在銀錢,但得兩三港貿易,已能如願,餘事由中國裁酌便了。”張喜點頭告別。相傳馬利遜本是中國人,因在英領事處,服役多年,投入英籍。英領事嘉他勤慎,所以拔他作了英官。馬利遜這番言語,也算是暗地關會,格外有情。
  張喜據實回報,牛鑒不好遽復,又延挨了兩三天,忽聞欽差大臣耆英到了,牛鑒忙出城迎接。耆英入城,談起和戰事宜,與牛鑒很是投機。也是牛類。剛擬去拜會英帥,英帥的照會已到,大略照前時所說的款子。耆英按照各款,稍稍駁詰,即行咨復。不料英使濮鼎查,定要件件依他,方許講和,否則明日開戰。這個照會答復過來,急得耆英、牛鑒、伊裏布,沒法擺布。忽報英艦高懸紅旗,聲勢洶洶,準備開仗。耆英不得已,復遣張喜赴英船,與約翌朝會商。濮鼎查卻翻着臉道:“還要商議什麽?允與不允,一言可决。聞汝大帥還添調壽春兵,與我接仗,我卻不怕,明日同你交鋒便了。”張喜忙說:“沒有這事。”濮鼎查不信,還是馬利遜從旁緩頰,方說:“明日辰刻,如再不允,我兵一齊登岸,運炮至鍾山頂上,轟碎你的全城,休要後悔!”分明恫嚇。張喜還報。
  翌晨,耆英遣侍衛鹹齡,藩司黃恩彤,寧紹臺道鹿澤長,往英艦會商。兩邊磋議了一回,由濮鼎查定出數款:第一款,是清、英兩國,將來當維持平和。這一條是面子上語,無關得失。第二款,是清國須給英兵費洋一千二百萬圓,商欠三百萬圓,賠償鴉片煙六百萬圓,共二千一百萬圓,限三年繳清。第三款是,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港,為通商口岸,許英人往來居住。第四款是,割讓香港。第五款是,放還英俘。第六款是,交戰時為英兵服役的華人,一律免罪。第七款是,將來兩國往復文書,概用平行款式。第八款是,條約上須由清帝鈐印。鹹齡等見了此款,明知厲害得很,但是耆將軍等一意主和,不好再行申駁,衹說:即日照奏,請俟政府批回,即可定約。”濮鼎查道:“須要趕緊,遲則不便。”鹹齡等唯唯趨出,急報知耆英等,將條約草案呈上。耆英也不待瞧明,即與牛、伊二人會銜,飭文牘員寫好奏章,由八百裏加緊驛使,馳奏北京。
  道光帝覽奏,未免懊惱,立召軍機大臣會議。軍機大臣不敢多嘴,衹大學士穆彰阿道:“兵興三載,糜餉勞師,一些兒沒有功效,現在衹有靖難息民的辦法。等到元氣漸蘇,再圖規復不遲。惟鈐用禦寶一條,關係國體,不便允準,應飭耆英等改用該大臣關防,便好了案。”見小失大,忽近圖遠,真好相纔。道光帝遲疑一會,纔道:“照你辦罷!”當由軍機處擬旨,飭耆、牛、伊三人遵行。
  耆、牛、伊三人,奉到上諭,見各款都已照準,衹有鈐用禦寶,須改易三大臣關防,暗想這是最後一款,諒來英使總可轉圜,遂令張喜至英艦知會,約期相見。馬利遜先問張喜道:“議和各款,已批準麽?”張喜道:“件件批準,衹鈐用禦寶事不允。”馬利遜道:“我國最重鈐印,這事不允,各議款都無效了。”張喜突然一驚,半晌道:“且待三帥等會過英使,再作計較。”馬利遜道:“我國禮節,與中國不同,欽使製府,必欲來會,請用我國的平行禮。”張喜道:“是否免冠鞠躬?”馬利遜道;“免冠鞠躬,仍是平時的禮節,軍禮衹舉手加額便是。”張喜道:“簡便得很,我去稟明便了。”
  兩人別後,轉瞬屆期,耆、牛、伊三帥,帶領侍衛司道,徑往英舟。濮鼎查出來相見,兩下用了平行禮,分賓主坐定,訂定盟約,倒也歡洽異常。耆、牛、伊回城後,又想了一樁拍馬屁的法子,備好牛酒,於次日親去犒師,到了英舟,濮鼎查忽辭不見。真會做作。三人馳回,急令張喜去問馬利遜,一時回報,據英使意見,日前議定各款,一字不能改易,如或一字不從,衹好兵戎相見,毋煩犒勞!耆英道:“他如何知我消息?我昨日與英使相會,因初次見面,不好驟提易印二字,今日是藉了犒師的名目,去議這件款子。偏偏他先知覺,不識有哪個預報詳情?”張喜在旁,垂頭不答。牛鑒道:“為了這事仍要用兵,殊不值得,想聖上英明得很,且再行申奏,仰乞天恩俯準,當無不可。”耆英道:“如何說法?”伊裏布道:“奏中大意,衹叫說鈐用禦寶,乃是彼此交換的信用。我國用禦寶,彼國君主,亦應照辦,講到平行款式,尚屬可行。這麽說來,想皇上亦不至再行申斥。況內有穆中堂作主,我們備一密函,先去疏通,自然容易照準了。”耆英依言照辦,奏摺上去,果然降旨依議。耆英等再赴英艦,與濮鼎查申明允議,約定儀鳳門外的靜海寺中,兩下換約。屆期免不得有一番手續,小子不欲再詳,衹好大書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西歷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清英結南京條約,和議告成,便算完案。第一次國恥。但英艦尚未退去,兵弁多上岸遊覽,江南華麗,遠勝他省,青年婦女,妝扮得百般妖豔,英兵不懂中國禁忌,就上前去握手相親,嚇得婦女們大叫救命,惱了許多男子漢,說他怎麽無禮,將英兵圍住,手打腳踢,着實的敲了一頓。這一場瞎鬧,幾乎又惹起大交涉來。英將要下令赴鬥,耆、牛、伊三人,亟遣黃藩司前去道歉。那英將不肯幹休,定欲按問,沒奈何將鬧事的百姓,拿了幾個,枷號示衆。不願作元緒公,恰要他吃獨桌。並出示曉諭軍民,衹說:“外洋重女輕男,握手所以示敬,居民不要誤會,緻啓嫌隙!”若比握手更親一層,便是相敬如賓了。衆百姓似信非信,因內外交相脅迫,衹得忍氣吞聲罷了。
  到八月終旬,英兵先得六百萬圓償金,方退出江寧,還屯舟山。長江一帶無英兵,惟舟山及鼓浪嶼,英兵尚不肯撤退,須俟償款交清,方行撤去。清廷無可奈何,衹好一期一期的解他賠款。道光帝痛定思痛,想懲辦一二庸帥,遮蓋自己臉面。廷臣窺伺意旨,參本彈章,陸續投呈,於是道光帝連下諭旨。牛鑒革職逮問,命耆英代任江督,弈山、弈經、文蔚,亦仿牛鑒例逮治,餘步雲正法。獨伊裏布特沐重恩,升任欽差大臣,赴粵議互市章程,這是議和的功績,清廷原特別優待他的。
  轉瞬間又是一年,春王正月,詔閩督怡良讞臺灣獄。革臺灣總兵達洪阿,兵備道姚瑩職,海內嘩然。這件案情,也是從英兵入境而起。英艦入犯的時候,曾遣偏師窺臺灣,達洪阿、姚瑩督率參將邱鎮功,守禦雞籠口,見英艦駛入,開炮抵敵,轟退英兵。當下捷報到京,道光帝下旨嘉奬。嗣後英兵又窺大安港,達洪阿、姚瑩,預設埋伏,誘敵進口,英艦鼓輪直入,巧巧觸着暗礁,霎時間伏兵齊起,奮勇上船,擒住白人二十四名,黑人一百六十五名,炮二十門,及英兵所得浙軍器械,約數百件。捷報再上,道光帝親書硃諭,賞達洪阿太子少保銜,加姚瑩二品頂戴。達、姚二人,將英俘監住,請旨正法,有旨批準。達洪阿等也算謹慎,把黑人一百六十四名斬首,留白人不殺。到了江寧議和,兩國當交還俘虜,臺灣衹交出白人。英使濮鼎查,尋了閑隙,遍訴江、浙、閩粵諸大吏,略說:“臺中兩次俘獲,均係遭風難民。鎮臺達洪阿、道臺姚瑩,垂危邀功,請會奏懲處!”這位和事老耆英,連忙上奏,洋奴,洋奴!達洪阿聞這消息,也具奏聲明原委,最後的一篇奏牘,恰是自請開缺,候欽派大臣查辦。道光帝遂飭怡製臺渡臺訊究,一面將達、姚二人撤任。正是:
  功罪不明先受譴,忠姦未辨已蒙冤。
  畢竟怡製臺訊究後,達、姚二人得罪與否,請看下回分解。
  ----------
  中英開釁,為禁煙而起,屢戰屢敗,直至江寧受睏,情見勢絀,不得已而乞和。種種條款,令人難堪,耆、牛、伊三大臣,唯唯諾諾,不敢少違。英人始願,且不及此,何其怯歟?顧後人以此為五口通商之始,目為耆、牛、伊罪案,吾謂通商尚不足病,重洋洞闢,萬國交通,中國寧能長此閉關乎?但戰事為禁煙而起,至和議成後,於禁煙二字,絶不提及,是真可怪。英人未嘗不允禁煙,我既事事如約,則禁煙二字,應不難乘此提議,數十百年之積毒,不至長遺,尚足為萬一之補救。乃議和諸臣,見不及此,清宣宗亦屢敗而懼,含糊了事。虎頭蛇尾,能毋為外人窺破耶?本回寫牛鑒,寫伊裏布,寫耆英,暗中實寫宣宗。語重心長,隱含無數感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
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緻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
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
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
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徵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岩下表雙忠
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後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
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衝人定計
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