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開悟   》 悲智雙運的教育      證嚴法師 Zheng Yanfashi

  悲智雙運的教育
  有一位小偷,受到老禪師的慈悲和智慧的感召後,抱持着感恩心,後來成為一位大護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衹是有時會禁不起外境引誘而犯錯。若以智慧來開導,善良的本性仍會顯現。
  禪宗有一則公案故事──有一位老禪師,在深山的草棚裏修行,在一個中秋夜,他靜靜地坐在那裏念佛,突然來了一個小偷。小偷翻箱倒櫃,弄得到處亂七八糟,但是衹看到兩個銀幣,他拿了之後,就想從窗子跳出去。
  老禪師明知有小偷進來翻箱倒櫃,不過他還是仍然不動。正當小偷要從窗子跳出去時,老禪師就出聲音了。他說:“小哥!有門你為何不從門出去呢?怎能從錯的地方來,又從錯的地方去呢?要光明正大從正確的地方出去啊!”
  小偷乍然聽到這些話,大吃一驚!回頭看到老禪師,看他非常平靜又很誠懇的樣子,小偷纔定下心來……。當他要開門出去時,老禪師又說:“小哥!你拿了人傢的東西,應該要說聲謝謝啊!”那小偷聽了,心又是一震!貪念頓時掃除,趕緊回到老禪師的跟前叩頭、懺悔。
  老禪師說:“同樣的東西,你用偷的有一個賊名;我用送的則對你有一分恩德,所以你要感恩。不要認為這是你的本領,要知道這是人傢的恩惠啊!”老禪師用這種方法教育對方,從此他再也不當小偷了。後來,這位小偷抱着感恩心很努力地工作。事業有成後,還成為一位大護法。
  這就是慈悲和智慧的教育。其實,人心都有善良的一面,衹是有時會經不起外境的引誘而犯錯。我們若用平靜的心,以智慧來開導,往往對方善良的本性仍會復活。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常常培養歡喜心,以理智和感恩之心待人。如此,人生就會過得很快樂、幸福。
  執著“名相”的傭人
  自認聰明的傭人,誤解了主人“看門”的意思。他擅自作主將大門拆下,導致傢中門戶大開、傢當被竊。凡夫平常說:“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卻往往衹在“名相”上打轉,沒有真正深入內心、啓發清淨的智慧!
   在佛典中有一段故事──有一天,主人要出門時,特別交代守門的傭人說:“我這次出門,很多天才能回來。你要看好門戶,也要註意驢子,不要讓它走失了。”
  傭人說:“一個人怎麽能同時看守門戶,又要註意驢子的行蹤,這怎麽做得到呢?”
  主人告訴他:“你衹要專心把門看好,將驢子用繩子綁住就行了。”
  主人出門後,傭人就拿張椅子坐在門前,看着用繩子綁好的驢子和門戶。這時,村裏正在演野臺戲,傭人聽到遠處的戲臺傳來的鑼鼓樂聲,心裏很想去看戲;但是眼前必須看好門戶及驢子,無法出門看戲。
  傭人想了一個自認兩全其美的方法──他將門拆下來,用繩子綁在驢子的背上,帶着門及驢子到戲棚下看戲。等到麯終人散,他纔緩步牽着驢子走回傢。此時,遠行出門的主人正好從外地回來,望見傢中的凌亂情形,感到很憤怒!大門不見蹤影,連帶一些好的傢當都被小偷搬空了!
  這時,傭人安然自在、邊走邊唱歌地牽着驢子回來了。主人見了,非常生氣地說:“叫你看好門戶、註意驢子的行蹤,你怎麽沒有守好本分事,讓門戶大開呢?”
  傭人說:“有啊!你交代的事我都做到了。你看,門不是在這裏好好的嗎?驢子也在啊!有哪裏不對呢?”
  主人很生氣地說:“我要你把門戶看好,不要讓小偷進去偷竊;現在門被你拆掉,小偷進去把有價值的東西都偷走了。你衹看好門,有什麽用呢?”
  修行是從內心找出與佛同等清淨的本性,纔是真正修行人的本分。但是凡夫卻迷失了,不知往自己的內心尋找本性,心念時時被外境所引誘、隨着境界打轉。所以,在人生道上生活得非常辛苦!
  這個故事,描寫凡夫衹執著在“名相”的心態,平常衹會在名相上說:“照顧好自己的心”,沒有真正深入內心,尋找本性的智慧和清淨的大愛。
  人生的道路是很簡單的,但是我們常常不去體會、不從正路走嚮目標而往往走嚮岔路,這就是平時欠缺了真正的用心!
  做就對了
  村民為了每天必須走五裏路送水供應國王飲用,感到煩惱不已!多次嚮村長抱怨、討價還價,希望能減少路程的裏數。有智慧的村長,運用妙法剋服了村民心理上的障礙。
  佛經中記載着一則小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小國傢,在離皇宮五裏路的地方,有一個小村莊,那裏的水質很好,連生喝都很甘甜、清涼!
  國王很喜歡喝這村莊的水,因此下了一道命令:“村裏的人,每天一定要送水來供給國王飲用。”此後,村民每天都依照命令,按時送水到皇宮。
  但經過一段日子之後,每當他們想到要走五裏路時,腳就酸了、人也懶了。所以,全村的人就一起商討解决的方案。大傢都覺得每天要來回送水,好辛苦啊!最後,村民的結論竟是集體遷村──離開村莊。
  這村莊的村長很有智慧,就跟村民說:“請大傢稍安勿躁!我去和國王商量一下,請國王把五裏路改為三裏路,這樣大傢是否能接受?”
  村民聽了很歡喜,都說:“若能把五裏路改為三裏路,這樣走起來就會比較輕鬆!”
  這位村長就去嚮國王請求這項建議,國王很歡喜地說:“沒問題,衹要村民能每天供應清涼的水,我就很滿足了!”
  村長回來嚮村民報告好消息,說:“從今天開始我們繼續送水,因為五裏路已改為三裏路了。”村民聽了很滿意,每天又開始不斷地送水。
  從五裏路變成三裏路,到底路程有沒有變短呢?其實,從皇宮到那村莊還是同樣的距離;衹不過在名稱上感覺五裏路很遠,三裏路比較近,差別衹在於名稱的不同而已。
  這個故事,說明了人常常被“名相”綁住。聽到很多名相,就覺得懼怕;若名相比較簡單,就能歡喜接受。在人與人、人與事之間,衹要我們能做得到的,都應盡力而為、趕快去做。對人不僅應表達出和氣,互相贊嘆的風度,更要有“付出而無所求”的心態;不要在乎它是復雜或是簡單,衹要我們做得到──做就對了!
  我們處事,應該用簡單的心去面對一切復雜的道理。若能用簡單的心來接受,哪還有什麽睏難呢?菩薩道本來就很簡單,在於你是否願意去做?如果甘願做、願意做,就很簡單,一點也都不復雜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目 錄(1)目 錄(2)目 錄(3)前 言
期待大同的世界拉住生命的繩索以禪思開啓大愛從口蹄疫風暴看尊重生命
平等心珍惜清平的日子戰爭之害母愛就像長流水
父母難為“求不得”苦為富不仁的董事長風水與福慧
一念差,步步錯以心轉境鑽石眼貓的婚禮雖富猶貧的老人
富中之富發揮人生使用權心的迷惑把握現在,及時付出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