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下一站,中國 》
第56節:第五章.從伏爾泰的天堂到黑格爾的地獄(7)
陳季冰 Chen Jibing
兩次慘絶人寰的世界大戰全面而深刻地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巨大缺陷,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純粹是西方世界內部因分贓不均而引發的醜陋內訌,沉重地打擊了"歐洲中心論"和白人的種族優越感,西方終於從啓蒙理性的盲目自信中醒來。於是,在"西方沒落"(註:"一戰"後的西方世界彌漫着沒落的悲觀情緒,其理論結晶集中體現在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 1880-1936)的《西方的沒落》一書中。讀者可參閱《西方的沒落》,【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著,齊世榮等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1版。)的餘暉裏,古老的中華文明再次被發現並受到重視,一度曾受到鄙視的"停滯"、"靜止",現在成了備受推崇的"和諧"、"節制",孔子"陳詞濫調"的道德教誨也重新煥發生氣。當時的國聯副秘書長斯佩丁女士甚至提出,要用儒傢思想兩保衛世界和平,指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見《世界的中國觀》第395頁,忻劍飛著,學林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
一方面是中國文化被重新發現,另一方面中國本身卻正遭受着鴉片戰爭以來最嚴重的民族危機。於是,這一時期西方的"中國形象"是一個高尚的受害者--與其說此時中國形象的肯定性再度壓倒否定性,還不如說中國昔日的偉大和今日的悲慘在西方社會的正直心靈中激起了強烈的同情。在這些正直的心靈中,我們可以找到一長串的顯赫名字:列夫·托爾斯泰(Lev Tolstoy,1828-1910)、馬剋·吐溫(Mark Twain,原名Samuel Langhorne Clemens,1835-1910)、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979-1955)……在上述這群中華文明的同情者和敬慕者中,有兩個英國人的思想最具典型性,他們分別是著名哲學家貝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和以《歷史研究》一書聞名於世界的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J. Toynbee,1889-1975)。
羅素對中國文化的推崇幾乎達到了伏爾泰的程度,而對當時中國的境遇更是表達了不遺餘力的同情。"中國是我所接觸的最好的國傢之一,然而卻遭到如此的虐待,我要對世界上每一個強國發出更嚴重的聲討。"(《中國問題》第165頁,【英】羅素著,秦悅譯,學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在《中國問題》一書中,羅素開宗明義指出:"事實上,在未來的兩個世紀裏,無論中國朝好的方向發展,還是朝壞的地方發展,都將對世界的局勢産生决定性的影響。"(同上第1頁。)他堅信,中國傳統文化註入新的來自西方的優秀元素,"將來所産生的新文明或許比西方曾經産生過的各種文明更好"。(同上第164頁。)
中國也許可以視為一個藝術傢的國度,她具有藝術傢所具有的所有善惡之德:其善主要有利於他人,而其惡卻足以危害自己。中國人的這些美德能留傳下去嗎?抑或,中國為了生存下來,反而不得不去選擇那些損人利己的惡德。如果中國真的照搬她正與之打交道的這些外國的模式,這個世界又將會變得怎樣呢?(同上第2頁。)
羅素殷切地期望,中國能夠開創一種比西方更好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承擔起保衛世界和平的義務,從而"在我們這樣一個令人失望的時代裏,給人類一個全新的希望"。他對此報有極大的樂觀,"這一希望並非遙不可及,正因為這一希望是能夠實現的,所以中國人應該受到所有熱愛人類的人們的極高崇敬"。(同上第198頁。)
稍晚一點的湯因比雖不像羅素那樣感情用事,但他對中國在未來人類歷史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寄予了更大的希望。作為一個世界主義者,湯因比熱切地期待着一個普世的人類文明的降生,而從對歷史的關照中,他相信,中國應當是這一未來普世文明的領導者。"世界統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第295頁,荀春生、朱繼徵、陳國梁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11月北京第一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 | 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 | 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 | 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 | 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 | 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 | 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 | 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 | 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 | 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 | 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 | 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 | 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