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宋詞鑒賞辭典   》 仲殊      夏承燾 Xia Chengdao

  生平簡介
  釋仲殊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俗姓張,名揮,仲殊其法號。嘗應進士試,不中,棄傢為僧,曾住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崇寧間自縊,事跡見《吳郡志》捲四二、《吳中人物志》捲一二、《棲真志》捲四。蘇軾稱其“胸中無一毫發事”,“能文善詩及歌詞,皆操筆立成,不點竄一字”(《東坡志林》捲一一),與之往還甚善。有詞七捲,名《寶月集》,今不傳。近人趙萬裏輯《寶月集》一捲,共四十六首。《全宋詞補輯》又新補二十二首。
  ●訴衷情·寒食
  仲殊
  涌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
  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
  睛日暖,淡煙浮,恣嬉遊。
  三千粉黛,十二闌幹,一片雲頭。
  仲殊詞作鑒賞
  此詞寫西湖寒食時節遊人盛況。全詞奇麗清婉而造境空靈,歌詠西湖的詩詞佳作中別饒風姿。
  上片首句稱西湖為“小瀛洲”。“瀛洲”為海上神山之一。月山有水的勝地,用海上神山比之也正相合。而西湖之秀美又不似海山之壯浪,着一“小”字最貼切不過。下句的“風流”一詞本常用於寫人,用寫湖山,是暗將西湖比作了西子。寒食佳節,作為遊覽勝地的西湖更是別有景象,不同常日,故“寒食更風流”。“更風流”進一層,仍是籠統言之,三句以下纔具體描寫,用語皆疏淡而有味。把遊湖大船稱做“紅船”,與“風流”“小瀛洲”配色相宜。厲鶚《湖船錄》引釋道原詩:“水口紅船是妾傢”,則紅船或是妓船,故有“歌吹”。“花外有高樓”則用空間錯位的筆觸畫出坐落湖畔山麓的畫樓。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湖上飄着一層柔曼的輕紗,過片“睛日暖,淡煙浮”就清妙地畫出這番景緻。於是春花、紅船、畫樓、湖光、山色共同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畫外還伴奏着簫管歌吹之音樂。於此處下“恣嬉遊”這三字,纔覺真力彌滿,遊春士女之衆可想而知。詞人卻並不鋪寫這種盛況,而采有了舉一反三、畫竜點睛的手法寫道:“三千粉黛,十二闌幹”。以“粉黛”代美人,言外香風滿湖,與“風流”二字照應。美人竟然如此之多,則滿湖遊衆之多更不待言了。“闌幹”與“高樓”照映,又包括湖上的亭閣,使人窺班見豹。
  結尾三句語言精整而凝煉。特別是鼎足對的運用很有越味,寫隨數目的遞減,景象漸由湖面移嚮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漸次渾一,意境也逐漸高遠,至最後的“一片雲頭”之句,頗含不盡之意。《維摩經》雲:“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李白《宮中行樂詞》雲:“衹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作者巧用“浮雲”之喻,於寫足繁華熱鬧之後,著一冷語,遂使全篇頓添深意。
  ●訴衷情·寶月山作
  仲殊
  清波門外擁輕衣
  楊花相送飛。
  西湖又還春晚,水樹亂鶯啼。
  閑院宇,小簾幃。
  晚初歸。
  鐘聲已過,篆香纔點,月到門時。
  仲殊詞作鑒賞
  此詞為暮春即興之作。作者詞中描繪了西湖清波門附近的美景,並其中寄寓了自己灑脫曠達的襟懷和自從容的行止。詞之上片寫嫣然獨絶的湖畔春景,以表現動態美見勝;下片以表現深靜之意境見工。上下兩片,一動一靜,相映成趣,頗具珠聯璧合之妙。
  上片首句“清波門外擁輕衣”,寫作者受風的衣裾,膨鬆鬆地擁簇着自己往前走,衣服也象減去了許多分量似的。一個“擁”字下得極工煉,與“輕衣”的搭配又極熨貼。一種清風動袂、衣帶飄然的風緻,就這樣被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來了。寫罷湖上的和風,接着寫柳絮。古代楊柳飛絮是暮春的使者。隨風飄蕩的楊花陪伴着自己走上寺門的歸路。“相送飛”三字將一種殷勤護持的情意傳達出來了。“西湖”句由景物描寫折到時令,筆意一轉,帶出下文。“水樹亂鶯啼”五字重塗濃沫,儼然一幅江南春色圖畫。丘遲《與陳伯之書》所述“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之佳麗景色,並於此五字中見之。特別是這個“亂”字下得很有力量。由此可以想見,一個緇衣白足的詩僧,徜徉湖邊山腳的花徑上,周圍是繽紛的花雨,耳邊是紛亂的蔦聲,組成一幅愜意的遊春圖景。詞的上片,作者將春色之麗寫得蕩人心魂,美不勝收。
  換頭一起三句,點出寺宇闃寂、僧寮清幽的場景,而用一“歸”字與前片關合,以實現這一場景的轉換。曰“閑”,曰“小”,曰“初”,皆涉筆輕靈,雅稱其題,仿佛把人帶進一個紅塵不到的世界。
  結拍三句,進一步烘托寺中的環境,補足前意。作者抓住這鐘聲、篆香和月色,三個有時間特徵的景物來加以刻畫。結語悠然,有竟體空靈之妙。撞鐘擊鼓,為佛門旦暮必行的功課。盧綸“孤村樹色昏殘雨,遠寺鐘聲帶夕陽”(《出關言別》),杜牧“夜深月色當禪處,齋後鐘聲到講時”(《贈惟真上人》),都是描寫晚鐘的名句。仲殊即景寫來,亦實亦虛,尤有遠韻。接着又拈出“篆香纔點”與之作偶,更覺筆有餘妍。用“篆”定形容迴旋上升的煙縷,真是工緻入微了。以晚鐘之遠韻匹篆香之煙痕,是聲與色、與大小之對比,又都取景目前,真如天設地造一般。“月到門時”,本是歸時實景,用鐘聲、篆香之後,便覺充滿禪機和妙不可言。
  此詞為人作者人格、性情的真實流露;詞中的物象,是這位詩僧的心靈折光。
  ●南柯子·憶舊
  仲殊
  十裏青山遠,潮平路帶沙。
  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天涯。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
  緑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傢?
  仲殊詞作鑒賞
  此為憶舊詞,寫詞人夏日旅途中的一段感受,反映他對浮世生活的一往情深。
  開篇兩句寫一個雲遊四方的僧人,正走江邊潮濕帶沙的路上,或許是嚮那遠十裏外的青山叢林去找尋挂單的寺廟。兩句寫出了一幅山水映帶的風景畫面,這畫面隱襯出畫中人孤身行旅中的寂寞感。根據仲殊的生活經歷推斷,他所以到處遊方,並非完全為了虔心禮佛,而是或者尋道訪友,或者想藉旅遊來縱情山水,消除俗慮。下面他驟然發出“數聲啼鳥怨年華”的慨嘆,這何嘗是啼鳥怨年華,而是行客自已途中聽到鳥聲油然而起年華虛度的悵恨。鳥啼花放,原是快意暢遊的大好場景,可對一個棄傢流浪的行腳僧人來說,感到的卻是“凄涼時候”,前面再冠以“又是”二字,說明這種飄泊生涯為時已經不短了。作者能把旅途中的見聞感受用詞筆如實寫來,情景並茂,顯示了他的濃郁詩情和坦率性格。
  過片進一步以“殘月”、“曉霞”點明這是一個夏天的早晨,白露冷冷,清風拂拂,殘月方收,朝霞徐斂,作者繼續行走沒有歸宿的路上,他一面欣賞着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嚼自己長期以來萍蹤無定的生涯況味。行行重行行,不覺來到一處緑楊堤岸的荷池旁邊,池中正開滿荷花。一個人浪跡天涯,缺少的正是個談心旅伴,當此孤寂無聊境地,美麗的荷花一下竟成了難得的晤談對象。“緑楊堤畔問荷花”,這一“問”頗有情趣。“問荷花”,顯出了詞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衹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纔配作自己的知己。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風韻喚起了他的美好記憶,使他恍然意識到這裏是舊地重遊。他清楚記得那次來時,為瞭解除行旅勞倦,曾嚮這兒一傢酒店買過酒喝,乘醉觀賞過堤畔的荷花。這一切都因眼下荷花的啓發而記憶猶新。於是最後他欣然嚮荷花發出問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傢?”“那人傢”是自指,“傢”此用作語尾詞,是對“那人”的加強語氣。這句話的意思是“你還記得年前到此買酒喝的那個人麽?”於此情景相生的妙筆中可以見出僧人的性格、風趣,和他那任真自得的飄灑詞筆。
  本詞作者是一位性情坦蕩、不拘禮法的和尚,被蘇東坡稱作“胸中無一毫發事”的詩僧。本詞即是這位詩僧真性情、真才情的真實流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王禹稱寇準錢惟演
陳堯佐潘閬林逋楊億
陳亞夏竦范仲淹柳永
張先晏殊張昪石延年
李冠宋祁梅堯臣葉清臣
歐陽修王琪解昉韓琦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