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政 》 全面窥视全球反美图景:美国的敌人 A comprehensive global anti-American spy picture: the enemy of the United States 》
第56节:利比亚--黑名单上的无赖(4)
李涛 Li Tao
美国的逻辑终于引来了洪水般的反对声,世界舆论把更多的同情给了在袭击中丧生的利比亚平民,欧洲大部分地区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战游行。美国一夜间成了千夫所指的责骂对象,口水如潮水般涌向白宫。
除了美国本土的媒体还在为自己的国家摇旗呐喊,其他国家几乎都在严厉批判美国的行为。还有一些国家愿意表现出一种患难见真情的姿态,例如英国、加拿大、法国,这些政府对里根表示了坚定的支持。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声嘶力竭地指责卡扎菲是恐怖主义的同义词,恨不得把卡扎菲抽筋扒皮。
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相信里根政府,就是有那么一些政客和教派敢于理直气壮地为利比亚平民喊冤。能在混乱中保持冷静的人实属难能可贵,能在众人推墙的时候扶持这堵墙的不可多得。
不过,在欧洲涌出的反对声并没有让美国学会反思,而是助长了美国的嚣张,因为引起广泛的反响也是美国轰炸利比亚的目的之一。
对利比亚的轰炸的确让美国成了焦点,准确来说是变成了众矢之的。
利比亚代表的不单纯是一个国家,而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仅仅是美国对以色列表示出的关心就足以让阿拉伯人感到愤怒,更别说侵犯到这个民族的利益,里根大概是忘记阿拉伯民族有多么团结了。在利比亚,连一个几岁的小女孩都相信卡扎菲是在带领他们找回家园,而美国正在破坏他们的这个梦想。
当更多舆论指责美国伤害了大部分平民之后,美国的评论家和学者们开始为战争做起了辩护。他们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地会连累百姓,实施轰炸的美国飞行员同样承担着风险,正确寻找攻击目标是件压力很大的事情。按照这个思路,利比亚人应该谢天谢地,美国战斗机没有把炸弹投放在居民密集的地区。
美国那些"训练有素"的媒体竭尽全力要放大一些事实,即美国在轰炸利比亚后,恐怖主义活动正在减少。然而,他们忘记了一点,在美国实施轰炸之前,根本没有所谓的恐怖主义活动的确凿证据。
记者们的有意夸大无疑给西方世界造成了一种意象,美国具有强大的威慑力。美国可以编造证据,可以随意进出他国领海、领空,可以轻易地在某个国家燃起战火,可以让一个国家千疮百孔。大概这种带给西方世界的震撼力,是美国对利比亚发起进攻中最大的收获。
从袭击开始到结束,美国都没能拿出什么可信的证据来说明卡扎菲在进行恐怖主义活动,只是不断在意识舆论上做文章。三人成虎,谎话说多了就被默认为事实,美国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来让更多人相信,卡扎菲是心虚的,不然也不会看着美军飞机在自己领空里乱飞而无动于衷。美国媒体尽责地帮助白宫传达了这些思想,他们营造出了一个利比亚在受到打击后老实了许多的氛围,以此来补充那匮乏的证据。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自从利比亚遭到袭击后,恐怖活动依然在西欧和中东频繁上演,而且数量是有增无减。其中,针对美国而发起的恐怖袭击与之前不相上下,这个事实足以打破美国先前的种种谎言。
卡扎菲喊冤把喉咙都喊破了,美国仍然诉诸武力。同样遭遇的还有巴勒斯坦,就因为阿拉法特曾经被冠以"巴勒斯坦暴力之父"的称号,就必须承担所有与巴勒斯坦扯上关系的恐怖活动,哪怕是那个恐怖分子曾经在巴勒斯坦旅游了一下。
美国对利比亚的袭击到底是不是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很多人都抱有自己的看法。然而,有一点非常肯定,锡德拉湾无疑激起了卡扎菲的仇恨,他会在此之后制造一些恐怖事件也不足为怪,按照美国的思路,这应该属于"合法的报复"。
美国的暴力行为必定会是恐怖发生的一个诱因。以暴制暴从来换来的就是新一轮的暴力冲突,这种违背人类文明的做法只会让美国人战战兢兢地生活,让美国变成一个时时刻刻都要防御恐怖活动的国家。
从1983年10月美国驻贝鲁特部队遇到了汽车炸弹的袭击,到其他一些美国认为与利比亚有关的恐怖行为,这其中真真假假,众说纷纭,至于有多少是美国杜撰的,多少是卡扎菲制造的,已经不再是谈论的重点。利比亚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完全因为卡扎菲的"不识时务",阻碍美国在中东的计划,是华盛顿一心除掉卡扎菲的根本原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节:目录、美国霸权的世纪幻觉(序)(1) | 第2节:美国霸权的世纪幻觉(序)(2) | | 第3节:美国霸权的世纪幻觉(序)(3) | 第4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 | | 第5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2) | 第6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3) | | 第7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4) | 第8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5) | | 第9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6) | 第10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7) | | 第11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8) | 第12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9) | | 第13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0) | 第14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1) | | 第15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2) | 第16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3) | | 第17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1) | 第18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2) | | 第19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3) | 第20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4) | | 第21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5) | 第22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6) | | 第23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7) | 第24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8)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