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喪傢狗 Funeral home dog   》 顔回的美德      李零 Li Ling

  8.5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是不恥下問。孔子說,孔文子之所以謚為“文”,主要是因為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5.15)。這是一種好學的態度。
  “犯而不校”,別人欺負你,一點不反抗。這裏的“校”是抵抗,不是計較,包鹹說是“報也”。《司馬法?仁本》說,“雖遇壯者,不校勿敵”,其中的“校”也是這個意思。它是說,衹要不抵抗,即使是壯年人,也不要拿他當敵人,見了就殺。
  “吾友”,馬融說是顔回,前面加上“昔者”,說明話是追述,說話時間在顔回死後,即前481年後。曾子是孔門弟子中年齡較小的學生,他講這話,可能在顔回死後,倒是合情合理。(顔回的美德)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歟)?君子人也。”
  此章也是記曾子言。
  “六尺之孤”,“六尺”約合138.6釐米,是15歲左右小孩的身高,這裏指幼主。
  “百裏之命”,“百裏”是所謂一同之地(一同是長寬各100裏),古代的小國一般衹有這麽大。
  這裏說的“君子人”是輔弼明君的忠臣,第一,可以托付幼主;第二,可以托付國土;第三,事關大節能經受考驗,於節不虧。林則徐說,“苟利國傢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傢人》),就是這個意思。(曾子論君子)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此章也是記曾子言。
  “弘毅”,“弘”,也可能是強字之誤,楊伯峻引章太炎說,讀為“強毅”。“強毅”即“剛毅”。《子路》13.2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這段話是說,士不可以不堅強,任重而道遠。任重是因為追求仁,這個任務很重;道遠是因為要一輩子追求,到死方止,路很長。“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現在都是成語。(曾子論弘毅)
  8.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孔子培養新君子,重在三教,始於詩教,立於禮教,成於樂教。“興”是開始,“立”是中間,“成”是結束。這三條,彼此相關。當時,禮儀場合,有賦詩之風,不學詩,就沒法在這種場合講話,詩是用之於禮,和禮分不開。禮,側重儀容和舉止,一舉一動,要合乎君子風度,當然很重要,但禮和樂也分不開。古代宮廷,很多儀式都有音樂伴奏,用以烘托氣氛,莊嚴肅穆,令人改容易色,沒有音樂,也宛如置身樂中,馬上規矩起來,變得很有君子風度。詩有歌詞,本來是用來唱的。衹念不唱叫誦,配樂而唱叫歌。君子習禮,要先從背歌詞開始,達到倒背如流,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參加各種儀式,善於藉題發揮,引用這些詩。這樣的詩,還不是完美的詩,完美的詩,一定要加上音樂,歌詞以外,有器樂伴奏,配樂而唱,甚至手舞足蹈,唱起來,跳起來。詩歌詩歌,要落實於歌;禮樂禮樂,要落實於樂。
  孔子酷愛音樂,他認為,最能打動人心,最能改變人性,莫過於音樂,故以樂教為最高層次。上課,總有樂器在旁。他的教育是一種美的教育。難怪孔子身邊,總是弦歌之聲,不絶於耳。(詩教、禮教和樂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李零簡介及自序(1)自序(2)自序(3)自序(4)
自序(5)為什麽我要讀《論語》(1)為什麽我要讀《論語》(2)孔子獲罪的原因(1)
孔子獲罪的原因(2)孔子的邏輯是服從領導(1)孔子的邏輯是服從領導(2)孔子喜歡木訥之人
在守信守時上中國不如西方孔子講節約是心疼有錢有勢人孔子兩次提到好德如好色(1)孔子兩次提到好德如好色(2)
孔子怎樣做調查研究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禮之用,和為貴(1)禮之用,和為貴(2)
孔子真的不在乎名嗎?孔子提倡以德治國是幻想(1)孔子提倡以德治國是幻想(2)怎麽消滅無恥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