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破解中华女性美的密码:中国历代美女榜   》 第56节:西王母:爱开生日PT的超级富婆(1)      万安培 Mo Anpei

  西王母:爱开生日PT的超级富婆
  名气指数:★★★★★;
  靓丽指数:★★★★★;
  神话指数:★★★★★。
  古西王母国首领。本姓杨侯,名回,又名婉衿。修短得中,天资掩霭,容颜绝世。性好结交天下名流,喜闹不喜静,爱开生日PT,她是嫦娥奔月的始作俑者,又曾将牛郎织女生生拆散,但也给后人留下了温馨浪漫的七夕情人节。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游泾川时写的一首诗。所谓"阿母",就是西王母,诗中所说的是西王母在瑶池与周穆王相会的故事。
  西王母就是王母娘娘,《搜神记》又称她为"九灵大妙龟山金母"或"太虚九光龟台金母",这个与东王公分庭抗礼的西王母,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化人物。在《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中,孙悟空大闹了她的生日PT"蟠桃会"。在嫦娥奔月的传说中,拥有长生不老药的王母娘娘也是主角之一。她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在天上划了条银河,阻断了牛郎和织女的婚姻,害得牛郎织女这对恩爱夫妻每年只能通过鹊桥相会一次。
  据考古学家考证,历史上王母娘娘确有其人。古时代的西王母国存在时代约在距今3000-5000年前。这个牧业国度的疆土包括了今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其中青海湖环湖草原和柴达木盆地是其最为富庶的地区。西王母古国的国都在今青海省天峻县一带。在天峻山西南20公里处,有一口深达十数米的山涧,传说这里就是5000多年前这个牧业国度的首领--王母娘娘的居所。①
  据《竹书纪年》"舜九年,西王母来朝"判断,王母娘娘生活的年代应该与舜同时。王母娘娘的神话故事大致经历了两次演化。西汉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昆仑山)的石洞里,是一个人面兽身的怪物形象。魏晋南北朝是西王母神话演进的第二个阶段。人们把她与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男人联系在一起,一是周穆王,一是汉武帝。在《山海经》里,王母娘娘是一个"善啸蓬发"、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怪物,她戴着"胜杖",靠"三青鸟"为她取来食物;在《穆天子传》里,她是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的妇人。到了汉末建安时期,在邺下文人创作的《汉武故事》中,西王母的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被塑造成一位往来于人间与仙境的美女。她"修短得中,天资掩霭,容颜绝世";乘坐的是"紫云之辇",并且"玉女夹驭",周围"青气如云";她的穿戴也异常地光鲜照人,由原先描写的"披发戴胜",变成了"着黄金褡襦,文彩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配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琼凤文之鞋"。至此,西王母终于由以往的凶神形象进化为美轮美奂的女仙形象。在明代吴承恩的玄幻小说《西游记》里,王母娘娘摇身一变,又成了玉皇大帝的老婆。
  观王母娘娘形象的变化过程,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居住地点的变化,由昆仑山搬到了天宫;二是相貌特征的变化,由半人半神到容颜绝世的女仙,最后升格为玉皇大帝的皇后;三是围绕仙药的变化,由不死药变为仙桃,偷桃者也由东方朔变成了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王母娘娘形象的日渐丰满,进而成为神话小说里的典型人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神话体系的发展过程。王母娘娘是西王母古国的超级美女,这一点没有争议。围绕王母娘娘的主要争议,集中在以下两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代序: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1)第2节:代序: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2)
第3节:自序:美女:我的追求(1)第4节:自序:美女:我的追求(2)
第5节:自序:美女:我的追求(3)第6节:自序:美女:我的追求(4)
第7节:自序:美女:我的追求(5)第8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1)
第9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2)第10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3)
第11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4)第12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5)
第13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6)第14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7)
第15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8)第16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9)
第17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10)第18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11)
第19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12)第20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13)
第21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14)第22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15)
第23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16)第24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女评价的时代变迁(17)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