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也是如此。日本小说几乎通篇都是哭又不哭笑又不笑那种悲悲戚戚凄凄惨惨缠缠绵绵黏黏糊糊的东西。与其说是在描写、倾诉悲伤,莫如说是在打造、把玩悲伤。说极端些,如果你欣赏不了伤感也就欣赏不了日本文学。从《 源氏物语 》到川端康成无不如此。村上春树在我们眼中俨然另类,他本人也力图割断同传统日本文学的血缘关系而跟人家美国菲茨杰拉德大套近乎。其实他骨子里也还是个纯种日本人——作品中写得最到位最感人的还不是那份无可名状又沁入骨髓的无奈、寂寥和悲凉?还不是对已逝岁月和死亡的缅怀、伤感和咏叹?
又如诗人笔下的花。一千二百多年前日本编了一部诗集叫《 万叶集 》,那时候因受中国六朝隋唐文艺风尚的影响,咏花诗大多咏梅花,以致梅花成了花的代名词。而一百多年过后,梅花的“花王”地位渐渐由樱花取而代之。提起花即指樱花,“花见”( 赏花 )者,赏樱也。中国人爱梅,主要爱其生命力顽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日本人爱樱则爱其生命力脆弱——哗地开了又哗地落了,来去匆匆,暴开暴落,既爽且“酷”,于是有了“人中武士花中樱”之说。而且较之樱花盛开怒放云蒸霞蔚之时的灿烂,更中意把玩其随风飘零大势已去之际的凄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在和歌俳句中借此抒发无常、落寞的人生况味,表达对生命本质在于衰亡的自觉与感慨。进而将其升华到审美层次——凋零美、凄清美、萧疏美、枯淡美、寂寞美、衰颓美,使得以悲为美或者说悲剧情结成为日本民族主要审美心理定势。理解了这一点,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了日本人的文学观、自然观、价值观、生死观,理解了许多从常识看来匪夷所思的现象。
所以,当年轻朋友问起我“日本美”美在哪里或者何谓“日本美”的时候,我不无极端地回答:美在落花,落花之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