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4岁就能中秀才,后来又成为一位伟大的名医,为什么两次考不中举人?李时珍两次都没考中,第二次还累出了病,差点丢了性命,为什么还要再参加第三次科考?第三次李时珍考中了没有?后来又是怎么走上从医之路的呢?
此后,李时珍依然在科举路上艰难跋涉,集中一切精力,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一直到嘉靖十九年,也就是1539年,李时珍23那年,他第三次落榜,李时珍的举人梦和李家的举人梦彻底的破碎。现在好多研究者想不通,怎么想不通呢?李时珍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医学家,怎么能够连个举人都考不中呢?
于是大家就拼命地要为李时珍去解释,在他们的心目当中,李时珍如此伟大的一个人物,后来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怎么连区区一个举人都拿不到手呢?今天的研究者就为此提供了好多理由,主要的理由是,李时珍的心思压根儿就不在科举上,他一心想着人民大众,不愿意迎合科举考试的要求,不好好写文章,不愿意好好写八股文。有的学者认为,李时珍的志向压根儿就不是通过科举考试来谋得一官半职,而是研究医药之学,解除人民的痛苦。大家想想,这样的解释有道理吗?大家再想想,这样的解释有必要吗?我认为,这样的解释完全是毫无必要的蛇足之论,是以后来的李时珍去推断少年的李时珍,以现代人的心理去揣摩古代人的心理,强加于古人。而且这里边还有点嫌疑,还有点现代人的重理轻文的嫌疑。中医学在现代人眼里是科学,科举考试在现代人心里不就文科吗,我们一般认为理科生应该比文科生聪明啊,你理科那么好文科怎么会不好呢?有这种心态在作怪,这实在是有点可笑。李时珍曾经一度热衷于科举,这是历史的常态,丝毫不会损害后来的李时珍伟大的成就和光辉的形象,哪里用得着我们去隔靴搔痒,吃咸盐操淡心的去强做解释。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李时珍父子都对科举制度心灰意冷,绝望了,觉得李家没有再出举人、出进士的命了,这才转而学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不是心甘情愿的放弃。当然,熟悉中国传统读书人心态的都知道有一种说法,叫“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我做不了一个优秀的宰相,那么我就退而求其次,做一个优秀的医生,这是中国传统读书人一个传统心态。丞相当然没那么好当,一般来讲都必须通过科举出身,而良医就可以退而求其次,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得到的。我想,这也或多或少给李家父子带来一丁点的安慰。
李时珍三次科考不中,在无奈中彻底放弃了科举之路,那年已经23岁,也许我们会感到遗憾,早点随父学医多好,从14岁中秀才,到23岁科举之梦的彻底破碎,这么多年的时间岂不是白白浪费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李时珍花费在科举上的23年的时光完全是白费了呢?我想,这么说又过于极端了。为什么呢?科举考试要求对四书五经以及对朱熹的注烂熟于心,这对人的记忆力是有一种特别的要求的,对文字和思维都有相当严格的训练。八股文不是那么好写的,它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规程,承、转、启、合,这当然会影响到人的思维的严密性。今天的学术界,已经不再对八股文像过去一样一味否定,而是日益看到了传统科举和八股文当中还存在着某些比较好的成份。实际上,这23年的寒窗苦读终究给李时珍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养成刻苦的学习习惯,这对李时珍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好多中医,在传统中的好多中医的文化水平是不高的。甚至有好多中医一辈子都只会唱方,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中医,他不是给你写方子,是把药名唱出来,旁边有人再写下来。或者旁边的人也不识字,听到他唱的药名直接给你抓药。好多著名的中医都是这样的,一直到1949年以前都是唱方。所以李时珍跟他们当然不同,他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中了秀才也就意味着基本上能写一手不错的文章,这怎么能说对李时珍不重要呢?更何况,在科举考试所必须阅读的,中国传统的典籍当中,也有好多关于医药学的知识。像古籍当中我们说《诗经》当中就有好多,所以这一切对李时珍都毫无疑问是有用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