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书类 》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論語》“野孩子”疑雲(4)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禮記·檀弓下》有一段曾子、有子關於“晏子知禮”的討論,反映了他們二人對於禮的不同理解:
曾子曰:“晏子可謂知禮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註意,《禮記》中曾子稱“子”,有若則不稱“子”)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車一乘,及墓而反。國君七個,遣車七乘,大夫五個,遣車五乘,晏子焉知禮?”曾子曰:“國無道,君子恥盈禮焉。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
在曾子看來,禮最為重要的是內在的存心,而具體的禮儀形式則可以隨不同情況而有所變化,晏子行禮時心存恭敬,所以他是知禮的。有子的看法則不同,他非常重視禮的外在形式,將遵守“國君七個,遣車七乘,大夫五個,遣車五乘”等的規定視為禮,而晏子違背了這些規定,因此認為他不知禮。
我們回顧《八佾第三》、《先進第十一》及《論語》其他篇章對禮的闡述,無疑是強調禮貴在用心,而不必拘於形式的觀點。這就說明:曾子的觀點與《論語》所表現出來的觀點一致。而整篇《論語》“忠恕”、“剋己復禮”的綱目都是“禮”。所以曾子之好禮,確實是抓住了孔子心性之學的關鍵,若非悟道之人,絶無此等智慧。
其四,在孔子的一傳弟子中,曾子雖然是最年輕的弟子之一,但我們在很多資料中卻發現他曾直言呵責其他的一傳弟子,而呵責之後,那些弟子還都心服口服。比如曾子呵斥子夏為兒子去世而失明、及令世人誤以為他就是孔子等行為“不懂禮”,見《禮記·檀弓上》:
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吊之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子夏投其杖(子夏年紀比曾子稍大,喪子之時已是晚年)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這一段除了表明曾子的德行、威望,連子夏都心服之外,更說明子夏離群索居,極少與其他弟子交往,他何從得到衆多孔子語錄而修《論語》?此外,曾子還曾呵斥立有子為師一事,評價子張“未仁”,還批評過子思說話太衝等等,其“溫而厲”的師長特徵非常明顯。以他如此年輕的身份,何以擁有這麽高的威望?相必是和他的道德學問有關,也可能與他一生精心整理孔子學說而獲得其他弟子的尊敬有關。
其五,從各篇順序與孔子《周易·序卦傳》內容的吻合上看,《論語》編輯者曾仔細研究過孔子以《周易》論證道、德的內容,但《論語》內文談詩談禮談樂,卻刻意回避談《周易》,可見此編輯者不是《周易》的正傳,於《易》不精,而曾子也頗符合這一特點。
其六,從已知的史料看,曾子死於公元前436年,《禮記·坊記》中子思曾引用“《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子思子死於公元前402年,所以《論語》成書當不早於公元前436年,不晚於公元前402年,此時間點與曾子主導編輯《論語》並不矛盾。例如《孟子》一書,便是以孟子手著為主,其弟子在孟子死後再續加部分內容編輯而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
|
|
| 作者簡介 | 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 | 《論語》今註逐個捉(1) | 《論語》今註逐個捉(2) | | 《論語》今註逐個捉(3) | 《論語》今註逐個捉(4) | 《論語》今註逐個捉(5) | 《論語》今註逐個捉(6) | | 《論語》今註逐個捉(7) | 目錄(1) | 目錄(2) | 目錄(3) | | 學以致用(1) | 學以致用(2) | 本立而道生(1) | 本立而道生(2) | |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 |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 | 態度决定一切(1) | 態度决定一切(2) | | 態度决定一切(3) | 態度决定一切(4) | 知人識禮(1) | 知人識禮(2)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