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56節:宋襄圖霸,是是非非總成空(5)      劉緒義 Liu Xuyi

  前面講過,魯僖公十九年夏,宋襄公指使邾文公殺害曾國國君來祭祀東夷人的一種古老社壇。有學者指出,此舉意在籠絡東夷人。宋國是殷人之後,東夷與殷人淵源甚深,宋襄公為聚集力量,顯然是想把殷商舊族以及東夷的力量動員起來。其實子魚反對的也衹是用活人祭祀,他說:"齊桓公存三亡國以屬諸侯,義士猶曰薄德,今一會而虐二國之君,又用諸淫昏之鬼,將以求霸,不亦難乎。"
  同年秋天,因曹國不服宋,宋國軍隊圍困曹國。子魚又不同意,對宋襄公說:"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今君德無乃猶有所缺,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內省德乎,無缺而後動。"魯僖公二十年,宋襄公想要會合諸侯,魯國著名的君子臧文仲聽說以後,也批評說:"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左傳》前後三次記載對宋襄公的批評,都出自某種道德標準。子魚和臧文仲都是那時著名的君子,他們的批評代表着輿論。那麽,這種道德標準又是什麽呢?
  一言以蔽之,這種道德標準就是一個"德"字。"薄德"、"崇德"、"省德"上述三種批評都指嚮一個"德"字。就是說,他們的指責都認為宋襄公沒有顧及"修德"。"德"是周人建國後新興起來的一種觀念,所謂"德",最初是指一種氏族圖騰。後來,有了"恩惠"、"好處"的意思,也就是說德是由抽象的天命色彩逐漸具體化,到管仲,首次把德與禮相提並論,"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後來趙衰進一步提出"禮樂,德之則也",《左傳·文公元年》則說"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讓,德之基也"。子産則提出"夫令名,德之興也。"由此可見,子魚所說的"德"更側重於"恩惠""好處",而宋襄公所持的德則主要是與禮相結合的德觀念。二者的根本分歧就在這裏。
  實際上,歷史上亦不乏對宋襄公充滿贊譽之人。《公羊傳·僖公二十二年》對宋楚泓水之戰是這麽評價的:"君子大(註:尊崇之意)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何休註曰:"《軍法》以鼓戰,以金止。不鼓不戰。……君子不戰未成陳之師。"
  軍禮是周禮五禮之一,《淮南子》則認為:"古之兵,弓箭而已矣,槽矛無擊,戟無刺。晚世之兵,隆以攻,渠巾詹以守,連弩以射,銷車以鬥。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古之所以為治者,今之所以為亂也。"這是認為由於人們的戰爭觀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了軍禮的消失,以至將軍禮的應用視為笑柄。從《淮南子》所記載的"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我們可見,宋襄公在泓之戰中是遵循了軍禮的。《孟子·離婁上》記載"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造成這種戰爭的殘酷性加劇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春秋之世,禮崩樂壞首當其衝的便是軍禮的崩壞,到戰國已全無軍禮可言。"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絶不言禮與信矣。"(顧炎武語)
  《左傳》雖然一再強調時人對宋襄公的批評,但從其客觀的記錄中卻能看出,宋襄公在齊桓公死後的最初三四年的努力實際上很有成效。
  在魯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年),宋、齊、楚三大國在鹿上會盟,宋國竟能夠迫使楚國屈從於宋之盟主地位。論實力宋國不能與此時的楚國相比,這中間除了一批中原國傢在背後支持外,恐怕更重要的還是宋襄公采取的策略得當之故。鹿上之盟表明宋襄公之爭霸幾乎眼看就要實現,但是隨着局勢的發展,特別是宋楚間利益衝突的日益尖銳,這時宋國的子魚就預感宋國將有禍難。就在這一年秋天,諸侯在盂地舉行會盟,楚國竟然不顧會盟規矩,出兵拘押了宋襄公,並挾持着襄公前來攻打宋國。《左傳》對這事的記錄采取了略而不詳的手法,衹說到這年鼕天諸侯會盟於薄地時,楚國又把宋襄公釋放了。
  《公羊傳》不重記史事,卻對這事有記錄。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原來宋襄公與楚成王約定盂之會是不帶兵車的"乘車之會",會盟之前,敏感的子魚估計到楚國可能要背約,會有所動作,便建議宋襄公有所提防,但是宋襄公堅守信約不帶兵力赴會,結果在盟會上被不守軍禮和盟禮的楚國武力拘押。幸賴宋襄公在國外臨危鎮定,子魚在國內主持大局,纔使楚國無機可乘,最後不得不釋放宋襄公。並不如後世某此學者所說的,楚國沒必要殺一個無用之君。《公羊傳》對宋襄公是持贊賞態度的。
  顔世安先生也說,戰國時代,人們談到宋襄公大多不以為然,顯然與戰國崇尚智謀武力的風氣相關。而漢代經學興起,認為宋襄公是道德英雄的看法逐漸占了上風,代表性的說法是由董仲舒首先提出的。他說:"霸王之道,皆本於仁……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春秋貴之,將以變習俗而成王化也。"(《春秋繁露·俞序》)這裏說的《春秋》是《公羊傳》,《公羊傳》裏所記古代君子盛贊宋襄公泓之戰可比於周文王,是相信他本來應該像文王一樣取得成功,把他失敗的原因歸因於宋國臣民的萎縮。董仲舒則衹問是否合乎道義,不問是否能成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