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未死的沙威 》
第56节: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2)
梁晓声 Liang Xiaosheng
当我们这样来看伊索、伊索寓言的时候,我们会对这件事,会对历史 心生出一种温情和感动。这就是后来为什么人文主义要把自由放在第一位 的原因。在伊索之后才出现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生三位 都强调过阅读伊索的重要性。我个人把它确立为人类文明史中相当重要的 人文主义事件。还有耶稣出现之前,人类是受上帝控制的,上帝主宰我们 的灵魂,主宰我们死后到另一个世界的生存。但是到耶稣时就不一样了, 从前人类对神文化的崇拜(这种崇拜最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中),到耶稣这 里成为人文化,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即使耶稣这人是虚构出来的,也表 明人类在思想中有一种要摆脱上帝与自己关系的本能。耶稣是人之子,是 由人类母亲所生的,是宗教中的第一个非神之“神”。我们要为自己创造另 一个神,才发生了宗教上的讨伐。最后在没有征服成功的情况下,说“好 吧,我们也承认耶稣是耶和华的儿子”。因为流血已不能征讨人类需要一个 平凡的神的思想力。
那时是人文主义的世界,我们在分析宗教的时候,发现基督教义中谈 到了战争,提到如果战争不可避免,获胜的一方要善待俘虏。关于善待俘 虏的话一直到今天都存在,这是全世界的共识,我们没有改变这一点,我 们继承了这一点,我们认为这是人类的文明。还有,获胜的一方有义务保 护失败方的妇女和儿童俘虏,不得杀害他们。这是什么?是早期的人道主 义。还提到富人要对穷人慷慨一些,要关心他们孩子上学的问题,关心到 他们之中麻风病人的问题。后来,萧伯纳也曾谈到过这样的问题,及对整 个社会的认识,认为当贫穷存在时,富人不可能像自己想象中一样过上真 正幸福的日子,请想象一下,无论你富到什么程度,只要城市中存在贫民 窟,在贫民窟里有传染病,当富人不能用栅栏把这些给隔离开的时候,当 你随时能看到失学儿童的时候,如果那个富人不是麻木的,他肯定会感到 他的幸福是不安全的。
我今天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英国、法国都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但 我似乎从来没有接触过欧洲的文化人所写的对于当时王权的歌颂。但在孔 老夫子润色过的《诗经》里,包括风雅颂。风指民间的,雅是文化人的, 而颂就是记录中国古代的文化人士对当时拥有王权者们的称颂。这给了我 特别奇怪的想法,文化人士的前身,和王权发生过那样的关系,为什么会 那样?古罗马在那么早的时期已经形成了三权分立、元老院,元老院的形式 还 是 圆 形 桌 子 , 每 个 人 都 可 以 就 关 系 到 国 家 命 运 的 事 物 来 阐 述 自 己 的 观点,并展开讨论。在那样的时候,也没有出现对渥大维称颂的诗句,而《诗经》却存在着,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的封建社会没有文明到这种程度。
被 王 权 利 用 的 宗 教 就 会 变 质 , 变 质 后 就 会 成 为 统 治 人 们 精 神 生 活 的 方式,因此在 14 世纪时出现了贞洁锁、铁乳罩。当宗教走到这一步,从最 初的人文愿望走入到了反人性,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十日谈》就挑战了 这一点,因此我们才能知道它的意义。再往后,出现了莎士比亚、达 芬 奇,情况又不一样了,我们会困惑:今天讲西方古典文学的人都会知道,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气息,按照我们现在的看法,莎士比 亚的戏剧都是帝王和贵族,如果有普通人的话,只不过是仆人,而仆人在 戏剧中又常常是可笑的配角,我们怎么说充满人文主义呢?要知道在莎士 比亚之前,戏剧中演的是神,或是神之儿女的故事,而到这里,毕竟人站 在了舞台上,正因为这一点,它是人文的,就这么简单,针对神文化。
因此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在舞台上真正占据主角的必然是人上人,而 最普通的人要进入文艺,需经过很漫长的争取,不经过这个争取,只能是 配角。在同时代的一幅油画《罗马盛典》中,中间是苏格拉底,旁边是亚 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把所有罗马时期人类文化的精英都放在一个大的 盛典里,而且是用最古典主义的画风把它画出来。在此之前人类画的都是 神,神能那样地自信、那样地顶天立地,而现在人把自己的同类绘画在盛 典中,这很重要,然后才能发展到 16、17 世纪的复兴和启蒙。我们今天看雨 果作品的时候,看《巴黎圣母院》,感觉也不过是一部古典爱情小说而已, 但有这样一个场面:卡西莫多被执行鞭笞的时候,巴黎的广场上围满了市 民,以致警察要用他们的刀背和马臀去冲撞开人们。而雨果写到这一场面的 时 候 是 怀 着 嫌 恶 的 , 他 很 奇 怪 , 为 什 么 一 个 我 们 的 同 类 在 受 鞭 笞 的 时 候,有那么多同类围观,从中得到娱乐?这在动物界是没有的,在动物界 不会发生这样的情景:一种动物在受虐待的时候,其他动物会感到欢快。
动物不是这样的,但人类居然是这样的。人文主义就是嘲弄这一点。 建国以后的十几年间,由外国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不像现在这样多,是
有限的一些。一个爱读书的人无论借或怎么样,总是会把这些书都读遍的。 屠格涅夫的《木木》和托尔斯泰的《午夜舞会》给我以非常深的印象。
《木木》讲的是屠格涅夫出生于贵族家庭,他的祖母是女地主。有一次 他跟着祖母到庄园,看到一个高大的又聋又哑又丑的看门人。看门人已经成 为仆人中地位最低的一个,没有人跟他交往。他有一只小狗叫木木,当女地 主出现的时候,小狗由于第一次看到她,冲着女地主吠了两声,并且咬破了 她的裙边。屠格涅夫的祖母命令把小狗处死。可想而知,那个人没有亲情, 没有感情,没有友情,只有与那只小狗的感情,但他并没有觉悟到也不可能 觉悟到我要反抗我要争取等,他最后只能是含着眼泪在小狗的颈上拴了一块 石头并抚摸着小狗,然后把小狗抱到河里,看着小狗沉下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上海三联书店 |
|
|
第1节:目录 | 第2节: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1) | 第3节: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2) | 第4节: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3) | 第5节: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4) | 第6节:十种关系(下篇)(1) | 第7节:十种关系(下篇)(2) | 第8节:十种关系(下篇)(3) | 第9节:十种关系(下篇)(4) | 第10节:读书与人生(1) | 第11节:读书与人生(2) | 第12节:读书与人生(3) | 第13节:读书与人生(4) | 第14节:读书与人生(5) | 第15节:读书与人生(6) | 第16节:读书与人生(7) | 第17节:虚假柔情似水(1) | 第18节:虚假柔情似水(2) | 第19节:虚假柔情似水(3) | 第20节:关于说话 | 第21节:纸篓该由谁倒空 | 第22节:读书与人生(1) | 第23节:读书与人生(2) | 第24节:一个国家的明信片(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