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宋元學案   》 第055 捲五十五 水心學案(下)      黃宗羲 Huang Zongxi

  水心學案(下) (黃宗羲原本 黃百傢纂輯 全祖望補定)
  水心文集(補)
  所謂覺者,道德、仁義、天命、人事之理是已。夫是理豈不素具而常存,然而無形無色,人必穎然獨悟,眇然獨見,耳目之聰明,心志之思慮,有出於見聞之外者,不如是,不足以得之。養是覺也,何道﹖將一趨於問學而不變,責難於師友而不息,先義而後利,篤於自為,而不苟於為人。於是死生禍福齊焉,是非邪正定焉,人之大倫,天下國傢之經紀,鹹取極焉。三代之後,世遠俗壞。士以利害得喪為準的,雜糅其思慮,紛汩其聰明,喜相玩,怒相寇,障固其公共者使之狹小,闡闢其專私者而更自以為廣大。於是獨悟特見之士,覺於道而違於世,昏然為天下大迷。夫以一人而覺一世之所迷,合一世以咻一人之所覺,方交■而未已。而異端之說,至於中國,上不盡乎性命,下不達乎世俗,遂以聰明為障,思慮為賊,顛倒漫污而謂之破巢窟,頽弛放散而謂之得本心,以愚求真,以粗合妙,而卒歸之於無有,是大異矣。然其覺是也,亦必穎然獨悟,眇然特見,聰明思慮有出於見聞而後可。士徒厭夫雜糅汩之為纍,遂捨而求之者十九。嗚呼!道德、仁義、天命、人事之理不可以有易也,夷夏之學不可以有亂也。以世俗之覺蔽其中,而又以異端之覺奪其外,則理之素具者闕,而常存者隱矣。(《範東叔覺齋記》。)
  祖望謹案:東叔學佛者也。
  佛之學入中原,其始固為異教而已,久而遂與聖人之道相亂。有志者常欲緻精索微以勝之,卒不能有所別異,而又自同於佛者,知不足以兩明,而又失之略也。(《李之翰中洲記》。)
  程氏誨學者必以敬為始,予謂學必始於復禮,禮復而後能敬。(《敬亭後記》。)
  祖望謹案:此是水心宗旨,然非敬何以復禮﹖敬乃所以復禮也,水心言之倒矣!宜乎,東發非之!
  箋傳衰歇,而士之聰明益以放恣,夷、夏同指,科舉冒沒,淺識而深守,正說而偽受,交背於一室之內,以是心為殘賊。夷佛,疾疢也;科舉,癢也。(《朱先生祠堂記》。)
  世之論嘗曰:「吏必設學,而教且養人最急。」不知吏當先自教且自養,急有甚於人者。燭物之知淺,察己之功不深,意則以教且養者厚民,實則以教且養者病民。且自一令長以上,所關於民,殺活成敗,不可豫測。若但竪數十屋而官,群數十士而飯,而曰教養盡是矣,何其易也!故明恕而多通,吏之所以自教;節廉而少欲,吏之所以自養。少欲則民有餘力,多通則民有餘情。然後推其所以自養者,亦養人廉,推其所以自教者,亦教人恕,此忠信禮義之俗所由起,學之道所由明也。(《瑞安縣學記》。)
  浴沂風雩,近時語道之大端也。學者懸料浮想,其樂鮮矣。(《風雩堂記》。)
  學不自身始,而曰推之天下,可乎﹖推之天下而不足以反其身,可乎﹖妄想融會者,零落而不存,外為馳驟者,粗鄙而不近。未至於聖人,未有不滯於所先得而偏受者。孔子進參與賜,皆示之一貫。今觀曾子最後之傳,終以籩豆有司之事為可略,是則唯而不悟者自若也;子貢平日之愧,終以性道為不可得聞,是則疑而未達者猶在也。且道無貴而苟欲忽其所賤,學無淺而方自病其不能深乎!(《溫州學記》。)
  周衰,不復取士,凍餓甚者,幾不活矣。孔、孟不以其不取而不教也,孔、孟之徒不以其不取而不學也,道在焉故也。後世取士矣,師視其取而後教之,士視其取而後學之。夫道不以取而後存也。(《信州學記》。)
  (梓材謹案:謝山所節王氏《睏學紀聞》,有一條引水心葉氏雲:「周衰不復取士,孔、孟至道在焉故也。」與此復出,刪之。)
  三代遠矣,令有政而不知學。孔、孟遠矣,師有道而不知統。(《長溪學記》。)
  翹材穎質,將進於道,必約以性,通以心,肝脾胃腎無恣其情,念慮思索無撓其靈,則偏氣不勝而中和全;其學必測之古,證之今,上該千世,旁括百傢,異流殊方,如出一貫,則枝葉輕而根本重。(《宜興縣學記》。)
  學之高深無窮。子貢為衛將軍語弟子行,而孔子笑曰:「汝為知人矣。」為言夷、齊、趙武、士會、老萊子、羊舌大夫等,皆洙泗以前人也。士不景行古人,積習彌長,而誇近以足己,難哉!(《劉東溪集序》。)
  (梓材謹案:下有《陰陽精義序》一條,移入《晦翁學案》。)
  力學莫如求師,無師莫如師心。《易》《蒙》之義曰:「山下出泉。」泉之在山,雖險難蔽塞,然而或激或止,不已其行,終為江海者,蓋物莫能禦,而非俟夫有以導之也。故「君子以果行育德」。人必知其所當行,不知而師告之,師不吾告,則反求於心,心不能告,非其心也。得其所當行,决而不疑,故謂之「果行」。人必知其所自有,不知而師告之,師不吾告,則反求於心,心不能告,非其心也。信其所自有,養而不喪,故謂之育德。然則求其心而已,無師非所患也。(《送戴許蔡仍王汝序》。)
  不徒善其身者,以人治身,不以身治人。(《送林子柄序》。)
  着文者,言之衍也。古人約義理以言,言所未究,稍麯而伸之爾。其後俗益下,用益淺,小為科舉,大為典册,雖刻穠損華,往往在義理之外,力且盡而言不立。(《周南仲集序》。)
  浮屠以身為旅泊,而嚴其宮室不已,以言為贅疣,而傅於文字愈多,予所不解。(《法明寺教藏序》。)
  佛學入中國,其書具在,學之者固病其難而弗省也。有鬍僧教以盡弃舊書,即己為佛而已。嗚呼!佛之果非己,己之果為佛,予不得而知也。予所知者,中國之人,畔佛之學而自為學,倒佛之言而自為言,皆自以為己即佛,而甚者至以為過於佛也。是中國人之罪,非佛過也。今夫儒者不然,於佛之學不敢言,曰異國之學也;於佛之書不敢觀,曰異國之書也。夷術狄技,絶之易耳。不幸吾中國之人,以中國文字為其學,為其書,草野倨侮,廣博茫昧,蕩逸縱恣,終於不返。(《宗紀序》。)
  (梓材謹案:此下有一條,移入《廬陵學案》。)
  仁必有方,道必有等,未有一造而盡獲者,此莊、佛氏之妄也。魏益之獨守其悟,百聖之戶庭虛矣!(《陳叔嚮志》。)
  龐藴夫婦破傢從禪,至賣漉籬自給,男女不婚嫁,爭相為死。浮屠世世記之,以為超異奇特。使皆若藴,則人空而道廢,釋氏之徒亦不立矣。(《鮑清卿夫人志》。)
  (梓材謹案:此下二條,一移入《兼山學案》,一移入《象山學案》。)
  諸儒以觀心空寂名學,默視危拱,不能有論詰,猥曰「道已存矣」。(《宋廄父志》。)
  (梓材謹案:此下一條,移入《象山學案》。)
  聞足下欲行天下,求世外之道。舊讀柳子厚文,愛其《送婁圖南序》,使世之君子,畔其道以從異學,勞而無成者,可以自鏡。正使不勞而成,固與龜蛇木石無異。願足下深惟之。(《與戴少望》。)
  (梓材謹案:此下一條,移附《丁少詹傳》後。)
  垂諭道學名實真偽之說,古人以學緻道,不以道緻學。道學之名,起於近世儒者,其意曰「舉天下之學,不足以致道,獨我能致之,」雲爾。其本少差,其末大弊。(《與吳明輔》。)
  老子之徒矜大者,老氏可耳,將以示為士者,可乎﹖天地定位也,人物定形也,壽夭貴賤可約而推也,愛惡苦樂可狎而齊也,人之為天地,天地之為人,統氣禦形而謂之道者,非也。(《老子說》。)
  《四十二章》,質略淺俗,是時天竺未測漢事,采摘大意,頗用華言以復命,非浮屠氏本書也。夫西戎僻阻,無有禮義忠信之教,彼浮屠者,直以人身喜怒哀樂之閑,披析解剝,別其真妄,究其終始,為聖狂賢不肖之分,蓋世外之論也,與中國之學豈可同哉!世之儒者,不知其淺深,猥欲強為攘斥,然反以中國之學左右異端,而曰吾能自信不惑者,其於道鮮矣。(《題張君所註佛書》。)
  (梓材謹案:此條「鮮矣」下有「蜀人範東叔」至「其所知止於此乎」八十九字,移入《止齋學案》。)
  《六經》、《語》、《孟》,舉世共習。其魁偉俊特者,乃或去而從老、佛之說,怪神虛霍,相與眩亂。甚至山棲絶俗,木食澗飲,以守其言,異哉!(《老子支離說序》。)
  古人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近世以心通性達為學,而見聞幾廢,狹而不充,為德之病。(《題周子實所錄》。)
  讀書不知接統緒,雖多無益也。為文不能關教事,雖工無益也。篤行而不合於大義,雖高無益也。立志而不存於憂世,雖仁無益也。(《贈薛子長》。)
  欲折衷天下之義理,必盡考詳天下之事物而後不謬。(《題西溪集》。)
  水心外集
  今天下之士,惟嗜材桀行者,乃或叩閽言邊,而明見利害之人,則皆深念根本。(《治勢篇》。)
  慈溪黃氏曰:此陰不滿於同甫諸人。
  理財與聚斂異,今言理財者,聚斂而已。故君子避其名,而小人執理財之權。自古聖賢無不理財,必也如父共子之財,而權天下之有餘不足。奈何君子不理,而諉之小人!(《財計》。)
  古者養士而後取,今不養而取之。當因今之學以取士,而務養其心。(《士學》。)
  用兵必用詐,自孫武始。武入楚,暴師不返。既,越伐吳,敗於檇李,無救於國。今其氣焰興起,若將與聖賢並稱,而右科學生誦其書,是以不仁之心相授。況今淮以北皆吾民,方當流涕以對之,尚安用武之術!數十年來,天下士好奇,而言兵者尤奇,皆中一時之欲,而不顧天下之利害。必也實言乎不多殺人,邦本不搖,無暴徵橫斂,而將得人,則兵可用。(《兵權》。)
  王政之壞,始於管仲,而成於商鞅、李斯。若桑弘羊,又管、商所不屑。至唐之衰,取民無所不盡,又弘羊所不屑為。壞之也,非一人之力,則復之也,非一人之功。聖人不千歲而一起,不繼世而皆遇,故與陋俗言王政,終不合。(《管子》。)
  莊周知聖人最深,而玩聖人最甚。不得志於當世,而放意狂言。其怨憤最切,然而人道之倫顛錯而不敘,事物之情遺落而不理,以養生送死、饑食渴飲之大節而付之儻蕩不羈之人,小足以亡身,大足以亡天下,流患蓋未已也。(《莊子》。)
  唐、虞、三代,上之治為《皇極》,下之教為《大學》,行之天下為《中庸》。漢以來,無能明之者。今世之學,始於心,而三者始明。然唐、虞、三代,內外無不合,故心不勞而道自存。今之為道者,務出內以治外,故常不合。(《皇極大學中庸三論總述》。)
  王安石理財法,桑弘羊、劉晏所不道。蔡京之法,又王安石所不道。乃經總製錢等法,蔡京亦羞為之。(《經總製錢論》。)
  慈溪黃氏曰:水心論恢復在先寬民力,寬民力在省養兵之費,其言哀痛激切。然後總一篇卒歸宿於買官田,則恐非必效之方也。世降俗灕,法密文弊,民之不可一日與官接,猶羊之不可與虎群也。豈獨官民為然,衣食稍裕之傢,以其田使人佃之,所經由不過一二顔情稔熟之奴隸,而已不勝其田主之苛取,奴隸之姦欺矣;至於寶貴之傢,以其田使人佃,其苛取,其姦欺,甚至虐不可支,有舉室而逃,捐命以相嚮者矣。顧欲官買田而民佃之邪﹖水心先以溫州為準,欲繞城三十裏內,買其田一半,計𠔌九萬八千一百二十五扛,以養兵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監官吏卒掌之者七十六人,鄉官保甲催之者七十人,作米者百二十人,出納期會,下至箕苕帚之費,無不會計麯盡,謂可永免擾民,然必監官、鄉官、吏卒、甲頭人人水心、世世水心其人,則量租可無斛面,納租可無費錢,催租可無摧剝;不然,則今世官取斛面,往往倍正斛,將盡三十裏所出,不足以供租之半,納官租之費,一石不下數貫,既盡三十裏所出,又須別營錢以納之,吏卒催租,雞犬為盡,徒虧官額,以飽私囊,倍納之外,又將不勝其橫擾,而且立法之細,亦多難久。如監官廳予月支錢二貫,果足以贍其養乎﹖催租甲頭,歲支𠔌一扛,果足以償其勞乎﹖腳子三十名無給,則傢食而官作乎﹖大抵人情之於剝民,如蚊吮血,有隙胥會,監官一員,必增監門,必增鬥面,必置機察,江湖乞丐之靡,必於勢要挾書求為司門,為敖口,為催租官,況於吏卒,何可豫防!官租之贏既倍,吏卒之擾又煩,佃戶逃而追業主,業主逃而追親鄰,地荒民散,能保四境之不蕭然乎!
  水心語
  三江謂吳淞江、青竜江、揚子江。吳人習於水事者雲。(補。)
  附錄
  先生嘗言於孝宗曰:「今天下非不知請和之非義,然而不敢自言於上者、,畏用兵之害也,以為一絶使罷賂,則必至於戰,而吾未有以待之也。其敢自言於上者,非可用以當敵也,直媒以自進也。以臣計之,和親之决不可為,審也,而戰亦未易言。然雖絶使罷賂,而猶未至於遽戰者,蓋戰在敵,使之不得戰在我,所當施行者,有次第焉。」(補。)
  陳同甫與吳益恭書曰:「四海相知,惟伯恭一人,其次莫如君舉,自餘惟天民、道甫、正則耳。伯恭規模宏闊,非復往時之比,欽夫元晦已朗在下風矣,未可以尋常論也。君舉亦甚別,皆應颳目相待。正則俊明穎悟,視天下事有迎刃而解之意,但力量不及耳,此君更過六七年,誠難為敵,獨未知於伯恭如何。徐居厚卓然自要立腳,亦與其他士人不同。」(補。)
  ◆水心學侶
  文毅陳竜川先生亮(別為《竜川學案》。)
  靖君劉先生愚。
  劉愚,字必明,竜遊人。太學釋褐第一。教授江陵府。外遷安鄉令,乞致仕。先生行己恭,與人敬,節堅而志厲,學必是古,尤邃講說,能自淺入深,荊人聞者,欣朗開達。年八十三卒。觀文殿學士何公率嘗同捨、故學徒共謚曰靖君。(參《水心文集》。)
  (雲濠謹案:《萬姓統譜》載先生與葉水心、項平甫講論不倦,以隱居學道為樂雲。)
  竜圖項平庵先生安世
  侍郎陳先生景思(並見《晦翁學案》。)
  徵君王誠叟先生綽
  王綽,字誠叟,永嘉人也。有氣節,於書無所不讀,其年輩與水心相等,折節從之,而水心以為畏友。趙汝談嘗薦之,不就。其門人有戴許、蔡仍、王汶,亦皆嘗學於水心,而端明尤、秘書薛蒙尤着。所著有《春秋傳記》及《王徵君集》。(雲濠案:謝山《札記》作《王誠叟集》。)先生卒於水心之後,永嘉諸老至是盡矣。(補。)
  (梓材謹案:先生折節從水心,而水心以為畏友,是未以及門蓄之也,故列徵君於
  ◆葉氏門人之前。)
  水心門人(季節三傳。)
  司業陳篔先生耆卿
  陳耆卿,字壽老,號篔,臨海人。嘉定七年進士,官至國子監司業。吳子良稱其文遠參洙泗,近探伊洛,周旋賈、馬、韓、柳、歐、蘇閑,疆場甚寬,而行武甚的。葉水心見之,驚詫起立,為序其所作,以為學遊楊而文張晁也。水心既歿,先生之文遂巋然為世所宗。着有《論孟紀蒙》、《篔集》,又修《赤城志》。
  (雲濠案:《讀書附志》載《篔初集》三十捲,《續集》三十八捲,亦無傳本。今所存者,十之一二。《四庫》釐為十捲,與《赤城志》收入集部。)今祀鄉賢祠。
  王大田先生象祖
  王象祖,字德甫,臨海人。學於水心,水心所謂塵垢拭杯案者也。其文簡古老健,雖陳篔亦畏之。非有所見不下筆。吳荊溪而下,衊和也。和厚嚴重,學邃行高,守令欲見不可得。真文忠公德秀極重之。有故人作相,先生已寢疾,猶■數千言規正之,其憫時憂世之心如此,時論比之蘇明允、龐德公、魯仲連雲。先生頗不喜同時論學者,嘗有詩云:「、夔、周、召佐中古,蕭、曹、房、杜興漢、唐。因事因時修治效,不談道學又何妨。」是則頗近同甫一派,議論不盡本於水心也。(修。)
  王東𠔌先生汶
  王汶,字希道,黃岩人。警敏刻勵,常師事水心,又師王誠叟。取《周易蒙卦》之義,以名其齋。因購古今載籍,枕藉讀之,已而豁然有悟,援筆為文,日數千百言,伯仲陳耆卿、吳子良之閑。所著有《東𠔌集》。
  丁少詹先生希亮
  丁希亮,字少詹,黃岩人也。負奇氣,拊躬誓志,自以為不至於所至不止。三十一歲從葉水心學於樂清,同門之士以其義論誇大,相與背笑之,而水心亦以其讀書有數,年已長,微砭厲之。然先生雖俯視一切,而頗自悔少學不力,竭晝夜讀書為文,不啻如嚴父師在旁程督之。又明年,變名字,從陳同甫於永康。同甫驚曰:「是人目犖犖,神諤諤,非妥帖為學徒者,且吾鄉裏不素識,得非岩穴挺出之士邪﹖」又未幾,從東萊於明招。則一時碩師良友,名言奧義,貫穿殆盡。嘗服補褐而食蔬薄,手鈔成屋。於是縱筆所就,詞雅意確,論事深眇,皆有方幅。水心亦嘆曰:「不圖少詹學倏博,文倏工,淹識練智,粗細並入,非人力所及也。」率以歲日二三留治其傢,餘輒屩山航海,一夕竟去。僧坊民捨,隨所棲止,雖在千裏外,傢事伸縮不失尺寸。不幸四十七歲遽卒。有《丁少詹集》。(修。)
  附錄
  水心與書曰:「少詹自負太過,慕為豪傑非常之行,輕鄙中正平易之論,而多為驚世駭俗絶高之語,未嘗不太息也。世聞祇常理,君臣、父子、夫婦、朋友、賓主之大倫也,慈孝、恭敬、友悌、廉遜、忠信之大節也。所謂豪傑卓然興起者,不待教詔而自能,不待勉強而自盡耳。」「至於以機變為經常,以不遜為坦蕩,以窺測隱度為義理,以見人隱伏為新奇,以跌蕩不可羈束為通透,以多所疑忌為先覺,此道德之棄材也。」「讀書之博,祇以長傲,見理之明,祇以遂非,故不願少詹如此。」(補。)
  侍郎方先生來
  方來,字齊英,永嘉人。從水心學,登開禧第。教授安豐軍時,黃幹為通守,又師事焉。知吳江縣,以薦除監察御史。遷左司諫,面對,乞早建儲,及他事,皆剴切。除起居郎,擢權兵部侍郎,知漳州。朱晦庵昔守是郡,北溪陳淳從之學,前守建竜江書院,乃於側建道源堂,祀晦庵,以淳配。奉祠歸裏。景定中,推恩特除寶章閣待製。
  (梓材謹案:先生本永嘉吳子量高弟。詳見《周許諸儒學案》。)
  正字周山房先生南
  周南,字南仲,吳縣人。十五六時,視吳下問學止科舉,心陋之,一往旬日,輒棄去,凡五易師,而後登水心之門。初若無所論質,已而耳改目化,氣竦神涌,古今事物,錯落高下,不以涯量,頓悟捷得。常以世道興廢為己重,憂時傷國,老校小史,引坐深語。其治身端行拱立,尺寸程準,廉節整飭。水心於吳下弟子以先生為第一。成紹熙元年進士,對策自宮掖以至廛肆無不及也,而最切於時論者曰:「陛下聰明,為小人蔽蒙有三:一曰道學,二曰朋黨,三曰皇極。夫仁義禮樂是為道,問辯講習是為學,人不知學,學不聞道,皆棄材也。古人同天下而為善,故以道學為名之至美者。小夫譖人,不能為善,而惡其異己,於是反而攻之曰:『此天下之惡名也。』陛下入其說,而抱學負纔之士棄矣。小夫譖人猶不已,又取其不應和少駡譏者,亦例嫌之曰:『我則彼毀,爾奚默焉﹖是與道學為黨耳!』陛下又入其說,而中立不倚之士以朋黨不用矣。舉國中之士,不陷於道學,則睏於朋黨,唯其不能可否而自為智,無所執守而自為賢,然後竊箕子平康正直之說,為庸人自便之地,而建皇極之論起。夫箕子所謂有為有猷有守,是有材有道操執之人也,汝則念之,斯須不可忘也。不協於極,而亦受之,謂其雖有偏而終有用,亦當收拾而成就之也。今所謂道學朋黨,正皇極所用之人也,奈何棄之,而取其庸人外若無過中實姦罔者而用之,而謂之建皇極哉﹖其故無他,闒適尊異,凡庸當奮興,天下之大禍,始於道學,而終於皇極矣!」考官擬第一,不用,釋褐,池州教授。時天下益攻道學,新昌黃文叔者,其魁也,而先生其婿,罷教授為常州推官。已而主管吏部架閣文字。開禧二年北伐,以先生掌樞密院機速房,大恐,辭曰:「吾方以先事造兵,為發狂必死之藥,敢嚮邇乎﹖」得免,因求補外。水心心惜之,薦以館職。時王師已敗,先生言「善為國者,不執理以強勢之所難,常順勢以申理之所易。今日之急,復和而已,寧使力尚有餘而惜和之早,無使力已不足而恨和之遲。天下繁委,當付俊傑,今廟堂無能,盡出胥吏,使頭廬兒幹政接踵,槳酒藿肉,瀾翻其傢,根本大壞矣。」政府怒,悔召之,然尚除正字。將逐之,會以憂去。服除還朝,御史誣其盡以田賂蘇師旦,罷。嘉定中,議起之,力辭不赴,尋卒。所著有《山房集》。水心嘗以文字之任當寄之先生,其卒也,哭之慟。予從《永樂大典》中見先生集,果絶工雲。(修。)
  祖望謹案:南仲少任俠,既從水心,始折節讀書。時吳中道人何簑衣者,頗能道人禍福,光宗賜以宸翰,先生非之,廷對有雲:「雲漢昭回,至施之閭閻乞丐之夫。」已擬第一,光宗見而不懌。時鄭文肅公湜言事未報,先生策中又微及之,光宗乃曰:「鄭湜纔入六月,周南何以知之﹖湜固無愛君削■之心,南亦顯非恬退之士。」遂被降。又嘗爭過宮事。
  謝山跋南仲《開禧敕》後曰:右周正字《山房》■中《擬開禧奪》《秦檜官謚敕》也。案《建炎雜記》曰:「秦檜之死,其館客曹宗臣為博士,定謚曰忠獻,議狀有『道德高天地,勳業冠古今』之語。開禧初,李季章為禮官,講易以惡謚,奉常定曰:『謬很』,議上,侂冑謂同列曰:『且休!且休!』遂止。然忠獻之告,已拘取矣。侂冑死,乃復還之。今《宋史》《寧宗本紀》大書奪秦檜爵,謚以『謬醜』,以李氏之言核之,非其實矣。」予最愛《敕》中序鄂王冤狀,淋漓悲壯,事雖不果行,要足以吐重泉之氣,所當勒之鄂王墓道,使百世共讀之者也。
  進士孫先生之宏
  林先生居安(合傳。)
  趙先生汝鐸(合傳。)
  孫之宏,字偉夫,余姚人也。水心《習學記言》之作,傳之者三人:其一曰林居安,瑞安人也;其一曰趙汝鐸,樂清人也;而先生序其指曰:「學失其統久矣!本朝關,洛驟興,近世張、呂、朱氏二三巨公益加探討,名人秀士鮮不從風。先生後出,異識超曠,不假梯級,謂洙泗所講,前世帝王之典籍賴以存,開物成務之倫紀賴以着。《易彖》、《象》、仲尼親筆也,《十翼》則訛矣。《詩》《書》義理所聚也,《中庸》、《大學》則後矣。曾子不在四科之目,曰『參也魯』。孟子能嗣孔子,然捨孔宗孟,則本統離。故根柢《六經》,折衷諸子,剖析秦、漢,訖於五季,以《文鑒》終焉。其緻道成德之要,如渴飲饑食之切於日用也;指治摘亂之幾,如刺腧中肓之速於起疾也。推世道之升降,品目人才之短長,皆若繩準而銖稱之。前聖之緒業可續,後儒之浮論盡廢,稽合於孔子之本統者也。」先生之論如此,其於《記言》大旨,蓋發明殆盡。又稱水心以舊敵垂亡,邊方數警,別有後總,秘而未傳,則先生乃葉氏晚年入室弟子也。鶴山先生嘗銘其母墓。居安,字德叟;汝鐸,字振文。先生成進士不詳,其官禮部侍郎,謚忠敏。嶸叟其從孫也。(修。)
  王先生植
  王植,字立之,金華人,文定公淮之從子也。慶元中,學禁正嚴,先生以宰相傢子,匿姓名,捨輜重,從水心於窮絶處。水村夜寂,蟹捨一漁火隱約,先生執書循,且誦且思,聲甚悲苦。其中表有仕永嘉者,月朔設集,先生獨後至,中表戲曰:「上學來邪﹖」自是每歲必一至水心講席,叩以所得,蓋力學之士也。(修。)
  廉靖滕先生
  滕(雲濠案:一作,通。)字季度,吳縣人,知樞密院康之孫。學於水心,水心異其瀋敏,無不洞達,舉直言極諫。孝宗問知世傢,甚悅。已而召試,考官謂其輕己,罷之。其後纍薦,韓侂冑又忌之。先生知其意,曰:「吾焉用溟涬風波閑哉!」遂不出。水心奏賜廉靖處士之號。晚居吳之齊門窮僻處。官於吳者,知其賢,多就見之,清語終日,不及私。(修。)
  侍郎孟先生猷
  孟猷,字良甫,隆佑太後曾侄孫,而信安郡王孫也。居吳。水心入吳,先生兄弟最先至,恭謹退遜,不異寒士。其學以觀省密察為主,外所涉歷,皆切於心身,所覺知,皆反於性。凡情偽錯陳,橫逆忽來,幾若無所嬰拂。而筋骸之束,肌膚之會,常得由於順正。其專悟獨了,動用不窮,有非簡策所載者。其立朝無黨與,中立不倚,士大夫敬愛之。纍官至籍田令。時學禁正興,建安、長沙、金華、永嘉象山諸弟子,多入錮籍且盡,獨先生超然不豫。然以是不欲官中朝,請外補,纍遷至知信州。及學禁漸弛,諸君子稍賜環,先生亦入為都官郎,纍遷至尚右郎。兵議起,永嘉弟子與之者多,先生亦被使出淮東。及事罷,貶斥者多,獨先生無及之者。蓋其平心無競,不立岸限,故能立於禍患之表。其後入為軍器監,纍遷至刑部侍郎,然亦終不為當國者所容。出知婺州,已而以直竜圖閣將漕江東,尋奉祠卒。先生喜為詩,有《孟侍郎集》。尤愛汲引後進,戶外之屨恆滿。水心於先生之學,惜其尚未能盡究古今之變,博達倫類。然以先生所得觀之,蓋有用功於內者,雖源流出於水心,而其實自得為多。水心之言,不足為先生惜也。(修。)
  知軍孟先生導
  孟導,字達甫,侍郎良甫之弟也。水心嘗曰:「予講學葑門,紅藥被野如菜。俊流數十,論難捷至,良甫最簡;時然後言,而達甫尤簡,或終席不一語,衆莫測其所至。閑與言時事,無一不精切。」纍官大理正,知嚴州。先生所至皆有聲。性介甚,一絲之饋,一縷之謁,無逮門者。而敏甚,弊山訟海,皆得其情。以聚財為諱,以察冤為急,出之以和平中正,故自淳熙以後,議擇理繁劇之臣,先生未嘗不在選中。然執政者曰:「此大儒,先生所為纔,非吾所為纔也。」卒不果用。再知臨江軍,復為忌者所論罷,而先生亦無意於當世矣。閑居靜坐,隱幾噓嗒,驗學講德,戒其子曰:「先後遭傢多難,再興傢室,俯仰百年,而隆佑之澤遠矣!若等衣食其力,毋得與戚畹齒。仕必由平進,學必依儒。粗糲適口則膏梁疏,毳褐附身則綺羅贅矣!時以為名言。」(修。)
  監當邵先生持正
  邵持正,字子文,平陽人,以父致仕恩為監當。水心初講學,先生即在學捨中。其後所至皆從之。神暇語簡,不輕變聲色。工於歌詩駢體,瀋淪下史,不永其年,水心深痛惜之。(修。)
  陳先生昂(祖堯英。)
  陳昂,平陽人,其大父堯英嘗三上書闕下,論恢復事,斥和議。高宗令宰相召問,長揖,直指宰相,奏罷之。又三上書政府,詆其誤國者也。先生從水心三十年。(修。)
  知州趙懶庵先生汝
  趙汝,(雲濠案:「」一作「讜」。)字蹈中,大梁人。為《水心文集》序。少俶儻,有智略。水心嘗過其傢,勸之曰:「名門子,安可不學。」先生自是折節讀書,與兄汝談齊名。以恩補承務郎,歷監行右藏西庫。疏訟趙忠定冤,侂冑使鬍紘攻之,坐廢十年。登嘉定進士,後知溫州,居官有政績。嘗言「宗子不忘君,孝子不辱身,臨難則功業當如朱虛,立身當如子政」雲。(修。)
  監倉夏先生庭簡
  夏庭簡,字迪卿,黃岩人也。以進士授長溪簿。少喜讀書,林叔和、趙幾道皆愛之。往來長溪,遂受業水心之門。語不妄發,問則博辯。在官有能聲,調監臨安????倉卒。(補。)
  ????官王拙齋先生大受
  王大受,字宗可,一字拙齋,饒州人也。居吳。水心弟子,工詩,水心稱之。為人豪邁,頗以經濟自負,吳開府琚客之,以異姓恩澤,奏為紹興????官。初,過宮之諫,浮言盈市,先生因開府密奏孝宗:「陛下惟一子,不審處利害,恣國人騰口取名,於傢計大不便。且群臣以父子禮,故諍不敢止,陛下何不出手詔曰:『皇帝體不安,朕所深知也,卿且弗言。須秋涼,朕自擇日與皇帝相見也。』」孝宗喜其策,即令琚擬進手詔,會宴駕不果。黨錮之禍作,鬍紘等欲一網盡之。先生令開府密言於憲聖,調濟其中,事秘無人知者。徐忠文公徙南安,蔡璉言其謀為不軌,先生力調護之。一日,侂冑女歸寧,忽緻忠文書,侂冑發函黯然,即移袁州,尋歸故郡,皆先生所為也。開禧議和,侂冑欲用先生。先生謂:「金以首謀為言,通軍前書,宜勿用平章銜,姑以陳自強主之。全問,則答以今已避位。」侂冑疑其建明漸廣,不從。史彌遠之誅韓也,水心門下士豫之者三人,其二為趙蹈中兄弟,其一即先生也。於是吳綱白上其父開府調劑二宮之功,且言先生實與密謀。先生故負氣,嘗得罪於樓宣獻公之兄,又誚宣獻之文,宣獻頗短之於彌遠,而嗣秀王師揆言於朝曰:「王大受一布衣,凡國之大謀,皆欲討分。」彌遠亦畏先生之才氣,命去袍笏,編置邵武,吳鋼不敢復言。先生遂放浪於詩,以終其身,水心為之序。(補。)
  祖望謹案:水心之門,有為性命之學者,有為經製之學者,有為文字之學者,先生欲以事功見其門庭,蓋又別為一傢。惜乎!未竟其用也。又案:先生亦預誅韓之謀。
  鄧求齋先生傳之(附師曾豐。)
  鄧傳之,字師孟,永豐人也。年十三能作賦,十七從前輩曾豐幼度遊,所稱撙齋先生者也。以族父約禮官永嘉,因登水心之門。歸作《求齋記》,欲自求於內,收放心於外。又曰:「博約即顔子之所樂也。」二十一歲而卒。周益公痛惜之。所著有《求齋■》、《易係辭說》一捲。(補。)
  縣令宋先生駒
  宋駒,字廄父,宣獻公之後也。南渡後,居紹興。幹、淳之閑,諸儒有以觀心空寂之學起,默視危拱,無所論詰,忽見道體者,先生未信。學於水心,乃從事於古今倫貫,物變終始,所當究極,用功甚銳。傢居或逾月不出,野宿或兼旬不返,以讀書為樂。由進士知壽春縣卒。(補。)
  學博王先生度
  王度,字君玉,會稽人也。學於水心,以太學上捨入對,問同捨時事所宜言,則皆搖首曰:「草茅諸生,何預時事乎!」曰:「不然。罷賢良,策進士,當世要務,無不畢陳,自熙寧行之矣,且更待何日!」於是暢所欲言,而竟以此失上第,。教授舒州,戶外之屨恆滿。侍從薦之,用為太社令,遷太學博士,將召對,益欲發舒,以疾卒。(補。)
  領衛厲先生仲方
  厲仲方,字約甫,原名仲詳,東陽人也。從水心學,不遠千裏同行。獨閉一室,未嘗窺戶。以武學生舉第一,任領衛官,召試閤門捨人,而先生非所好也,尋出知安豐軍。時韓侂冑謀開邊,諜妄言金衰亂,而先生適奏「淮北饑民多叩關求接應者,然非如諜者之導以用兵也」。侂冑遽從夜半下其議,據以起事,於是論者以咎先生,召還閤門,出知和州,權知廬州。時方北伐,先生以能被選,俄召授左領衛中郎將。金人內犯,朝議憂在江北,以先生防守建康。先生有將纔,其在安豐,種桑數十萬株,墾田數千頃,置歷陽軍實甚衆。後人卒用其所造九牛弩,射殺金驍將於城下,又用其所製戰車,敗之清水。水心帥建康,訪士於先生,曰:「田琳可。」乃以之戍合肥,而金不敢犯。然先生未嘗識琳也。金人屯定山十餘萬,先生募石斌賢、夏侯成再破走之。金人留六合,水心令先生往解圍,則曰:「鹵且退矣。」不數日而果然。已而復還領衛,臺臣劾其附會開邊,罷官奉祠,尋徙邵州。先生慷慨自喜,少為陳同甫,又從水心,素留意於事功之學,故所至有稱。自侂冑死,凡豫於開邊之役者,不原其人之本末,皆擊去之,雖水心有所不免,而先生竟以此死於邵州,君子惜之。(修。)
  常博戴先生栩
  戴栩,字文子,永嘉人,岷隱先生族子也。學於水心,得其旨要,故明經之外,亦高於文。嘗雲:「《詩》壞於衛宏之《序》,《春秋》誤於公羊之《傳》,《易》淆於三聖《係》,《爻》、《彖》、《象》之互入,《書》失於孔壁《序》、《傳》簡編之相亂,《周禮》特周公大約之書,當時有未必盡行者。」所著有《五經說》、《諸子辯論》、《東都要略》、《戴博士集》。成嘉定進士,纍官秘書郎、湖南安撫司參議官、太常博士。(補。)
  知州孔靜樂先生元忠(父道。)
  孔元忠,字復君,商河人也。父道,遷居長洲。靖康末,以知兵幹何灌,不見用。南渡,復從張俊有功。煬王南下,能以孤軍守????城。嘗嘆士大夫鮮盡忠者,故名子皆以忠。先生少讀《論語》,謂其父曰:「率而行之,可不愧教忠之訓矣。」水心先生官吳門,見先生所著《論語說》而奇之。遂從受業,其見賞亞於周南仲。以世勳入仕,纍調含山尉。水心將漕,欲輓以自助,先生謂:「巡尉法不出差,監司宜守法,不宜任意。」水心是之,不強也。已而鎖廳登進士第。先生初不欲以右班官自見,將應詞科,至是乃止。知金壇縣,有善政。不久為忌者所中,罷。改授淮西總領所藥局,通判常州,已而通臨安府,皆有聲。遷太常寺主簿,大饗閱樂,疏言:「本寺鐘磬,於十二律之外,有黃鍾、大呂、太蔟、夾鍾四清聲,而他律無之。清磬者,子聲也。商、角之不可勝宮,猶臣民之不可勝君。當黃鍾之林鍾八律為宮之時,宮律俱長,商、角促短,於理為順。惟夷則、南呂為宮,則黃鍾、大呂為角,角長於宮,而民勝君;無射、應鍾為宮,則黃鍾、大呂為商,太蔟、夾鍾為角,商、角並長於宮,而臣民俱勝君。故作樂當此四律為宮,則殺其黃鍾、大呂、太蔟、夾鍾四正聲,而用其四子聲。仁宗皇帝嘗行之詔旨,近世頗失此意,非所以尊君,乞行整正。」從之。除太府寺丞,歷知徽州、處州,皆以寬厚勤慎得民。以疾奉祠。先生和平無所矯亢,而臨事以果。嘗曰:「譽極而毀生,利形而害起。」又曰:「溺名則違道,為利則忘義。」既緻其事,題其燕居之室曰靜樂。其所著書曰:《豫齋集》二十捲,《論語鈔》十捲,《祭編》五捲,《編年通考》七十三捲,《書纂》二捲,《考古類編》四捲,《緯書類聚》二捲。(補。)
  進士袁先生聘儒
  袁聘儒,建安人。紹熙進士。水心之徒,嘗述水心《易說》。(補。)
  (梓材謹案:先生字席之,紹熙癸醜進士。陳直齋《書錄解題》:「述釋葉氏《易說》一捲。」謂正則為《習學記言》,《易》乃席之述釋。)
  文懿趙南塘先生汝談(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葉靖逸先生紹翁
  葉紹翁,號靖逸,竜泉人。(雲濠案:厲鶚《宋詩紀事》稱先生字嗣宋,建安人。考《甲錄》所載高宗航海一條,自稱本生祖曰李穎士,建之浦城人。則建安其祖籍,既嗣於葉,始居竜泉。)其學出於水心,而西山真氏與之最厚,嘗着《四朝聞見錄》。(補。)
  縣令毛先生當時
  毛當時,知同安縣,祠朱子,嘗學於水心。(補。)
  張先生垓
  張垓,字伯廣,金華人也。師事水心,所以資給之者甚至。水心帥建康,闢為司屬。先是,大愚得罪,先生棄官,追至信安,為之謀其行李。同甫之被誣,罪且不測,先生奔走經營,卒脫之。(補。)
  忠文周先生端朝(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通直陳潛室先生埴(別為《木鐘學案》。)
  忠肅陳先生韡
  陳韡,字子華,侯官人。朱、呂門人,孔碩之子也。嘗從水心學,登開禧進士。賈涉開淮閫,闢為司幹官。淮西告捷,先生策金人必專嚮安豐,而分兵綴諸郡,使卞整、張惠、李汝舟、範成進各以其兵屯廬州以待,諭曰:「金將盧鼓捶新勝於潼關,乘銳急戰,當持久睏之,不過十日,必遁,設伏邀擊之,必可勝。」又使時青、夏全侯金人深入,以輕兵搗其巢穴,第一策也。其後金人果犯安豐,先生再如盱眙見劉,調諸軍搗虛應援,皆行先生之策,遂有堂門之捷。差知真州、提點淮東刑獄,遷至倉部郎中。入對,言:「臣所陳夏、周、漢唐數君之事,如布德兆謀,任賢使能,信賞必罰,區處藩鎮,不事姑息,規摹莫大於此。」盜起閩中,帥王居安屬其提舉四隅保甲,先生有親喪,辭之。轉運使陳汶、提舉常平史彌忠告急於朝,謂非先生莫可平。起知南■,提舉汀州、邵武兵甲公事,詔兼福建路招捕使。賊急攻汀州,淮西帥曾式中調兵由泉、漳閑道入汀,擊賊於順昌,勝之。兵大合,先生親提兵至沙縣、順昌、將樂、清流、宣化督捕,所至剋捷。分兵進攻五賊營寨,平之。破潭瓦賊起之地,夷其巢穴。誅汀州叛卒,諭降連城七十二寨,汀境皆平。兼知建寧。衢州寇汪徐、來二破常山、開化,勢張甚。先生命淮將李大聲提兵七百,出賊不意,夜薄其寨。賊出迎戰,見算子旗,驚曰:「此陳招捕軍也!」皆大哭。急擊之,衢寇悉平。知隆興。贛寇陳三槍據鬆梓山寨,出沒江、廣,所至屠殘。詔節制江西、廣東、福建三路捕寇軍馬。先生奏遣將劉師直扼梅州,齊敏扼循州,自提淮西兵及親兵搗賊巢穴。兼知贛州。斬將士之張皇賊勢及掠子女貨財者。齊敏、李大聲所至剋捷。分兵守大石堡,斷賊糧道,遂破鬆梓山。三槍遁至興寧就禽,斬隆興市。初,賊跨三路數州六十寨,至是悉平。詔奬以「忠勤體國,計慮精審」。進權工部侍郎,仍知隆興。未幾,改知建康。遷權工部、刑部尚書、沿江製置大使。知潭州。召為兵部、禮部尚書兼侍讀,纍拜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湖南安撫大使兼知潭州。以觀文殿學士知福州。召赴闕,落致仕,充體泉觀使。授福建安撫大使兼知福州。久之,提舉衝佑觀,力請致仕。景定二年卒,年八十三。贈少師,謚忠肅。(參史傳。)
  戴先生許
  蔡先生仍(合傳。)
  戴許、蔡仍與王汶皆水心之徒也。水心嘗送之序雲:「戴許、蔡仍、王汶來自黃岩,從王誠叟學。」(參《水心文集》。)
  少卿吳荊溪先生子良(見下《篔門人》。)
  ◆劉氏門人
  學士餘先生嶸
  餘嶸,字景瞻,竜遊人,左相忠肅公端禮之幼子也。幼學於劉靖君,淳熙十四年擢第,官聖寶謨閣學士。卒,贈竜圖閣學士、光祿大夫。忠肅在慶元,保全定策國老,平停偽學禁錮,號南渡名宰。先生接緒言而傳心印,剋為名卿,真西山、陳復齋尤敬重焉。(參《劉後村集》。)
  附錄
  劉漫堂《通侍郎書》曰:「輿人之誦,在閩惟希元,在浙惟侍郎。然謂希元與人太寬,而决擇或有未精;侍郎持己太嚴,而聽受或有未廣。未精則施行或誤,未廣則聽受或偏,某莫知其言之中否。若必待知其中後言,則已晚矣!故姑言之,惟姑聽而姑容之。」(補。)
  (梓材謹案:謝山錄《漫堂集》,此條作「通徐侍郎嶸」。以時地考之,蓋即先生,而誤餘為徐也。)
  ◆王氏門人
  尚書尤木石先生
  尤,字伯晦,無錫人,文簡公袤之孫也。先生端平初徵為將作監主簿,後為淮西帥,以儒者守邊,威惠兼濟。纍進工部尚書,入為翰林學士。卒年八十三,自號木石。(參《姓譜》。)
  秘書薛先生蒙
  薛蒙,官秘書,與尤並王誠叟門人。誠叟春秋傳紀:「二子守建與括,皆為刊於學。」(參《溫州府志》。)
  戴先生許
  蔡先生仍
  王東𠔌先生汶(並見《水心門人》。)
  ◆篔門人(季節四傳。)
  少卿吳荊溪先生子良
  吳子良,字明輔,號荊溪,臨海人。寶慶進士,官至湖南運使、太府少卿,忤史嵩之。幼從篔學,亦曾登水心之門。篔之統,傳於先生,所著有《荊溪集》。其作《隆興府學三賢堂記》有曰:「道公溥,不可以專門私;學深遠,不可以方册既。貫群聖賢之旨,可以會一身心之妙。充一身心之妙,可以補群聖賢之遺。孰為異,孰為同哉!合朱、張、呂、陸之說,溯而約之於周、張、二程;合周、張、二程之說,溯而約之於顔、曾、思、孟;合顔、曾、思、孟之說於孔子,則孔子之道,即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孔子之學,即、益、伊、仲、傅、箕、周、召之學。百聖而一人,萬世而一時,尚何彼此戶庭之別哉!」(修。)
  謝山跋《木筆雜鈔》後曰:「《木筆雜鈔》二捲,諸書目皆云不知作者。愚讀其書,乃水心先生弟子,故於永嘉諸公行事為詳,而所嚴事者,則陳篔。書中有雲:『予少時,好為譏切之文,篔袖以示水心,水心曰:「雋甚。」』吾鄉薛象先端明當吳之時,未有吳之筆也。吳似王逢原,惜其好駡亦如之。愚考之《水心集》中,有《答吳明輔書》,乃篔表弟,當即斯人也。案:明輔,名子良,《後村集》中有其輓詩曰:『水心文印雖傳嫡,青出於藍自一傢。尚意祥麟來泰畤,安知怪鵬賦長沙。忤因宮妾頭無發,去為將軍手汗。他日史官如立傳,先書氣節後辭華。』其為當時直節侍臣如此,而《宋史》不作傳,可怪也。」
  聘君車玉峰先生若水(別見《南湖學案》。)
  ◆孫氏傢學
  忠敏孫先生嶸叟
  孫嶸叟,字仁則,余姚人。第進士,復中博學宏辭科。官至禮部侍郎兼太子賓客。卒謚忠敏。着有《讀易管見》。(參《紹興府志》。)
  吳氏門人(季節五傳。)
  承直舒閬風先生嶽祥
  舒嶽祥,字舜侯,一字景薛,寧海人也。寶佑進士,仕終承直郎。受文法於吳荊溪,荊溪序其集,以「異稟靈識」稱之。宋亡,避地四明之奉化,與戴表元相友善。所著有《史述》、《漢砭》、《補史傢錄》、《蓀墅■》、《避地■》、《篆畦■》、《蝶軒■》、《梧竹裏■》、《三史纂言談叢》,又有《叢續》、《叢殘》、《叢隸》、(雲濠案:「叢隸」當是「叢肄」之誤。)《昔遊錄》、《深衣圖說》,共二百二十捲,通曰《閬風集》,(雲濠案:《永樂大典》本《閬風集》十二捲,收入《四庫》。)今多不傳。然自水心傳於篔,以至荊溪,文勝於學,閬風則但以文着矣。(修。)
  祖望謹案:荊溪序《閬風集》,以所傳屬之。築閬風臺,讀書其上,人稱閬風先生,亦有宋之遺民也。
  隱君劉樗園先生莊孫
  劉莊孫,字正仲,寧海人也。其父學與舒閬風齊名,亦荊溪弟子。所著有《劉黃陂集》。(雲濠案:清容居士稱先生有《易志》十捲、《詩傳音》《旨補》二十捲、《書傳》上下篇二十捲、《周官集傳》二十捲、《春秋本義》二十捲,復着《論語章指》、《老子發微》、《楚辭補註音釋》、《深衣考》,所為詩文曰《芳潤■》,凡五十捲,又《和陶詩》一捲。)與閬風同避地於奉化,今但存姓氏於《剡源集》而已。(補。)
  (梓材謹案:《戴剡源集》《清容齋記》雲:「清容從遊之賢者,天台劉君正仲父,以夷惠清和之說為齋銘。」又有和劉正仲詩,自註云:「劉,號樗園。則先生又與戴戶部相友善者也。又案:謝山修補學案,以先生為名惔,字正仲。考《任鬆鄉集》《謹齋記》雲:「上虞劉惔養明,故侍御史忠公之猶子也。」蓋名惔者,別一人,今據清容等集以正之。)
  ◆舒氏門人(季節六傳。)
  戶部戴剡源先生表元(別見《深寧學案》。)
  林先生處恭
  林處恭,臨海人也。性行醇篤,受業於舒閬風。所著有《四書指掌圖》,弟子極盛。水心之學,至閬風師弟後,無復存矣。(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000 捲首 宋元儒學案序錄第001 捲一 安定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第002 捲二 泰山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第003 捲三 高平學案(全氏補本)
第004 捲四 廬陵學案(全氏補本)第005 捲五 古靈四先生學案(全氏補本)
第006 捲六 士劉諸儒學案(全氏補本)第007 捲七 涑水學案(上)
第008 捲八 涑水學案(下)第009 捲九 百源學案(上)
第010 捲十 百源學案(下)第011 捲十一 濂溪學案(上)
第012 捲十二 濂溪學案(下)第013 捲十三 明道學案(上)
第014 捲十四 明道學案(下)第015 捲十五 伊川學案(上)
第016 捲十六 伊川學案(下)第017 捲十七 橫渠學案(上)
第018 捲十八 橫渠學案(下)第019 捲十九 範呂諸儒學案(全氏補本)
第020 捲二十 元城學案(全氏補本)第021 捲二十一 華陽學案(全氏補本)
第022捲捲二十二 景迂學案(全氏補本)第023 捲二十三 滎陽學案(黃氏原本、全氏補定)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