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宋元学案   》 第055卷 卷五十五 水心学案(下)      黄宗羲 Huang Zongxi

  水心学案(下) (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补定)
  水心文集(补)
  所谓觉者,道德、仁义、天命、人事之理是已。夫是理岂不素具而常存,然而无形无色,人必颖然独悟,眇然独见,耳目之聪明,心志之思虑,有出于见闻之外者,不如是,不足以得之。养是觉也,何道﹖将一趋于问学而不变,责难于师友而不息,先义而后利,笃于自为,而不苟于为人。于是死生祸福齐焉,是非邪正定焉,人之大伦,天下国家之经纪,咸取极焉。三代之后,世远俗坏。士以利害得丧为准的,杂糅其思虑,纷汩其聪明,喜相玩,怒相寇,障固其公共者使之狭小,阐辟其专私者而更自以为广大。于是独悟特见之士,觉于道而违于世,昏然为天下大迷。夫以一人而觉一世之所迷,合一世以咻一人之所觉,方交■而未已。而异端之说,至于中国,上不尽乎性命,下不达乎世俗,遂以聪明为障,思虑为贼,颠倒漫污而谓之破巢窟,颓弛放散而谓之得本心,以愚求真,以粗合妙,而卒归之于无有,是大异矣。然其觉是也,亦必颖然独悟,眇然特见,聪明思虑有出于见闻而后可。士徒厌夫杂糅汩之为累,遂舍而求之者十九。呜呼!道德、仁义、天命、人事之理不可以有易也,夷夏之学不可以有乱也。以世俗之觉蔽其中,而又以异端之觉夺其外,则理之素具者阙,而常存者隐矣。(《范东叔觉斋记》。)
  祖望谨案:东叔学佛者也。
  佛之学入中原,其始固为异教而已,久而遂与圣人之道相乱。有志者常欲致精索微以胜之,卒不能有所别异,而又自同于佛者,知不足以两明,而又失之略也。(《李之翰中洲记》。)
  程氏诲学者必以敬为始,予谓学必始于复礼,礼复而后能敬。(《敬亭后记》。)
  祖望谨案:此是水心宗旨,然非敬何以复礼﹖敬乃所以复礼也,水心言之倒矣!宜乎,东发非之!
  笺传衰歇,而士之聪明益以放恣,夷、夏同指,科举冒没,浅识而深守,正说而伪受,交背于一室之内,以是心为残贼。夷佛,疾疢也;科举,痒也。(《朱先生祠堂记》。)
  世之论尝曰:「吏必设学,而教且养人最急。」不知吏当先自教且自养,急有甚于人者。烛物之知浅,察己之功不深,意则以教且养者厚民,实则以教且养者病民。且自一令长以上,所关于民,杀活成败,不可豫测。若但竖数十屋而官,群数十士而饭,而曰教养尽是矣,何其易也!故明恕而多通,吏之所以自教;节廉而少欲,吏之所以自养。少欲则民有余力,多通则民有余情。然后推其所以自养者,亦养人廉,推其所以自教者,亦教人恕,此忠信礼义之俗所由起,学之道所由明也。(《瑞安县学记》。)
  浴沂风雩,近时语道之大端也。学者悬料浮想,其乐鲜矣。(《风雩堂记》。)
  学不自身始,而曰推之天下,可乎﹖推之天下而不足以反其身,可乎﹖妄想融会者,零落而不存,外为驰骤者,粗鄙而不近。未至于圣人,未有不滞于所先得而偏受者。孔子进参与赐,皆示之一贯。今观曾子最后之传,终以笾豆有司之事为可略,是则唯而不悟者自若也;子贡平日之愧,终以性道为不可得闻,是则疑而未达者犹在也。且道无贵而苟欲忽其所贱,学无浅而方自病其不能深乎!(《温州学记》。)
  周衰,不复取士,冻饿甚者,几不活矣。孔、孟不以其不取而不教也,孔、孟之徒不以其不取而不学也,道在焉故也。后世取士矣,师视其取而后教之,士视其取而后学之。夫道不以取而后存也。(《信州学记》。)
  (梓材谨案:谢山所节王氏《困学纪闻》,有一条引水心叶氏云:「周衰不复取士,孔、孟至道在焉故也。」与此复出,删之。)
  三代远矣,令有政而不知学。孔、孟远矣,师有道而不知统。(《长溪学记》。)
  翘材颖质,将进于道,必约以性,通以心,肝脾胃肾无恣其情,念虑思索无挠其灵,则偏气不胜而中和全;其学必测之古,证之今,上该千世,旁括百家,异流殊方,如出一贯,则枝叶轻而根本重。(《宜兴县学记》。)
  学之高深无穷。子贡为卫将军语弟子行,而孔子笑曰:「汝为知人矣。」为言夷、齐、赵武、士会、老莱子、羊舌大夫等,皆洙泗以前人也。士不景行古人,积习弥长,而夸近以足己,难哉!(《刘东溪集序》。)
  (梓材谨案:下有《阴阳精义序》一条,移入《晦翁学案》。)
  力学莫如求师,无师莫如师心。《易》《蒙》之义曰:「山下出泉。」泉之在山,虽险难蔽塞,然而或激或止,不已其行,终为江海者,盖物莫能御,而非俟夫有以导之也。故「君子以果行育德」。人必知其所当行,不知而师告之,师不吾告,则反求于心,心不能告,非其心也。得其所当行,决而不疑,故谓之「果行」。人必知其所自有,不知而师告之,师不吾告,则反求于心,心不能告,非其心也。信其所自有,养而不丧,故谓之育德。然则求其心而已,无师非所患也。(《送戴许蔡仍王汝序》。)
  不徒善其身者,以人治身,不以身治人。(《送林子柄序》。)
  着文者,言之衍也。古人约义理以言,言所未究,稍曲而伸之尔。其后俗益下,用益浅,小为科举,大为典册,虽刻秾损华,往往在义理之外,力且尽而言不立。(《周南仲集序》。)
  浮屠以身为旅泊,而严其宫室不已,以言为赘疣,而傅于文字愈多,予所不解。(《法明寺教藏序》。)
  佛学入中国,其书具在,学之者固病其难而弗省也。有胡僧教以尽弃旧书,即己为佛而已。呜呼!佛之果非己,己之果为佛,予不得而知也。予所知者,中国之人,畔佛之学而自为学,倒佛之言而自为言,皆自以为己即佛,而甚者至以为过于佛也。是中国人之罪,非佛过也。今夫儒者不然,于佛之学不敢言,曰异国之学也;于佛之书不敢观,曰异国之书也。夷术狄技,绝之易耳。不幸吾中国之人,以中国文字为其学,为其书,草野倨侮,广博茫昧,荡逸纵恣,终于不返。(《宗纪序》。)
  (梓材谨案:此下有一条,移入《庐陵学案》。)
  仁必有方,道必有等,未有一造而尽获者,此庄、佛氏之妄也。魏益之独守其悟,百圣之户庭虚矣!(《陈叔向志》。)
  庞蕴夫妇破家从禅,至卖漉篱自给,男女不婚嫁,争相为死。浮屠世世记之,以为超异奇特。使皆若蕴,则人空而道废,释氏之徒亦不立矣。(《鲍清卿夫人志》。)
  (梓材谨案:此下二条,一移入《兼山学案》,一移入《象山学案》。)
  诸儒以观心空寂名学,默视危拱,不能有论诘,猥曰「道已存矣」。(《宋厩父志》。)
  (梓材谨案:此下一条,移入《象山学案》。)
  闻足下欲行天下,求世外之道。旧读柳子厚文,爱其《送娄图南序》,使世之君子,畔其道以从异学,劳而无成者,可以自镜。正使不劳而成,固与龟蛇木石无异。愿足下深惟之。(《与戴少望》。)
  (梓材谨案:此下一条,移附《丁少詹传》后。)
  垂谕道学名实真伪之说,古人以学致道,不以道致学。道学之名,起于近世儒者,其意曰「举天下之学,不足以致道,独我能致之,」云尔。其本少差,其末大弊。(《与吴明辅》。)
  老子之徒矜大者,老氏可耳,将以示为士者,可乎﹖天地定位也,人物定形也,寿夭贵贱可约而推也,爱恶苦乐可狎而齐也,人之为天地,天地之为人,统气御形而谓之道者,非也。(《老子说》。)
  《四十二章》,质略浅俗,是时天竺未测汉事,采摘大意,颇用华言以复命,非浮屠氏本书也。夫西戎僻阻,无有礼义忠信之教,彼浮屠者,直以人身喜怒哀乐之闲,披析解剥,别其真妄,究其终始,为圣狂贤不肖之分,盖世外之论也,与中国之学岂可同哉!世之儒者,不知其浅深,猥欲强为攘斥,然反以中国之学左右异端,而曰吾能自信不惑者,其于道鲜矣。(《题张君所注佛书》。)
  (梓材谨案:此条「鲜矣」下有「蜀人范东叔」至「其所知止于此乎」八十九字,移入《止斋学案》。)
  《六经》、《语》、《孟》,举世共习。其魁伟俊特者,乃或去而从老、佛之说,怪神虚霍,相与眩乱。甚至山栖绝俗,木食涧饮,以守其言,异哉!(《老子支离说序》。)
  古人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近世以心通性达为学,而见闻几废,狭而不充,为德之病。(《题周子实所录》。)
  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而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赠薛子长》。)
  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题西溪集》。)
  水心外集
  今天下之士,惟嗜材桀行者,乃或叩阍言边,而明见利害之人,则皆深念根本。(《治势篇》。)
  慈溪黄氏曰:此阴不满于同甫诸人。
  理财与聚敛异,今言理财者,聚敛而已。故君子避其名,而小人执理财之权。自古圣贤无不理财,必也如父共子之财,而权天下之有余不足。奈何君子不理,而诿之小人!(《财计》。)
  古者养士而后取,今不养而取之。当因今之学以取士,而务养其心。(《士学》。)
  用兵必用诈,自孙武始。武入楚,暴师不返。既,越伐吴,败于檇李,无救于国。今其气焰兴起,若将与圣贤并称,而右科学生诵其书,是以不仁之心相授。况今淮以北皆吾民,方当流涕以对之,尚安用武之术!数十年来,天下士好奇,而言兵者尤奇,皆中一时之欲,而不顾天下之利害。必也实言乎不多杀人,邦本不摇,无暴征横敛,而将得人,则兵可用。(《兵权》。)
  王政之坏,始于管仲,而成于商鞅、李斯。若桑弘羊,又管、商所不屑。至唐之衰,取民无所不尽,又弘羊所不屑为。坏之也,非一人之力,则复之也,非一人之功。圣人不千岁而一起,不继世而皆遇,故与陋俗言王政,终不合。(《管子》。)
  庄周知圣人最深,而玩圣人最甚。不得志于当世,而放意狂言。其怨愤最切,然而人道之伦颠错而不叙,事物之情遗落而不理,以养生送死、饥食渴饮之大节而付之傥荡不羁之人,小足以亡身,大足以亡天下,流患盖未已也。(《庄子》。)
  唐、虞、三代,上之治为《皇极》,下之教为《大学》,行之天下为《中庸》。汉以来,无能明之者。今世之学,始于心,而三者始明。然唐、虞、三代,内外无不合,故心不劳而道自存。今之为道者,务出内以治外,故常不合。(《皇极大学中庸三论总述》。)
  王安石理财法,桑弘羊、刘晏所不道。蔡京之法,又王安石所不道。乃经总制钱等法,蔡京亦羞为之。(《经总制钱论》。)
  慈溪黄氏曰:水心论恢复在先宽民力,宽民力在省养兵之费,其言哀痛激切。然后总一篇卒归宿于买官田,则恐非必效之方也。世降俗漓,法密文弊,民之不可一日与官接,犹羊之不可与虎群也。岂独官民为然,衣食稍裕之家,以其田使人佃之,所经由不过一二颜情稔熟之奴隶,而已不胜其田主之苛取,奴隶之奸欺矣;至于宝贵之家,以其田使人佃,其苛取,其奸欺,甚至虐不可支,有举室而逃,捐命以相向者矣。顾欲官买田而民佃之邪﹖水心先以温州为准,欲绕城三十里内,买其田一半,计谷九万八千一百二十五扛,以养兵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监官吏卒掌之者七十六人,乡官保甲催之者七十人,作米者百二十人,出纳期会,下至箕苕帚之费,无不会计曲尽,谓可永免扰民,然必监官、乡官、吏卒、甲头人人水心、世世水心其人,则量租可无斛面,纳租可无费钱,催租可无摧剥;不然,则今世官取斛面,往往倍正斛,将尽三十里所出,不足以供租之半,纳官租之费,一石不下数贯,既尽三十里所出,又须别营钱以纳之,吏卒催租,鸡犬为尽,徒亏官额,以饱私囊,倍纳之外,又将不胜其横扰,而且立法之细,亦多难久。如监官厅予月支钱二贯,果足以赡其养乎﹖催租甲头,岁支谷一扛,果足以偿其劳乎﹖脚子三十名无给,则家食而官作乎﹖大抵人情之于剥民,如蚊吮血,有隙胥会,监官一员,必增监门,必增斗面,必置机察,江湖乞丐之靡,必于势要挟书求为司门,为敖口,为催租官,况于吏卒,何可豫防!官租之赢既倍,吏卒之扰又烦,佃户逃而追业主,业主逃而追亲邻,地荒民散,能保四境之不萧然乎!
  水心语
  三江谓吴淞江、青龙江、扬子江。吴人习于水事者云。(补。)
  附录
  先生尝言于孝宗曰:「今天下非不知请和之非义,然而不敢自言于上者、,畏用兵之害也,以为一绝使罢赂,则必至于战,而吾未有以待之也。其敢自言于上者,非可用以当敌也,直媒以自进也。以臣计之,和亲之决不可为,审也,而战亦未易言。然虽绝使罢赂,而犹未至于遽战者,盖战在敌,使之不得战在我,所当施行者,有次第焉。」(补。)
  陈同甫与吴益恭书曰:「四海相知,惟伯恭一人,其次莫如君举,自余惟天民、道甫、正则耳。伯恭规模宏阔,非复往时之比,钦夫元晦已朗在下风矣,未可以寻常论也。君举亦甚别,皆应刮目相待。正则俊明颖悟,视天下事有迎刃而解之意,但力量不及耳,此君更过六七年,诚难为敌,独未知于伯恭如何。徐居厚卓然自要立脚,亦与其他士人不同。」(补。)
  ◆水心学侣
  文毅陈龙川先生亮(别为《龙川学案》。)
  靖君刘先生愚。
  刘愚,字必明,龙游人。太学释褐第一。教授江陵府。外迁安乡令,乞致仕。先生行己恭,与人敬,节坚而志厉,学必是古,尤邃讲说,能自浅入深,荆人闻者,欣朗开达。年八十三卒。观文殿学士何公率尝同舍、故学徒共谥曰靖君。(参《水心文集》。)
  (云濠谨案:《万姓统谱》载先生与叶水心、项平甫讲论不倦,以隐居学道为乐云。)
  龙图项平庵先生安世
  侍郎陈先生景思(并见《晦翁学案》。)
  征君王诚叟先生绰
  王绰,字诚叟,永嘉人也。有气节,于书无所不读,其年辈与水心相等,折节从之,而水心以为畏友。赵汝谈尝荐之,不就。其门人有戴许、蔡仍、王汶,亦皆尝学于水心,而端明尤、秘书薛蒙尤着。所著有《春秋传记》及《王征君集》。(云濠案:谢山《札记》作《王诚叟集》。)先生卒于水心之后,永嘉诸老至是尽矣。(补。)
  (梓材谨案:先生折节从水心,而水心以为畏友,是未以及门蓄之也,故列征君于
  ◆叶氏门人之前。)
  水心门人(季节三传。)
  司业陈篔先生耆卿
  陈耆卿,字寿老,号篔,临海人。嘉定七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吴子良称其文远参洙泗,近探伊洛,周旋贾、马、韩、柳、欧、苏闲,疆场甚宽,而行武甚的。叶水心见之,惊诧起立,为序其所作,以为学游杨而文张晁也。水心既殁,先生之文遂岿然为世所宗。着有《论孟纪蒙》、《篔集》,又修《赤城志》。
  (云濠案:《读书附志》载《篔初集》三十卷,《续集》三十八卷,亦无传本。今所存者,十之一二。《四库》厘为十卷,与《赤城志》收入集部。)今祀乡贤祠。
  王大田先生象祖
  王象祖,字德甫,临海人。学于水心,水心所谓尘垢拭杯案者也。其文简古老健,虽陈篔亦畏之。非有所见不下笔。吴荆溪而下,蔑和也。和厚严重,学邃行高,守令欲见不可得。真文忠公德秀极重之。有故人作相,先生已寝疾,犹■数千言规正之,其悯时忧世之心如此,时论比之苏明允、庞德公、鲁仲连云。先生颇不喜同时论学者,尝有诗云:「、夔、周、召佐中古,萧、曹、房、杜兴汉、唐。因事因时修治效,不谈道学又何妨。」是则颇近同甫一派,议论不尽本于水心也。(修。)
  王东谷先生汶
  王汶,字希道,黄岩人。警敏刻励,常师事水心,又师王诚叟。取《周易蒙卦》之义,以名其斋。因购古今载籍,枕藉读之,已而豁然有悟,援笔为文,日数千百言,伯仲陈耆卿、吴子良之闲。所著有《东谷集》。
  丁少詹先生希亮
  丁希亮,字少詹,黄岩人也。负奇气,拊躬誓志,自以为不至于所至不止。三十一岁从叶水心学于乐清,同门之士以其义论夸大,相与背笑之,而水心亦以其读书有数,年已长,微砭厉之。然先生虽俯视一切,而颇自悔少学不力,竭昼夜读书为文,不啻如严父师在旁程督之。又明年,变名字,从陈同甫于永康。同甫惊曰:「是人目荦荦,神谔谔,非妥帖为学徒者,且吾乡里不素识,得非岩穴挺出之士邪﹖」又未几,从东莱于明招。则一时硕师良友,名言奥义,贯穿殆尽。尝服补褐而食蔬薄,手钞成屋。于是纵笔所就,词雅意确,论事深眇,皆有方幅。水心亦叹曰:「不图少詹学倏博,文倏工,淹识练智,粗细并入,非人力所及也。」率以岁日二三留治其家,余辄屩山航海,一夕竟去。僧坊民舍,随所栖止,虽在千里外,家事伸缩不失尺寸。不幸四十七岁遽卒。有《丁少詹集》。(修。)
  附录
  水心与书曰:「少詹自负太过,慕为豪杰非常之行,轻鄙中正平易之论,而多为惊世骇俗绝高之语,未尝不太息也。世闻祇常理,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宾主之大伦也,慈孝、恭敬、友悌、廉逊、忠信之大节也。所谓豪杰卓然兴起者,不待教诏而自能,不待勉强而自尽耳。」「至于以机变为经常,以不逊为坦荡,以窥测隐度为义理,以见人隐伏为新奇,以跌荡不可羁束为通透,以多所疑忌为先觉,此道德之弃材也。」「读书之博,祇以长傲,见理之明,祇以遂非,故不愿少詹如此。」(补。)
  侍郎方先生来
  方来,字齐英,永嘉人。从水心学,登开禧第。教授安丰军时,黄干为通守,又师事焉。知吴江县,以荐除监察御史。迁左司谏,面对,乞早建储,及他事,皆剀切。除起居郎,擢权兵部侍郎,知漳州。朱晦庵昔守是郡,北溪陈淳从之学,前守建龙江书院,乃于侧建道源堂,祀晦庵,以淳配。奉祠归里。景定中,推恩特除宝章阁待制。
  (梓材谨案:先生本永嘉吴子量高弟。详见《周许诸儒学案》。)
  正字周山房先生南
  周南,字南仲,吴县人。十五六时,视吴下问学止科举,心陋之,一往旬日,辄弃去,凡五易师,而后登水心之门。初若无所论质,已而耳改目化,气竦神涌,古今事物,错落高下,不以涯量,顿悟捷得。常以世道兴废为己重,忧时伤国,老校小史,引坐深语。其治身端行拱立,尺寸程准,廉节整饬。水心于吴下弟子以先生为第一。成绍熙元年进士,对策自宫掖以至廛肆无不及也,而最切于时论者曰:「陛下聪明,为小人蔽蒙有三:一曰道学,二曰朋党,三曰皇极。夫仁义礼乐是为道,问辩讲习是为学,人不知学,学不闻道,皆弃材也。古人同天下而为善,故以道学为名之至美者。小夫谮人,不能为善,而恶其异己,于是反而攻之曰:『此天下之恶名也。』陛下入其说,而抱学负才之士弃矣。小夫谮人犹不已,又取其不应和少骂讥者,亦例嫌之曰:『我则彼毁,尔奚默焉﹖是与道学为党耳!』陛下又入其说,而中立不倚之士以朋党不用矣。举国中之士,不陷于道学,则困于朋党,唯其不能可否而自为智,无所执守而自为贤,然后窃箕子平康正直之说,为庸人自便之地,而建皇极之论起。夫箕子所谓有为有猷有守,是有材有道操执之人也,汝则念之,斯须不可忘也。不协于极,而亦受之,谓其虽有偏而终有用,亦当收拾而成就之也。今所谓道学朋党,正皇极所用之人也,奈何弃之,而取其庸人外若无过中实奸罔者而用之,而谓之建皇极哉﹖其故无他,阘适尊异,凡庸当奋兴,天下之大祸,始于道学,而终于皇极矣!」考官拟第一,不用,释褐,池州教授。时天下益攻道学,新昌黄文叔者,其魁也,而先生其婿,罢教授为常州推官。已而主管吏部架阁文字。开禧二年北伐,以先生掌枢密院机速房,大恐,辞曰:「吾方以先事造兵,为发狂必死之药,敢向迩乎﹖」得免,因求补外。水心心惜之,荐以馆职。时王师已败,先生言「善为国者,不执理以强势之所难,常顺势以申理之所易。今日之急,复和而已,宁使力尚有余而惜和之早,无使力已不足而恨和之迟。天下繁委,当付俊杰,今庙堂无能,尽出胥吏,使头庐儿干政接踵,桨酒藿肉,澜翻其家,根本大坏矣。」政府怒,悔召之,然尚除正字。将逐之,会以忧去。服除还朝,御史诬其尽以田赂苏师旦,罢。嘉定中,议起之,力辞不赴,寻卒。所著有《山房集》。水心尝以文字之任当寄之先生,其卒也,哭之恸。予从《永乐大典》中见先生集,果绝工云。(修。)
  祖望谨案:南仲少任侠,既从水心,始折节读书。时吴中道人何蓑衣者,颇能道人祸福,光宗赐以宸翰,先生非之,廷对有云:「云汉昭回,至施之闾阎乞丐之夫。」已拟第一,光宗见而不怿。时郑文肃公湜言事未报,先生策中又微及之,光宗乃曰:「郑湜纔入六月,周南何以知之﹖湜固无爱君削■之心,南亦显非恬退之士。」遂被降。又尝争过宫事。
  谢山跋南仲《开禧敕》后曰:右周正字《山房》■中《拟开禧夺》《秦桧官谥敕》也。案《建炎杂记》曰:「秦桧之死,其馆客曹宗臣为博士,定谥曰忠献,议状有『道德高天地,勋业冠古今』之语。开禧初,李季章为礼官,讲易以恶谥,奉常定曰:『谬很』,议上,侂冑谓同列曰:『且休!且休!』遂止。然忠献之告,已拘取矣。侂冑死,乃复还之。今《宋史》《宁宗本纪》大书夺秦桧爵,谥以『谬丑』,以李氏之言核之,非其实矣。」予最爱《敕》中序鄂王冤状,淋漓悲壮,事虽不果行,要足以吐重泉之气,所当勒之鄂王墓道,使百世共读之者也。
  进士孙先生之宏
  林先生居安(合传。)
  赵先生汝铎(合传。)
  孙之宏,字伟夫,余姚人也。水心《习学记言》之作,传之者三人:其一曰林居安,瑞安人也;其一曰赵汝铎,乐清人也;而先生序其指曰:「学失其统久矣!本朝关,洛骤兴,近世张、吕、朱氏二三巨公益加探讨,名人秀士鲜不从风。先生后出,异识超旷,不假梯级,谓洙泗所讲,前世帝王之典籍赖以存,开物成务之伦纪赖以着。《易彖》、《象》、仲尼亲笔也,《十翼》则讹矣。《诗》《书》义理所聚也,《中庸》、《大学》则后矣。曾子不在四科之目,曰『参也鲁』。孟子能嗣孔子,然舍孔宗孟,则本统离。故根柢《六经》,折衷诸子,剖析秦、汉,讫于五季,以《文鉴》终焉。其致道成德之要,如渴饮饥食之切于日用也;指治摘乱之几,如刺腧中肓之速于起疾也。推世道之升降,品目人才之短长,皆若绳准而铢称之。前圣之绪业可续,后儒之浮论尽废,稽合于孔子之本统者也。」先生之论如此,其于《记言》大旨,盖发明殆尽。又称水心以旧敌垂亡,边方数警,别有后总,秘而未传,则先生乃叶氏晚年入室弟子也。鹤山先生尝铭其母墓。居安,字德叟;汝铎,字振文。先生成进士不详,其官礼部侍郎,谥忠敏。嵘叟其从孙也。(修。)
  王先生植
  王植,字立之,金华人,文定公淮之从子也。庆元中,学禁正严,先生以宰相家子,匿姓名,舍辎重,从水心于穷绝处。水村夜寂,蟹舍一渔火隐约,先生执书循,且诵且思,声甚悲苦。其中表有仕永嘉者,月朔设集,先生独后至,中表戏曰:「上学来邪﹖」自是每岁必一至水心讲席,叩以所得,盖力学之士也。(修。)
  廉靖滕先生
  滕(云濠案:一作,通。)字季度,吴县人,知枢密院康之孙。学于水心,水心异其沈敏,无不洞达,举直言极谏。孝宗问知世家,甚悦。已而召试,考官谓其轻己,罢之。其后累荐,韩侂冑又忌之。先生知其意,曰:「吾焉用溟涬风波闲哉!」遂不出。水心奏赐廉靖处士之号。晚居吴之齐门穷僻处。官于吴者,知其贤,多就见之,清语终日,不及私。(修。)
  侍郎孟先生猷
  孟猷,字良甫,隆佑太后曾侄孙,而信安郡王孙也。居吴。水心入吴,先生兄弟最先至,恭谨退逊,不异寒士。其学以观省密察为主,外所涉历,皆切于心身,所觉知,皆反于性。凡情伪错陈,横逆忽来,几若无所婴拂。而筋骸之束,肌肤之会,常得由于顺正。其专悟独了,动用不穷,有非简策所载者。其立朝无党与,中立不倚,士大夫敬爱之。累官至籍田令。时学禁正兴,建安、长沙、金华、永嘉象山诸弟子,多入锢籍且尽,独先生超然不豫。然以是不欲官中朝,请外补,累迁至知信州。及学禁渐弛,诸君子稍赐环,先生亦入为都官郎,累迁至尚右郎。兵议起,永嘉弟子与之者多,先生亦被使出淮东。及事罢,贬斥者多,独先生无及之者。盖其平心无竞,不立岸限,故能立于祸患之表。其后入为军器监,累迁至刑部侍郎,然亦终不为当国者所容。出知婺州,已而以直龙图阁将漕江东,寻奉祠卒。先生喜为诗,有《孟侍郎集》。尤爱汲引后进,户外之屦恒满。水心于先生之学,惜其尚未能尽究古今之变,博达伦类。然以先生所得观之,盖有用功于内者,虽源流出于水心,而其实自得为多。水心之言,不足为先生惜也。(修。)
  知军孟先生导
  孟导,字达甫,侍郎良甫之弟也。水心尝曰:「予讲学葑门,红药被野如菜。俊流数十,论难捷至,良甫最简;时然后言,而达甫尤简,或终席不一语,众莫测其所至。闲与言时事,无一不精切。」累官大理正,知严州。先生所至皆有声。性介甚,一丝之馈,一缕之谒,无逮门者。而敏甚,弊山讼海,皆得其情。以聚财为讳,以察冤为急,出之以和平中正,故自淳熙以后,议择理繁剧之臣,先生未尝不在选中。然执政者曰:「此大儒,先生所为才,非吾所为才也。」卒不果用。再知临江军,复为忌者所论罢,而先生亦无意于当世矣。闲居静坐,隐几嘘嗒,验学讲德,戒其子曰:「先后遭家多难,再兴家室,俯仰百年,而隆佑之泽远矣!若等衣食其力,毋得与戚畹齿。仕必由平进,学必依儒。粗粝适口则膏梁疏,毳褐附身则绮罗赘矣!时以为名言。」(修。)
  监当邵先生持正
  邵持正,字子文,平阳人,以父致仕恩为监当。水心初讲学,先生即在学舍中。其后所至皆从之。神暇语简,不轻变声色。工于歌诗骈体,沈沦下史,不永其年,水心深痛惜之。(修。)
  陈先生昂(祖尧英。)
  陈昂,平阳人,其大父尧英尝三上书阙下,论恢复事,斥和议。高宗令宰相召问,长揖,直指宰相,奏罢之。又三上书政府,诋其误国者也。先生从水心三十年。(修。)
  知州赵懒庵先生汝
  赵汝,(云濠案:「」一作「谠」。)字蹈中,大梁人。为《水心文集》序。少俶傥,有智略。水心尝过其家,劝之曰:「名门子,安可不学。」先生自是折节读书,与兄汝谈齐名。以恩补承务郎,历监行右藏西库。疏讼赵忠定冤,侂冑使胡纮攻之,坐废十年。登嘉定进士,后知温州,居官有政绩。尝言「宗子不忘君,孝子不辱身,临难则功业当如朱虚,立身当如子政」云。(修。)
  监仓夏先生庭简
  夏庭简,字迪卿,黄岩人也。以进士授长溪簿。少喜读书,林叔和、赵几道皆爱之。往来长溪,遂受业水心之门。语不妄发,问则博辩。在官有能声,调监临安盐仓卒。(补。)
  盐官王拙斋先生大受
  王大受,字宗可,一字拙斋,饶州人也。居吴。水心弟子,工诗,水心称之。为人豪迈,颇以经济自负,吴开府琚客之,以异姓恩泽,奏为绍兴盐官。初,过宫之谏,浮言盈市,先生因开府密奏孝宗:「陛下惟一子,不审处利害,恣国人腾口取名,于家计大不便。且群臣以父子礼,故诤不敢止,陛下何不出手诏曰:『皇帝体不安,朕所深知也,卿且弗言。须秋凉,朕自择日与皇帝相见也。』」孝宗喜其策,即令琚拟进手诏,会宴驾不果。党锢之祸作,胡纮等欲一网尽之。先生令开府密言于宪圣,调济其中,事秘无人知者。徐忠文公徙南安,蔡琏言其谋为不轨,先生力调护之。一日,侂冑女归宁,忽致忠文书,侂冑发函黯然,即移袁州,寻归故郡,皆先生所为也。开禧议和,侂冑欲用先生。先生谓:「金以首谋为言,通军前书,宜勿用平章衔,姑以陈自强主之。全问,则答以今已避位。」侂冑疑其建明渐广,不从。史弥远之诛韩也,水心门下士豫之者三人,其二为赵蹈中兄弟,其一即先生也。于是吴纲白上其父开府调剂二宫之功,且言先生实与密谋。先生故负气,尝得罪于楼宣献公之兄,又诮宣献之文,宣献颇短之于弥远,而嗣秀王师揆言于朝曰:「王大受一布衣,凡国之大谋,皆欲讨分。」弥远亦畏先生之才气,命去袍笏,编置邵武,吴钢不敢复言。先生遂放浪于诗,以终其身,水心为之序。(补。)
  祖望谨案:水心之门,有为性命之学者,有为经制之学者,有为文字之学者,先生欲以事功见其门庭,盖又别为一家。惜乎!未竟其用也。又案:先生亦预诛韩之谋。
  邓求斋先生传之(附师曾丰。)
  邓传之,字师孟,永丰人也。年十三能作赋,十七从前辈曾丰幼度游,所称撙斋先生者也。以族父约礼官永嘉,因登水心之门。归作《求斋记》,欲自求于内,收放心于外。又曰:「博约即颜子之所乐也。」二十一岁而卒。周益公痛惜之。所著有《求斋■》、《易系辞说》一卷。(补。)
  县令宋先生驹
  宋驹,字厩父,宣献公之后也。南渡后,居绍兴。干、淳之闲,诸儒有以观心空寂之学起,默视危拱,无所论诘,忽见道体者,先生未信。学于水心,乃从事于古今伦贯,物变终始,所当究极,用功甚锐。家居或逾月不出,野宿或兼旬不返,以读书为乐。由进士知寿春县卒。(补。)
  学博王先生度
  王度,字君玉,会稽人也。学于水心,以太学上舍入对,问同舍时事所宜言,则皆摇首曰:「草茅诸生,何预时事乎!」曰:「不然。罢贤良,策进士,当世要务,无不毕陈,自熙宁行之矣,且更待何日!」于是畅所欲言,而竟以此失上第,。教授舒州,户外之屦恒满。侍从荐之,用为太社令,迁太学博士,将召对,益欲发舒,以疾卒。(补。)
  领卫厉先生仲方
  厉仲方,字约甫,原名仲详,东阳人也。从水心学,不远千里同行。独闭一室,未尝窥户。以武学生举第一,任领卫官,召试合门舍人,而先生非所好也,寻出知安丰军。时韩侂冑谋开边,谍妄言金衰乱,而先生适奏「淮北饥民多叩关求接应者,然非如谍者之导以用兵也」。侂冑遽从夜半下其议,据以起事,于是论者以咎先生,召还合门,出知和州,权知庐州。时方北伐,先生以能被选,俄召授左领卫中郎将。金人内犯,朝议忧在江北,以先生防守建康。先生有将才,其在安丰,种桑数十万株,垦田数千顷,置历阳军实甚众。后人卒用其所造九牛弩,射杀金骁将于城下,又用其所制战车,败之清水。水心帅建康,访士于先生,曰:「田琳可。」乃以之戍合肥,而金不敢犯。然先生未尝识琳也。金人屯定山十余万,先生募石斌贤、夏侯成再破走之。金人留六合,水心令先生往解围,则曰:「卤且退矣。」不数日而果然。已而复还领卫,台臣劾其附会开边,罢官奉祠,寻徙邵州。先生慷慨自喜,少为陈同甫,又从水心,素留意于事功之学,故所至有称。自侂冑死,凡豫于开边之役者,不原其人之本末,皆击去之,虽水心有所不免,而先生竟以此死于邵州,君子惜之。(修。)
  常博戴先生栩
  戴栩,字文子,永嘉人,岷隐先生族子也。学于水心,得其旨要,故明经之外,亦高于文。尝云:「《诗》坏于卫宏之《序》,《春秋》误于公羊之《传》,《易》淆于三圣《系》,《爻》、《彖》、《象》之互入,《书》失于孔壁《序》、《传》简编之相乱,《周礼》特周公大约之书,当时有未必尽行者。」所著有《五经说》、《诸子辩论》、《东都要略》、《戴博士集》。成嘉定进士,累官秘书郎、湖南安抚司参议官、太常博士。(补。)
  知州孔静乐先生元忠(父道。)
  孔元忠,字复君,商河人也。父道,迁居长洲。靖康末,以知兵干何灌,不见用。南渡,复从张俊有功。炀王南下,能以孤军守盐城。尝叹士大夫鲜尽忠者,故名子皆以忠。先生少读《论语》,谓其父曰:「率而行之,可不愧教忠之训矣。」水心先生官吴门,见先生所著《论语说》而奇之。遂从受业,其见赏亚于周南仲。以世勋入仕,累调含山尉。水心将漕,欲挽以自助,先生谓:「巡尉法不出差,监司宜守法,不宜任意。」水心是之,不强也。已而锁厅登进士第。先生初不欲以右班官自见,将应词科,至是乃止。知金坛县,有善政。不久为忌者所中,罢。改授淮西总领所药局,通判常州,已而通临安府,皆有声。迁太常寺主簿,大飨阅乐,疏言:「本寺钟磬,于十二律之外,有黄锺、大吕、太蔟、夹锺四清声,而他律无之。清磬者,子声也。商、角之不可胜宫,犹臣民之不可胜君。当黄锺之林锺八律为宫之时,宫律俱长,商、角促短,于理为顺。惟夷则、南吕为宫,则黄锺、大吕为角,角长于宫,而民胜君;无射、应锺为宫,则黄锺、大吕为商,太蔟、夹锺为角,商、角并长于宫,而臣民俱胜君。故作乐当此四律为宫,则杀其黄锺、大吕、太蔟、夹锺四正声,而用其四子声。仁宗皇帝尝行之诏旨,近世颇失此意,非所以尊君,乞行整正。」从之。除太府寺丞,历知徽州、处州,皆以宽厚勤慎得民。以疾奉祠。先生和平无所矫亢,而临事以果。尝曰:「誉极而毁生,利形而害起。」又曰:「溺名则违道,为利则忘义。」既致其事,题其燕居之室曰静乐。其所著书曰:《豫斋集》二十卷,《论语钞》十卷,《祭编》五卷,《编年通考》七十三卷,《书纂》二卷,《考古类编》四卷,《纬书类聚》二卷。(补。)
  进士袁先生聘儒
  袁聘儒,建安人。绍熙进士。水心之徒,尝述水心《易说》。(补。)
  (梓材谨案:先生字席之,绍熙癸丑进士。陈直斋《书录解题》:「述释叶氏《易说》一卷。」谓正则为《习学记言》,《易》乃席之述释。)
  文懿赵南塘先生汝谈(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叶靖逸先生绍翁
  叶绍翁,号靖逸,龙泉人。(云濠案:厉鹗《宋诗纪事》称先生字嗣宋,建安人。考《甲录》所载高宗航海一条,自称本生祖曰李颖士,建之浦城人。则建安其祖籍,既嗣于叶,始居龙泉。)其学出于水心,而西山真氏与之最厚,尝着《四朝闻见录》。(补。)
  县令毛先生当时
  毛当时,知同安县,祠朱子,尝学于水心。(补。)
  张先生垓
  张垓,字伯广,金华人也。师事水心,所以资给之者甚至。水心帅建康,辟为司属。先是,大愚得罪,先生弃官,追至信安,为之谋其行李。同甫之被诬,罪且不测,先生奔走经营,卒脱之。(补。)
  忠文周先生端朝(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通直陈潜室先生埴(别为《木钟学案》。)
  忠肃陈先生韡
  陈韡,字子华,侯官人。朱、吕门人,孔硕之子也。尝从水心学,登开禧进士。贾涉开淮阃,辟为司干官。淮西告捷,先生策金人必专向安丰,而分兵缀诸郡,使卞整、张惠、李汝舟、范成进各以其兵屯庐州以待,谕曰:「金将卢鼓捶新胜于潼关,乘锐急战,当持久困之,不过十日,必遁,设伏邀击之,必可胜。」又使时青、夏全侯金人深入,以轻兵捣其巢穴,第一策也。其后金人果犯安丰,先生再如盱眙见刘,调诸军捣虚应援,皆行先生之策,遂有堂门之捷。差知真州、提点淮东刑狱,迁至仓部郎中。入对,言:「臣所陈夏、周、汉唐数君之事,如布德兆谋,任贤使能,信赏必罚,区处藩镇,不事姑息,规摹莫大于此。」盗起闽中,帅王居安属其提举四隅保甲,先生有亲丧,辞之。转运使陈汶、提举常平史弥忠告急于朝,谓非先生莫可平。起知南■,提举汀州、邵武兵甲公事,诏兼福建路招捕使。贼急攻汀州,淮西帅曾式中调兵由泉、漳闲道入汀,击贼于顺昌,胜之。兵大合,先生亲提兵至沙县、顺昌、将乐、清流、宣化督捕,所至克捷。分兵进攻五贼营寨,平之。破潭瓦贼起之地,夷其巢穴。诛汀州叛卒,谕降连城七十二寨,汀境皆平。兼知建宁。衢州寇汪徐、来二破常山、开化,势张甚。先生命淮将李大声提兵七百,出贼不意,夜薄其寨。贼出迎战,见算子旗,惊曰:「此陈招捕军也!」皆大哭。急击之,衢寇悉平。知隆兴。赣寇陈三枪据松梓山寨,出没江、广,所至屠残。诏节制江西、广东、福建三路捕寇军马。先生奏遣将刘师直扼梅州,齐敏扼循州,自提淮西兵及亲兵捣贼巢穴。兼知赣州。斩将士之张皇贼势及掠子女货财者。齐敏、李大声所至克捷。分兵守大石堡,断贼粮道,遂破松梓山。三枪遁至兴宁就禽,斩隆兴市。初,贼跨三路数州六十寨,至是悉平。诏奖以「忠勤体国,计虑精审」。进权工部侍郎,仍知隆兴。未几,改知建康。迁权工部、刑部尚书、沿江制置大使。知潭州。召为兵部、礼部尚书兼侍读,累拜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以观文殿学士知福州。召赴阙,落致仕,充体泉观使。授福建安抚大使兼知福州。久之,提举冲佑观,力请致仕。景定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少师,谥忠肃。(参史传。)
  戴先生许
  蔡先生仍(合传。)
  戴许、蔡仍与王汶皆水心之徒也。水心尝送之序云:「戴许、蔡仍、王汶来自黄岩,从王诚叟学。」(参《水心文集》。)
  少卿吴荆溪先生子良(见下《篔门人》。)
  ◆刘氏门人
  学士余先生嵘
  余嵘,字景瞻,龙游人,左相忠肃公端礼之幼子也。幼学于刘靖君,淳熙十四年擢第,官圣宝谟阁学士。卒,赠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忠肃在庆元,保全定策国老,平停伪学禁锢,号南渡名宰。先生接绪言而传心印,克为名卿,真西山、陈复斋尤敬重焉。(参《刘后村集》。)
  附录
  刘漫堂《通侍郎书》曰:「舆人之诵,在闽惟希元,在浙惟侍郎。然谓希元与人太宽,而决择或有未精;侍郎持己太严,而听受或有未广。未精则施行或误,未广则听受或偏,某莫知其言之中否。若必待知其中后言,则已晚矣!故姑言之,惟姑听而姑容之。」(补。)
  (梓材谨案:谢山录《漫堂集》,此条作「通徐侍郎嵘」。以时地考之,盖即先生,而误余为徐也。)
  ◆王氏门人
  尚书尤木石先生
  尤,字伯晦,无锡人,文简公袤之孙也。先生端平初征为将作监主簿,后为淮西帅,以儒者守边,威惠兼济。累进工部尚书,入为翰林学士。卒年八十三,自号木石。(参《姓谱》。)
  秘书薛先生蒙
  薛蒙,官秘书,与尤并王诚叟门人。诚叟春秋传纪:「二子守建与括,皆为刊于学。」(参《温州府志》。)
  戴先生许
  蔡先生仍
  王东谷先生汶(并见《水心门人》。)
  ◆篔门人(季节四传。)
  少卿吴荆溪先生子良
  吴子良,字明辅,号荆溪,临海人。宝庆进士,官至湖南运使、太府少卿,忤史嵩之。幼从篔学,亦曾登水心之门。篔之统,传于先生,所著有《荆溪集》。其作《隆兴府学三贤堂记》有曰:「道公溥,不可以专门私;学深远,不可以方册既。贯群圣贤之旨,可以会一身心之妙。充一身心之妙,可以补群圣贤之遗。孰为异,孰为同哉!合朱、张、吕、陆之说,溯而约之于周、张、二程;合周、张、二程之说,溯而约之于颜、曾、思、孟;合颜、曾、思、孟之说于孔子,则孔子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孔子之学,即、益、伊、仲、傅、箕、周、召之学。百圣而一人,万世而一时,尚何彼此户庭之别哉!」(修。)
  谢山跋《木笔杂钞》后曰:「《木笔杂钞》二卷,诸书目皆云不知作者。愚读其书,乃水心先生弟子,故于永嘉诸公行事为详,而所严事者,则陈篔。书中有云:『予少时,好为讥切之文,篔袖以示水心,水心曰:「隽甚。」』吾乡薛象先端明当吴之时,未有吴之笔也。吴似王逢原,惜其好骂亦如之。愚考之《水心集》中,有《答吴明辅书》,乃篔表弟,当即斯人也。案:明辅,名子良,《后村集》中有其挽诗曰:『水心文印虽传嫡,青出于蓝自一家。尚意祥麟来泰畤,安知怪鹏赋长沙。忤因宫妾头无发,去为将军手汗。他日史官如立传,先书气节后辞华。』其为当时直节侍臣如此,而《宋史》不作传,可怪也。」
  聘君车玉峰先生若水(别见《南湖学案》。)
  ◆孙氏家学
  忠敏孙先生嵘叟
  孙嵘叟,字仁则,余姚人。第进士,复中博学宏辞科。官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卒谥忠敏。着有《读易管见》。(参《绍兴府志》。)
  吴氏门人(季节五传。)
  承直舒阆风先生岳祥
  舒岳祥,字舜侯,一字景薛,宁海人也。宝佑进士,仕终承直郎。受文法于吴荆溪,荆溪序其集,以「异禀灵识」称之。宋亡,避地四明之奉化,与戴表元相友善。所著有《史述》、《汉砭》、《补史家录》、《荪墅■》、《避地■》、《篆畦■》、《蝶轩■》、《梧竹里■》、《三史纂言谈丛》,又有《丛续》、《丛残》、《丛隶》、(云濠案:「丛隶」当是「丛肄」之误。)《昔游录》、《深衣图说》,共二百二十卷,通曰《阆风集》,(云濠案:《永乐大典》本《阆风集》十二卷,收入《四库》。)今多不传。然自水心传于篔,以至荆溪,文胜于学,阆风则但以文着矣。(修。)
  祖望谨案:荆溪序《阆风集》,以所传属之。筑阆风台,读书其上,人称阆风先生,亦有宋之遗民也。
  隐君刘樗园先生庄孙
  刘庄孙,字正仲,宁海人也。其父学与舒阆风齐名,亦荆溪弟子。所著有《刘黄陂集》。(云濠案:清容居士称先生有《易志》十卷、《诗传音》《旨补》二十卷、《书传》上下篇二十卷、《周官集传》二十卷、《春秋本义》二十卷,复着《论语章指》、《老子发微》、《楚辞补注音释》、《深衣考》,所为诗文曰《芳润■》,凡五十卷,又《和陶诗》一卷。)与阆风同避地于奉化,今但存姓氏于《剡源集》而已。(补。)
  (梓材谨案:《戴剡源集》《清容斋记》云:「清容从游之贤者,天台刘君正仲父,以夷惠清和之说为斋铭。」又有和刘正仲诗,自注云:「刘,号樗园。则先生又与戴户部相友善者也。又案:谢山修补学案,以先生为名惔,字正仲。考《任松乡集》《谨斋记》云:「上虞刘惔养明,故侍御史忠公之犹子也。」盖名惔者,别一人,今据清容等集以正之。)
  ◆舒氏门人(季节六传。)
  户部戴剡源先生表元(别见《深宁学案》。)
  林先生处恭
  林处恭,临海人也。性行醇笃,受业于舒阆风。所著有《四书指掌图》,弟子极盛。水心之学,至阆风师弟后,无复存矣。(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000卷 卷首 宋元儒学案序录第001卷 卷一 安定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第002卷 卷二 泰山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第003卷 卷三 高平学案(全氏补本)
第004卷 卷四 庐陵学案(全氏补本)第005卷 卷五 古灵四先生学案(全氏补本)
第006卷 卷六 士刘诸儒学案(全氏补本)第007卷 卷七 涑水学案(上)
第008卷 卷八 涑水学案(下)第009卷 卷九 百源学案(上)
第010卷 卷十 百源学案(下)第011卷 卷十一 濂溪学案(上)
第012卷 卷十二 濂溪学案(下)第013卷 卷十三 明道学案(上)
第014卷 卷十四 明道学案(下)第015卷 卷十五 伊川学案(上)
第016卷 卷十六 伊川学案(下)第017卷 卷十七 横渠学案(上)
第018卷 卷十八 横渠学案(下)第019卷 卷十九 范吕诸儒学案(全氏补本)
第020卷 卷二十 元城学案(全氏补本)第021卷 卷二十一 华阳学案(全氏补本)
第022卷卷二十二 景迂学案(全氏补本)第023卷 卷二十三 荥阳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