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五编 文化荟萃(5)
董耀会 Dong Yaohui
到了元、明、清各代,许多长城散文作者进一步认识到长城本身防御作用的局限,如元代郝经在其《居庸关铭》中,在描述居庸关险要形势之后,说明必须以兵力相配,方可无虞,提出了“天险地险,莫如人险”的观点。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在对北方三镇长城守御地图进行说明时,特别借用孟子和吴起的话说:“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险”。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在其《昌平山水记》中,说到长城上的几个重要关口,回顾金兵攻关而辽亡,元兵攻关而金亡和李自成入关而明亡的历史事实之后,慨然论曰:“地非不险,城非不高……而人心去也”。他们写作的共同特点是,一方面不否认修筑长城的防御作用,一方面强调不能完全依靠长城的险要,还要配以强大的兵力,特别要实行仁政德政。在他们看来,长城的防御作用越来越小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进步。
到了近代和现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对秦筑长城给予崇高的评价。他写道:“当秦之时代,科学未发明也,机器未创造也,人工无今日之多也,物力无今日之宏也,工程之学不及今日之深造也,然竟能成此伟大之建筑。”这是对中华民族祖先能力和智慧的赞美。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而这在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及至当代,人们几乎不再议论长城的防御作用,因为它的防御作用早已消失;也不再借它来谴责秦始皇,因为封建皇帝已不复存在。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来看待了。中国长城学会会长黄华在《雄风伟貌现荧屏——大型系列片〈万里长城〉观后》一文中写道:“长城是我国历代各族劳动人民修建的,是各族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文化遗产。今天,长城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坚强、勇敢、团结奋斗的象征。”当代众多有关长城的议论文章几乎都表述了这种观点。长城散文,因其作者人数众多且时代各异,故而长城散文的主题与风格呈多样化并有不断演变进化之情势。但是,由于长城的本质和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使得浩如烟海的长城散文也就有了其相对稳定的总主题和总风格。这个总主题就是热爱中华,热爱人民,痛恨暴政,痛恨不义战争,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这个总风格就是深沉与豪迈的统一。
古今长城对联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长城对联特别是刊刻于雄关险隘的建筑物上的对联,它们描述内容十分广泛,文辞贴切,对仗工整,含义深邃,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像唐代诗人祖咏《望蓟门》中的“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明代诗人《旧九边》中的“帐外深烟迷众堡,营前孤月坠长河”,“充国留屯天际没,嫖姚遣垒月中明”等等,写景、写史、写长城文辞生动隽美,对仗工整。
刻、挂在长城关隘或是有关长城的文物古迹和建筑物上的对联更是丰富多彩,今举数例如下。
雁门关对联:
三关冲要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
这副对联不仅描述了雁门关的重要性,而且也叙述了关隘的历史。上联说的三关,是指明长城的内三关,即宁武、偏头、雁门三关,现存的雁门关是明朝修筑的,对联也是明朝修关时所作,所以写入了上联。下联是追述历史,所述的九塞是指雁门关这里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雁门这里即是天下九塞之一。
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区,有一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建筑物。在庙内有两副对联,与长城有密切关系。
山海关姜女庙对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这副对联相传是文天祥所写,其实并无根据。因为文天祥是南宋人,这里早已是辽、金之地,他不会到此写对联的。但这副对联的立意和主题都适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想,赢得了人们的赞赏,现在还挂在姜女庙内神龛的两旁。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对联是挂在姜女庙前殿的前廊檐柱上的。这里面对大海,有数不完的潮起潮落,看不尽的云长云消。作者以奇妙的构思,富有哲理的立意,把海潮和浮云的起落涨消写得生动而又科学,的确是一对佳联、妙联。特别是一连用了相同的七个字,更显得奇绝。但是为了便于理解还需对它进行一些装点和断句,如下: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古北口对联:
地扼襟喉通朔漠
天留锁钥枕雄关
古北口为华北平原通向蒙古高原的大道,它与居庸关东西对峙,自古为北京东北的门户。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关隘的险要形势突出地描绘了出来。
重要的关城地方,战时将士云集,平时商肆繁荣,为了活跃文化生活,常常建戏楼戏台。在嘉峪关城的东罗城里有一座戏楼,楼上有副对联写得很有意思。 嘉峪关戏楼对联:
离合悲欢演往事
愚贤忠佞认当场
像这样各具特色的对联在长城线上很多,是一笔重要的文学财富,值得保护和研究。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 | 第一编 历史沿革(2) | 第一编 历史沿革(3) | 第一编 历史沿革(4) | 第一编 历史沿革(5) | 第一编 历史沿革(6) | 第一编 历史沿革(7) | 第一编 历史沿革(8) | 第一编 历史沿革(9)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0)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1)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 | 第二编 建筑遗存(2) | 第二编 建筑遗存(3) | 第二编 建筑遗存(4) | 第二编 建筑遗存(5) | 第二编 建筑遗存(6) | 第二编 建筑遗存(7) | 第二编 建筑遗存(8) | 第二编 建筑遗存(9)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0)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