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思考 》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 》
衹要心兒不曾老
王蒙 Wang Meng
解放前後,傾嚮革命的學生當中有一首歌麯十分流行,這首歌既輕快又深情。這首歌不是前蘇聯歌也不是解放區的歌,不直接歌唱革命也不唱工人遊行什麽的,它是一首沒怎麽發生過革命的丹麥之民歌,但仍然很受赤色學生們的歡迎。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四句:鳥兒們呀在歌唱,
鳥兒們在舞蹈,
少女呀你為什麽,
苦惱又悲傷?從這四句裏無論如何聽不出革命和共産主義的味兒來。
1950年,我在北京市東四區工作(後來東四區與東單區合併成為現在的東城區),年僅16歲的我到女二中黨支部巡視她們的黨員寒假學習班,我記得她們在學習之餘的休息時間就大唱了這首丹麥民歌。這不是《國際歌》《華沙工人歌》《生活像泥河樣流》那樣的令人熱血沸騰的歌,然而它光明純潔得令人落淚。
後來就差不多把這首歌忘了。那些年月有那麽多歌讓唱和不讓唱,有那麽多歌愛唱和不愛唱,這首歌好像並不重要,它不馬列主義也不修正主義,與斯大林、赫魯曉夫、毛澤東或者江青都不搭界,它好像已經註定從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中淡出了。
2000年秋,我與其他十幾位作傢組團訪問挪威。挪威同行陪我們乘中巴爬山越嶺,從東岸的奧斯陸經過冰川雪峰到西岸的卑爾根去,行至第二天,挪威同行建議大傢唱歌。於是唱起了一大堆革命歌麯。最後,唱起了這首歌。
然而我想不起全部歌詞,第一段,想不起第二句來,第二段全忘光了,但是記得小鳥,記得少女,記得歌唱舞蹈還有悲傷,記得它的明快和抒情,它的易於上口。這個歌詞很怪,又唱又舞,又小鳥又少女,卻是又苦惱又悲傷。而這苦惱和悲傷的歌兒卻被那麽革命的我輩喜愛過。
此後幾天,我一直在考慮這首歌,這首歌好像在歷時半個世紀以後突然又重生了、降臨了,使我發起燒來、犯起病來了。此後到了哥本哈根機場,我更是想念這首歌如思念早年的情人,苦苦不能自已。後來到了愛爾蘭、瑞士、奧地利,我仍然沉浸在對這首歌的回憶與追索裏。
回到北京,我電話裏找到了我的姐姐,她這方面的記憶力是驚人的。她立即在電話中給我唱道:在森林和原野是多麽逍遙,美麗的少女想些什麽?摘下一棵開花結果的樹呀,這是多麽美麗呀多麽美麗呀!
鳥兒們呀在歌唱,鳥兒們在舞蹈,少女呀你為什麽,苦惱又悲傷?然後一段是:哪年哪月哪日哪個時辰,苦惱悲傷都消失呀,快樂又逍遙!不遠了不遠了,衹要心兒不曾老,幸福的日子,就要來到!我一下子明白了,關鍵在於最後的幾句,不遠了,幸福來到了,這不正是我們迎接解放的心情嗎?這不正是革命的應許嗎?這不正是年輕人的革命夢嗎?
雖然生活的實際要復雜得多,歌麯的美妙還是感人的。感人的故事會重現,感人的歌麯會讓你發燒不止一次。青春的激情與美夢會一再在你的靈魂裏震響,這樣的震響過的人生是值得的。歌裏唱得對,衹要心兒不曾老,無論是老年人還是青年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
|
|
我為什麽沒有自殺? | 多幾種生存與創造的“武器” | 為了尋找人生的“登機通道” | 多一種享受,多一種人生 | 思想美麗,學習着也是美麗的 | 生活:最好的“辭典”與“課本” | 幼稚的成熟與成熟的老到 | “學會”不如“會學” | 最高的詩是數學? | “最好的東西是舌頭”,最壞的呢? | 尋找“教你”的師傅 | “人性惡”不一定衹屬於別人 | 躲避同盟 | 記住:人際關係永遠是雙嚮的 | 我的“非戰車論” | 我的二十一條人際準則 | 最好的人際關係是“忘卻” | “無為”是一種境界 | 求諸人莫若求諸己 | “饑餓效應”與“陌生化代價” | 人比人,氣死人?還是學學老子 | 集中時間和精力也是一種天才 | 有一種人“生下來就過時”? | 人生總要有所珍視和眷戀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