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盐与文明 》
9.咸味往事(5)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这一民俗的形成却与盐业生产密不可分,因为所谓的八阵图,其实是煮盐垒起的石灶。白盐碛上的盐泉夏没冬出,冬春两季是煮盐的繁忙季节,如光绪《奉节县志》所说:“每岁水落之时,编茅砌灶,比屋鳞次,蒸汽成云,熬波出雪。”
大宁盐场绞节
盐井的节日,最隆重的莫过于大宁盐场的绞节。
大宁盐场的龙井位于后溪河北岸的宝源山麓,两岸地势狭窄,盐灶沿着盐泉两侧的狭长地带展开。盐泉顺着岸坡流入小河,盐灶位置高于盐泉,卤水到灶房只能靠人力挑运,费力又费时。后来用石块在盐泉的出口处建筑围池,将卤水水位抬高,卤水便可顺竹枧直接流入灶房。宋淳化三年(992),知监雷说创龙池,外侧拦木板,在木板上开凿三十个一样大小的方孔,后来孔眼增加到六十八眼,在孔眼外承接竹管,分泉接引,分配各灶煮盐。
随着制盐规模逐渐扩大,煮盐区不得不向南岸拓展,卤水如何过河就成了一个新问题。在孔嗣宗的主持下,于宋嘉定元年(1208)想出了过虹的方法。用竹篾绞织成碗口粗的牵藤,固定在两岸,将竹枧吊在牵藤上,称之为虹。将北岸龙池的卤水引到南岸,谓之过虹。一藤一枧为一虹,初引13枧,13条藤与枧横空跨越南北两岸,远看犹如道道彩虹。
虹用竹篾织成,虹后来称作“”。 为引水之义,它的造字当与引卤有关,过虹便是过。 的粗藤是用篾条绞织而成,粗大重长,非用绞车拖拽不可,过又称为绞。
篾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卤水过河的难题。但篾易坏,一年就要更换一次,更换时间后来固定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到了这一天,县官要到场与民同庆,井民则要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唱歌舞蹈。这换庆典活动,成了大宁盐场的一个隆重的节日,称为过节,也称绞节。
对于这个特别的节日,《舆地纪胜》还作了记述。书中说:“绞在盐井引泉踏溪,每一枧用一,其枧与经一年,十月旦日,以新易陈。郡守作乐以临之,井民歌舞相庆,谓之绞节。”
绞节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了600多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以后,篾才逐渐被铁所代替,绞节的习俗也就随铁的出现而逐渐消失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卤(1) | 2.穿井取卤(2) | 2.穿井取卤(3) | 2.穿井取卤(4) | 2.穿井取卤(5) | 2.穿井取卤(6) | 2.穿井取卤(7) | 2.穿井取卤(8) | 2.穿井取卤(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阳光产品(1) | 4.阳光产品(2) | 4.阳光产品(3) | 5.造盐者:盐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