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鮮卑帝國 》
第十一章 黃須兒(2)
文韜 Wen Tao
最害人的就是欲望,王敦為東晉王朝確立共天下的統治階級民主制度原本對高門世族來說是樁好事,保持住皇權與豪門權力的均衡,可王敦自己卻破壞了這種平衡。西方民主制度源遠流長,起源於古希臘,但中國有史可載的民主制度除去奴隸社會和草原部落民主製之外,最早應該出現於東晉,始自晉元帝司馬睿,興盛於以後的幾代皇帝,衰亡於昌明(晉孝武帝年號),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民主,皇帝衹是象徵,真正掌握國傢大權的是豪門士族,他們以各自的代言人輪流秉政,最初是琅琊王氏,盛極而衰天之道也,王敦的強大預示他的衰亡,接王氏而起的是潁川庾氏。
潁川庾氏興起於魏晉之間,但絶非高門大姓,後世梁朝大文學家庾信在其《哀江南賦》中說他傢自周王朝便世代為官並不足信。庾氏在江左政權之青雲直上,名列甲族膏腴始自庾亮。晉元帝司馬睿還是鎮東大將軍的時候,為司馬紹聘了一門親,庾亮的妹妹庾文君。司馬紹繼位後的同年,庾文君被立為皇后,庾亮官拜中書監,司馬紹任用庾亮最直接的目的恐怕就是製約王導,擺在司馬紹面前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用誰來從軍事上製約王敦?統領宿衛六軍的領軍將軍老臣紀瞻為他推薦一個人,郗鑒。
郗鑒,字道徽,高平金鄉人(今山東金鄉),以儒雅著名,郗氏並非顯達之傢,所以曾在趙王司馬倫府中為官,他看出司馬倫有謀逆之志後稱病還鄉。晉惠帝反正,郗鑒歷任太子中捨人、中書侍郎,東海王司馬越和苟晞都曾拉攏他加入自己的集團,均被郗鑒拒絶。中原大亂,四海烽煙,郗鑒被家乡的人推為首領,率千余家避難於嶧山(山東鄒城境內),司馬睿任命他為兗州刺史。郗鑒在石勒的攻掠之下,固守嶧山三年,缺糧甚至挖野鼠吃,終無一人背叛,足見其深得人心,人馬發展到數萬人,後來與其他各地對抗鬍族的流民帥一樣,逐漸率部南移至江淮地區。
紀瞻推薦郗鑒是有原因的,渡江以來,中軍寡弱,外軍相對強大,紀瞻統轄的宿衛六軍不敵王敦的軍隊就是個例子,司馬紹不能再用中軍去冒險。其餘地方的軍隊,較有實力的有陶侃、祖約,陶侃被王敦排擠到廣州去,祖約是祖逖之子,統率的是原祖逖的軍隊,和朝廷貌合神離,剩下的衹有南來的各支流民隊伍。流民軍雄踞一方,各行其是,無王法無軍紀,打傢劫捨,攔截行旅,籌備給養,關鍵時候靠得住嗎?從前晉元帝司馬睿讓江南名士紀瞻鎮守合肥統率江北的流民軍,結果一塌糊塗,入援京師過程中,蘇峻等各支流民軍觀望不至,而紀瞻軍一觸即潰,原因就是紀瞻根本就指揮不動流民軍。
郗鑒的軍隊是典型的北方流民軍,但郗鑒與其他諸如蘇峻、劉遐、郭默等流民帥不同,畢竟他以儒雅著稱,並非武人,在西晉朝廷做過官,得到過司馬越和苟晞的賞識,卻又不失名士之風,所以很快司馬紹任命他為安西將軍、兗州刺史、都督揚州江西諸軍、假節,鎮守合肥,轄製各路流民部隊。
司馬紹這一手固然精明,王敦很快看穿了。王敦此時已從武昌移鎮姑孰(在今安徽當塗),目的很明確,就近控製朝廷的一舉一動,姑孰至京師建康不過二百餘裏。王敦得知郗鑒鎮守合肥的消息後,馬上上表朝廷,要求讓郗鑒任尚書令,明升暗降,削去他的兵權。司馬紹無奈衹得召郗鑒入京,郗鑒回京,道經姑孰,被王敦留了很久也不讓他回京,王敦的黨羽勸他殺掉郗鑒,王敦沒有聽,最終郗鑒還是回到建康。王敦不殺郗鑒等於放虎歸山,可如果打天下全指望暗地下手,這種人是不會擁有勝利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鮮卑帝國 序言(1) | 鮮卑帝國 序言(2) | 鮮卑帝國 序言(3) | 第一章 大鮮卑山(1) | 第一章 大鮮卑山(2) | 第一章 大鮮卑山(3) | 第一章 大鮮卑山(4) | 第一章 大鮮卑山(5) | 第二章 天女相思(1) | 第二章 天女相思(2) | 第二章 天女相思(3) | 第二章 天女相思(4) | 第二章 天女相思(5) | 第三章 賈後亂政(1) | 第三章 賈後亂政(2) | 第三章 賈後亂政(3) | 第三章 賈後亂政(4) | 第三章 賈後亂政(5) | 第三章 賈後亂政(6) | 第三章 賈後亂政(7) | 第四章 八王之亂(1) | 第四章 八王之亂(2) | 第四章 八王之亂(3) | 第四章 八王之亂(4)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