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成就你的君子风范:礼乐人生   》 第56节:礼仪传承与当代教育(11)      Peng Lin

  我国有悠久的人文传统,注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把知识教育作为塑造“君子”的手段。《礼记?经解》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诵读六经,固然有获取知识的目的在内,但获取知识的目的却是砥砺人的品性,班固说“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可见古人的认识是相当明确的。
  读书是为了明理,读书与做人是一致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检验读书好坏的标志,是人格提高与否。宋人程颢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因此,作为教学过程主导者的教师,责任也就不仅仅是文本答疑了,韩愈把“传道”放在教师职责的第一位,大有深意。
  当今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是否等同?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索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想透彻,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就会发生偏差,就难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最近读到龙应台先生的一篇文章《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区分说得相当之明晓: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龙先生认为,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是不同层次的东西,前者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因此,人文知识教育所关注的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而人文素质教育不然,它“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并且要把对“人”的关怀,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这是十分精辟的论述。
  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格完善的科学人才,它包含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是学生的精神层面,包括人格修养、精神境界、文化自觉、社会责任等等;二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学生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手段。文化素质课虽有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任务,但落脚点却是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上;这是专业课所不能替代,或者说不能完全替代的。
  近几年,我为全校学生开设了“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甲骨文与古代中国文明”等人文素质课。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此,我想以“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为例,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礼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思想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展现,否则就成了无处寄寓的游魂;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否则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我国的传统礼仪,强调内在德性的能动作用,把道德作为礼仪的依据,而不是把礼当作外在的、技术性的东西。因此,礼的传授,一定要把人文精神作为重心。我在讲授中特别注重分析两点:
  第一,“德”是礼的灵魂。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要依靠道德来维系。礼的种种规范,之所以值得我们去遵行,是因为它符合于道德的要求,《左传》说:“礼者,理也。”学礼首先要立德,让德在内心扎根,并且时时加以培植。《礼记》把“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作为礼仪教育的最高境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因为他有“德辉动于内”,“德”字在他内心闪耀着光辉;所以当“礼发诸外”时,他的言谈举止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中华书局
第1节:礼乐人生前言第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第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
第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3)第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4)第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5)
第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6)第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7)第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8)
第1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9)第1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0)第1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1)
第1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2)第1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3)第1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4)
第1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5)第1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6)第1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7)
第1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8)第2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9)第2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0)
第22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1)第23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2)第24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3)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