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講義   》 先進第十一(4)      李裏 Li Li

  顔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這段話就更有趣味了,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不可溝通展現得很深刻。顔回死了,同門想厚葬他。孔子說,不可以。按人之常情,自己最喜歡的弟子去世了,其他弟子們想要厚葬,孔子應感到高興纔是,為什麽他反而不同意呢?因為他主張葬之以禮。孔子講,喪葬應該稱傢之有無,就是根據死者的家庭經濟狀況來辦理葬儀。顔回活着的時候是貧睏的,死了卻厚葬,這不合禮,所以孔子反對。但弟子們不聽,還是厚葬了顔回。他們認為,厚葬才能符合老師的哭之慟,才能符合老師對顔回的稱道與喜愛。殊不知這樣既不符合老師的心,也不符合顔回的心。孔子說,顔回把我當作父親一樣對待,我卻不能像對兒子一樣對待他。顔回啊,你不要怪我啊,我沒有辦法啊,我不同意他們厚葬你,他們偏要這樣做啊。孔子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是薄葬,顔回是把老師當作父親一樣對待的,老師自己的兒子是薄葬,那麽,顔回也應該薄葬,可是事實卻恰恰相反,所以孔子說自己沒能像對待兒子一樣對顔回。從這段話展開聯想,其實人世間的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我們總是以我們自以為好的方式來對待別人,殊不知很多時候事與願違,因為自以為好的不見得別人也以為好。其原因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所以真正要對別人好,要以別人覺得好的方式。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問孔子,怎麽侍奉鬼神呢?“事鬼神”,就是侍奉鬼神、祭祀鬼神。孔子怎麽回答的呢?“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沒有正面回答,他用了一句反問:你還不懂得侍奉人,怎麽懂得侍奉鬼神呢?子路又說,我鬥膽請問,什麽叫死呢?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你尚且不懂得生,怎麽懂得死呢? 這兩句話很精彩,是孔子宇宙觀的展現。孔子對宇宙的認識是很深刻的,什麽叫“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因為人與鬼,生與死,是一理而二象,是一種狀態的兩個側面,人與鬼、生與死,皆一也。怎麽講呢?這要通過陰陽來解釋。人活着為人,人死為鬼。生和死並不是各自獨立的兩件事,而是一體,就像陰與陽是一件事一樣。陽,太陽,太陽光照得到的地方。什麽是陰呢?陰是不是一種客觀的實體存在呢?不是。什麽是陰?陽的背面就是陰,太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陰。比如說日和月,二者都會發光,但太陽光是本體在發光,月亮光是反射的太陽之光。陰陽是一體,陰是反映陽的,是反映陽的一面鏡子,並不是一種實體的存在。很多人譏笑孔子說不出生死、人鬼之理,其實他的認識是很深刻的,理解得透徹,所以說得很簡單。分析道理分析得越簡單的人,往往說明他自己理解得很透徹。既然生死人鬼是一理,那麽深刻地認識、理解了生,自然就懂得死。懂得對待人的根本是誠敬之心,那麽侍奉鬼亦然,關鍵也是一顆誠敬的心。佛傢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就是這個道理。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誾(yín)誾”,就是和顔悅色。“如也”,……的樣子。閔子騫侍奉在孔子身旁,和顔悅色。“行(hàng)行”,剛強之貌,就是做金剛怒目狀,怒目圓睜,“行行如也”。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則是很剛強的樣子。“侃侃如也”,就是很剛直爽朗的樣子。冉有、子貢侍奉在孔子身邊,是剛直爽朗的樣子。孔子很高興、很快樂,為什麽呢?因為得天下英才而教授之,乃人生一大樂也。我們都說遇到好老師不容易,其實好老師遇到好學生也不容易。孔子把立在身旁的弟子看了看,很高興,可是又說,像子路這樣剛強的樣子,將來恐怕不得好死吧。由就是子路,“不得其死然”就是不得好死。孔子在半開玩笑中暗含訓誡之意,因為儒傢講究溫柔敦厚,不主張過於剛強。而子路後來的結局確實不幸被孔子言中:戰死衛國,而且死得很慘,身首異處。這裏,孔子從弟子的性格推斷弟子的命運,同時講出來以行教戒。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序三 讀《〈論語〉講義》
序論(1)序論(2)序論(3)學而第一(1)
學而第一(2)學而第一(3)學而第一(4)學而第一(5)
學而第一(6)學而第一(7)學而第一(8)學而第一(9)
學而第一(10)學而第一(11)學而第一(12)學而第一(13)
學而第一(14)為政第二(1)為政第二(2)為政第二(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