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56节:宋襄图霸,是是非非总成空(5)      Liu Xuyi

  前面讲过,鲁僖公十九年夏,宋襄公指使邾文公杀害曾国国君来祭祀东夷人的一种古老社坛。有学者指出,此举意在笼络东夷人。宋国是殷人之后,东夷与殷人渊源甚深,宋襄公为聚集力量,显然是想把殷商旧族以及东夷的力量动员起来。其实子鱼反对的也只是用活人祭祀,他说:"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
  同年秋天,因曹国不服宋,宋国军队围困曹国。子鱼又不同意,对宋襄公说:"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今君德无乃犹有所缺,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缺而后动。"鲁僖公二十年,宋襄公想要会合诸侯,鲁国著名的君子臧文仲听说以后,也批评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左传》前后三次记载对宋襄公的批评,都出自某种道德标准。子鱼和臧文仲都是那时著名的君子,他们的批评代表着舆论。那么,这种道德标准又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这种道德标准就是一个"德"字。"薄德"、"崇德"、"省德"上述三种批评都指向一个"德"字。就是说,他们的指责都认为宋襄公没有顾及"修德"。"德"是周人建国后新兴起来的一种观念,所谓"德",最初是指一种氏族图腾。后来,有了"恩惠"、"好处"的意思,也就是说德是由抽象的天命色彩逐渐具体化,到管仲,首次把德与礼相提并论,"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后来赵衰进一步提出"礼乐,德之则也",《左传·文公元年》则说"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子产则提出"夫令名,德之兴也。"由此可见,子鱼所说的"德"更侧重于"恩惠""好处",而宋襄公所持的德则主要是与礼相结合的德观念。二者的根本分歧就在这里。
  实际上,历史上亦不乏对宋襄公充满赞誉之人。《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对宋楚泓水之战是这么评价的:"君子大(注:尊崇之意)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何休注曰:"《军法》以鼓战,以金止。不鼓不战。……君子不战未成陈之师。"
  军礼是周礼五礼之一,《淮南子》则认为:"古之兵,弓箭而已矣,槽矛无击,戟无刺。晚世之兵,隆以攻,渠巾詹以守,连弩以射,销车以斗。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古之所以为治者,今之所以为乱也。"这是认为由于人们的战争观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军礼的消失,以至将军礼的应用视为笑柄。从《淮南子》所记载的"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我们可见,宋襄公在泓之战中是遵循了军礼的。《孟子·离娄上》记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造成这种战争的残酷性加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春秋之世,礼崩乐坏首当其冲的便是军礼的崩坏,到战国已全无军礼可言。"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顾炎武语)
  《左传》虽然一再强调时人对宋襄公的批评,但从其客观的记录中却能看出,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的最初三四年的努力实际上很有成效。
  在鲁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年),宋、齐、楚三大国在鹿上会盟,宋国竟能够迫使楚国屈从于宋之盟主地位。论实力宋国不能与此时的楚国相比,这中间除了一批中原国家在背后支持外,恐怕更重要的还是宋襄公采取的策略得当之故。鹿上之盟表明宋襄公之争霸几乎眼看就要实现,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特别是宋楚间利益冲突的日益尖锐,这时宋国的子鱼就预感宋国将有祸难。就在这一年秋天,诸侯在盂地举行会盟,楚国竟然不顾会盟规矩,出兵拘押了宋襄公,并挟持着襄公前来攻打宋国。《左传》对这事的记录采取了略而不详的手法,只说到这年冬天诸侯会盟于薄地时,楚国又把宋襄公释放了。
  《公羊传》不重记史事,却对这事有记录。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原来宋襄公与楚成王约定盂之会是不带兵车的"乘车之会",会盟之前,敏感的子鱼估计到楚国可能要背约,会有所动作,便建议宋襄公有所提防,但是宋襄公坚守信约不带兵力赴会,结果在盟会上被不守军礼和盟礼的楚国武力拘押。幸赖宋襄公在国外临危镇定,子鱼在国内主持大局,才使楚国无机可乘,最后不得不释放宋襄公。并不如后世某此学者所说的,楚国没必要杀一个无用之君。《公羊传》对宋襄公是持赞赏态度的。
  颜世安先生也说,战国时代,人们谈到宋襄公大多不以为然,显然与战国崇尚智谋武力的风气相关。而汉代经学兴起,认为宋襄公是道德英雄的看法逐渐占了上风,代表性的说法是由董仲舒首先提出的。他说:"霸王之道,皆本于仁……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胜,不如由其道而败。春秋贵之,将以变习俗而成王化也。"(《春秋繁露·俞序》)这里说的《春秋》是《公羊传》,《公羊传》里所记古代君子盛赞宋襄公泓之战可比于周文王,是相信他本来应该像文王一样取得成功,把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宋国臣民的萎缩。董仲舒则只问是否合乎道义,不问是否能成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