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二月蘭 February Lan   》 第56節:不禁老淚縱橫      季羨林 Ji Xianlin

  1951年,我奉命隨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印度和緬甸。在廣停留了相當長的時間,準備將所有的重要發言稿都譯為英文。我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我到嶺南大學寅恪先生傢中去拜謁。相見極歡,陳師母也殷勤招待。陳師此時目疾雖日益嚴重,仍能看到眼前的白色的東西。有關領導,據說就是陳毅和陶鑄,命人在先生樓前草地上鋪成了一條白色的路,路旁全是緑草,碧緑與雪白相映照,供先生散步之用。從這一件小事中,也可以看到我們國傢對陳師尊敬之真誠了。陳師是極富於感情的人,他對此能無所感嗎?
  然而,世事如白雲蒼狗,變幻莫測。解放後不久,正當衆多的老知識分子興高采烈、激情未熄的時候,華蓋運便臨到頭上。運動一個接着一個,針對的全是知識分子。批完了《武訓傳》,批俞平伯,批完了俞平伯,批鬍適,一路批,批,批,鬥,鬥,鬥,最後批到了陳寅恪頭上。此時,極大規模的、遍及全國的反右鬥爭還沒有開始。老年反思,我在政治上是個蠢才。對這一係列的批和鬥,我是心悅誠服的,一點沒有感到其中有什麽問題。我雖然沒有明確地意識到,在我靈魂深處,我真認為中國老知識分子就是"原罪"的化身,批是天經地義的。但是,一旦批到了陳寅恪先生頭上,我心裏卻感到不是味。雖然經人再三動員,我卻始終沒有參加到這一場鬧劇式的大合唱中去。我不願意厚着面皮,充當事後的諸葛亮,我當時的認識也是十分模糊的。但是,我畢竟沒有行動。現在時過境遷,在四十年之後,想到我沒有出賣我的良心,差堪自慰,能夠對得起老師在天之靈了。
  可是,從那以後,直到老師於1969年在空前浩劫中被折磨得離開了人世,將近二十年中,我沒能再見到他。現在我的年齡已經超過了他在世的年齡五年,算是壽登耄耋了。現在我時常翻讀先生的詩文。每讀一次,都覺得有新的收穫。我明確意識到,我還未能登他的堂奧。哲人其萎,空餘著述。我卻是進取有心,請益無人,因此更增加了對他的懷念。我們雖非親屬,我卻時有風木之悲。這恐怕也是非常自然的吧。
  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雖然看樣子離開為自己的生命畫句號的時候還會有一段距離,現在還不能就作總結;但是,自己畢竟已經到了日薄西山、人命危淺之際,不想到這一點也是不可能的。我身歷幾個朝代,忍受過千辛萬苦。現在衹覺得身後的路漫長無邊,眼前的路卻是越來越短,已經是很有限了。我並沒有倚老賣老,苟且偷安;然而我卻明確地意識到,我成了一個"悲劇"人物。我的悲劇不在於我不想"不用揚鞭自奮蹄",不想"老驥伏櫪,志在千裏",而是在"老驥伏櫪,志在萬裏"。自己現在承擔的或者被迫承擔的工作,頭緒繁多,五花八門,紛紜復雜,有時還矛盾重重,早已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負荷量,超過了自己的年齡。這裏面,有外在原因,但主要是內在原因。清夜捫心自問:自己患了老來瘋了嗎?你眼前還有一百年的壽命嗎?可是,一到了白天,一接觸實際,件件事情都想推掉,但是件件事情都推不掉,真仿佛京劇中的一句話:"馬行在夾道內,難以回馬。"此中滋味,衹有自己一人能瞭解,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有時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自己的一生。自己究竟應該怎樣來評價自己的一生呢?我雖遭逢過大大小小的災難,像十年浩劫那樣中國人民空前的愚蠢到野蠻到令人無法理解的災難,我也不幸--也可以說是有"幸"--身逢其盛,幾乎把一條老命搭上;然而我仍然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自己趕上了許多意外的機遇。我衹舉一個小例子。自從盤古開天地,不知從哪裏吹來了一股神風,吹出了知識分子這個特殊的族類。知識分子有很多特點。在經濟和物質方面是一個"窮"字,自古已然,於今為烈。在精神方面,是考試多如牛毛。在這裏也是自古已然,於今為烈。例子俯拾即是,不必多論。我自己考了一輩子,自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到留學,月有月考,季有季考,還有什麽全國統考,考得一塌糊塗。可是我自己在上百場國內外的考試中,從來沒有名落孫山。你能說這不是機遇好嗎?
  但是,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果沒有人幫助,一個人會是一事無成的。在這方面,我也遇到了極幸運的機遇。生平幫過我的人無慮數百。要我舉出人名的話,我首先要舉出的,在國外有兩個人,一個是我的博士論文導師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另一個是教吐火羅語的老師西剋教授。在國內的有四個人:一個是馮友蘭先生,如果沒有他同德國簽訂德國清華交換研究生的話,我根本到不了德國。一個是鬍適之先生,一個是湯用彤先生,如果沒有他們的提攜的話,我根本來不到北大。最後但不是最少,是陳寅恪先生。如果沒有他的影響的話,我不會走上現在走的這一條治學的道路,也同樣是來不了北大。至於他為什麽不把我介紹給我的母校清華,而介紹給北大,我從來沒有問過他,至今恐怕永遠也是一個謎,我們不去談它了。
  我不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我一嚮認為,感恩圖報是做人的根本準則之一。但是,我對他們四位,以及許許多多幫助過我的師友怎樣"報"呢?專就寅恪師而論,我衹有努力學習他的著作,努力宣揚他的學術成就,努力幫助出版社把他的全集出全,出好。我深深地感激廣中山大學的校領導和歷史係的領導,他們再三舉辦寅恪先生學術研討會,包括國外學者在內,群賢畢至。中大還特別創辦了陳寅恪紀念館。所有這一切,我這個寅恪師的弟子都看在眼中,感在心中,感到很大的慰藉。國內外研究陳寅恪先生的學者日益增多,先生的道德文章必將日益發揚光大,這是毫無問題的。這是我在垂暮之年所能得到的最大的愉快。
  然而,我仍然有我個人的思想問題和感情問題。我現在是"後已見來者",然而卻是"前不見古人",再也不會見到寅恪先生了。我心中感到無限的空漠,這個空漠是無論如何也填充不起來了。擲筆長嘆,不禁老淚縱橫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儼然成為古人第2節:值得回憶的花第3節:神奇的絲瓜第4節:幽徑悲劇
第5節:二月蘭第6節:不可接觸者第7節:寫完聽雨第8節:清塘荷韻
第9節:重返哥廷根第10節:饑餓地獄中第11節:我的老師們第12節:十分剛強的人
第13節:學習吐火羅文第14節:使我畢生難忘第15節:邁耶一傢第16節:八十述懷
第17節:一場春夢終成空第18節:至今大惑不解第19節:我的大學生活第20節:有勇氣承擔
第21節:沒有絲毫歧視第22節:北京終於解放了第23節:難得的硬漢子第24節:永遠不應忘記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