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未死的沙威   》 第56節:中國人文文化的現狀(2)      梁曉聲 Liang Xiaosheng

  當我們這樣來看伊索、伊索寓言的時候,我們會對這件事,會對歷史 心生出一種溫情和感動。這就是後來為什麽人文主義要把自由放在第一位 的原因。在伊索之後纔出現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師生三位 都強調過閱讀伊索的重要性。我個人把它確立為人類文明史中相當重要的 人文主義事件。還有耶穌出現之前,人類是受上帝控製的,上帝主宰我們 的靈魂,主宰我們死後到另一個世界的生存。但是到耶穌時就不一樣了, 從前人類對神文化的崇拜(這種崇拜最主要體現在宗教文化中),到耶穌這 裏成為人文化,這是一種很大的進步。即使耶穌這人是虛構出來的,也表 明人類在思想中有一種要擺脫上帝與自己關係的本能。耶穌是人之子,是 由人類母親所生的,是宗教中的第一個非神之“神”。我們要為自己創造另 一個神,纔發生了宗教上的討伐。最後在沒有徵服成功的情況下,說“好 吧,我們也承認耶穌是耶和華的兒子”。因為流血已不能徵討人類需要一個 平凡的神的思想力。
  那時是人文主義的世界,我們在分析宗教的時候,發現基督教義中談 到了戰爭,提到如果戰爭不可避免,獲勝的一方要善待俘虜。關於善待俘 虜的話一直到今天都存在,這是全世界的共識,我們沒有改變這一點,我 們繼承了這一點,我們認為這是人類的文明。還有,獲勝的一方有義務保 護失敗方的婦女和兒童俘虜,不得殺害他們。這是什麽?是早期的人道主 義。還提到富人要對窮人慷慨一些,要關心他們孩子上學的問題,關心到 他們之中麻風病人的問題。後來,蕭伯納也曾談到過這樣的問題,及對整 個社會的認識,認為當貧窮存在時,富人不可能像自己想象中一樣過上真 正幸福的日子,請想象一下,無論你富到什麽程度,衹要城市中存在貧民 窟,在貧民窟裏有傳染病,當富人不能用柵欄把這些給隔離開的時候,當 你隨時能看到失學兒童的時候,如果那個富人不是麻木的,他肯定會感到 他的幸福是不安全的。
  我今天突然想到一個問題:英國、法國都有這麽長時間的歷史了,但 我似乎從來沒有接觸過歐洲的文化人所寫的對於當時王權的歌頌。但在孔 老夫子潤色過的《詩經》裏,包括風雅頌。風指民間的,雅是文化人的, 而頌就是記錄中國古代的文化人士對當時擁有王權者們的稱頌。這給了我 特別奇怪的想法,文化人士的前身,和王權發生過那樣的關係,為什麽會 那樣?古羅馬在那麽早的時期已經形成了三權分立、元老院,元老院的形式 還 是 圓 形 桌 子 , 每 個 人 都 可 以 就 關 到 國 命 運 的 事 物 來 闡 述 自 己 的 觀點,並展開討論。在那樣的時候,也沒有出現對渥大維稱頌的詩句,而《詩經》卻存在着,因為我們那個時候的封建社會沒有文明到這種程度。
  被 王 權 利 用 的 宗 教 就 會 變 質 , 變 質 就 會 成 為 統 治 人 們 精 神 生 活 的 方式,因此在 14 世紀時出現了貞潔鎖、鐵乳罩。當宗教走到這一步,從最 初的人文願望走入到了反人性,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十日談》就挑戰了 這一點,因此我們才能知道它的意義。再往後,出現了莎士比亞、達 芬 奇,情況又不一樣了,我們會睏惑:今天講西方古典文學的人都會知道, 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充滿了人文主義的氣息,按照我們現在的看法,莎士比 亞的戲劇都是帝王和貴族,如果有普通人的話,衹不過是僕人,而僕人在 戲劇中又常常是可笑的配角,我們怎麽說充滿人文主義呢?要知道在莎士 比亞之前,戲劇中演的是神,或是神之兒女的故事,而到這裏,畢竟人站 在了舞臺上,正因為這一點,它是人文的,就這麽簡單,針對神文化。
  因此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在舞臺上真正占據主角的必然是人上人,而 最普通的人要進入文藝,需經過很漫長的爭取,不經過這個爭取,衹能是 配角。在同時代的一幅油畫《羅馬盛典》中,中間是蘇格拉底,旁邊是亞 裏士多德、阿基米德等,把所有羅馬時期人類文化的精英都放在一個大的 盛典裏,而且是用最古典主義的畫風把它畫出來。在此之前人類畫的都是 神,神能那樣地自信、那樣地頂天立地,而現在人把自己的同類繪畫在盛 典中,這很重要,然後才能發展到 16、17 世紀的復興和啓蒙。我們今天看雨 果作品的時候,看《巴黎聖母院》,感覺也不過是一部古典愛情小說而已, 但有這樣一個場面:卡西莫多被執行鞭笞的時候,巴黎的廣場上圍滿了市 民,以致警察要用他們的刀背和馬臀去衝撞開人們。而雨果寫到這一場面的 時 候 是 懷 着 嫌 惡 的 , 他 很 奇 怪 , 為 什 麽 一 個 我 們 的 同 類 在 受 鞭 笞 的 時 候,有那麽多同類圍觀,從中得到娛樂?這在動物界是沒有的,在動物界 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景:一種動物在受虐待的時候,其他動物會感到歡快。
  動物不是這樣的,但人類居然是這樣的。人文主義就是嘲弄這一點。 建國以後的十幾年間,由外國翻譯過來的文學作品不像現在這樣多,是
  有限的一些。一個愛讀書的人無論藉或怎麽樣,總是會把這些書都讀遍的。 屠格涅夫的《木木》和托爾斯泰的《午夜舞會》給我以非常深的印象。
  《木木》講的是屠格涅夫出生於貴族家庭,他的祖母是女地主。有一次 他跟着祖母到莊園,看到一個高大的又聾又啞又醜的看門人。看門人已經成 為僕人中地位最低的一個,沒有人跟他交往。他有一隻小狗叫木木,當女地 主出現的時候,小狗由於第一次看到她,衝着女地主吠了兩聲,並且咬破了 她的裙邊。屠格涅夫的祖母命令把小狗處死。可想而知,那個人沒有親情, 沒有感情,沒有友情,衹有與那衹小狗的感情,但他並沒有覺悟到也不可能 覺悟到我要反抗我要爭取等,他最後衹能是含着眼淚在小狗的頸上拴了一塊 石頭並撫摸着小狗,然後把小狗抱到河裏,看着小狗沉下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第1節:目錄第2節: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1)第3節: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2)第4節: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3)
第5節: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4)第6節:十種關係(下篇)(1)第7節:十種關係(下篇)(2)第8節:十種關係(下篇)(3)
第9節:十種關係(下篇)(4)第10節:讀書與人生(1)第11節:讀書與人生(2)第12節:讀書與人生(3)
第13節:讀書與人生(4)第14節:讀書與人生(5)第15節:讀書與人生(6)第16節:讀書與人生(7)
第17節:虛假柔情似水(1)第18節:虛假柔情似水(2)第19節:虛假柔情似水(3)第20節:關於說話
第21節:紙簍該由誰倒空第22節:讀書與人生(1)第23節:讀書與人生(2)第24節:一個國傢的明信片(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