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 》
第56节:偶像陈寅恪(8)
章玉政 Zhang Yuzheng
和刘文典一样,他上课声音并不大,习惯于平铺直叙,习惯于引经据典,但精彩往往就闪现在这有意无意之间。有一次讲白居易的《长恨歌》,光是为了考证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汉"字,就足足讲了四节课,吓得一些学术功底不扎实的学生再也不敢随意走进他的课堂。
相同的生活经历、精神气质与行为主张,让刘文典与陈寅恪英雄相惜、互相推崇。1941年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在香港大学任客座教授的陈寅恪一时下落不明。对此,刘文典极为关注,多次在课堂上跟学生说:"陈先生如遭不幸,中国在五十年内,不可能再有这种人才。"
"《庄子》我是不太懂的!"
"《庄子》我是不太懂的!"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刘文典喜欢用这句话作为"《庄子》研究"课程的开场白。说得台下的学生一愣一愣的,心想这个其貌不扬的教授挺谦虚啊,没料想到,他紧接着又补了一句:"那也没有人懂!"
刘文典之所以有这样的胆识,是因为就连被学术界公认为大家的陈寅恪,都不止一次肯定他在《庄子》研究方面的成就。因而,很多人在不同的场合又听到刘文典的另一番"疯人疯语":"古今真正懂《庄子》的,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庄子本人,第二个就是我刘文典,其他研究《庄子》的人加起来一共半个!"
这番话曾经被认为是后人杜撰的,但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李必雨却在一篇文章中澄清了"两个半教授"的真实版本:
1955年9月,云南大学中文系召开迎新会。会议开始后不久,一个瘦小枯干的老人踱着方步走进了会场,手里还拿着一把茶壶,嘴里叼着一支"大重九"。正当新生们在窃窃私语,好奇地相互打听这个"怪人"到底是谁时,系主任刘尧民主动站起来向大家介绍:"这位便是刘文典先生。刘先生学术广博,古典文学的造诣尤其渊深,对《庄子》的研究更是独辟蹊径,成就超卓。现在请刘先生给大家讲话!"
台下的学生虽然都是初来乍到,但很多人刚进校门就不止一次听说过刘文典这个名字,都已将他当成传奇般人物崇拜向往。没想到学校第一次活动,就能见到这位"真神",学生们都竖起了耳朵,想听听这位名教授将会发出什么样的惊世骇俗之语。
暴风骤雨般的掌声之后,刘文典微笑着站起身,向台下点点头,说道:"我一向不参加这类活动。听说新一届新生的入学成绩不错,我心里高兴,破一次例,来看望看望大家。我不教你们,教的是你们老师的老师。说到《庄子》,不是什么研究的蹊径问题。古今中外的那些'学者'不论经由什么蹊径,皓首穷经,勉强算是挨近了《庄子》的,寥寥可数。算起来,全世界真正懂《庄子》的人,总共两个半。一个就是庄子自己,中国的《庄子》学研究者加上外国所有的汉学家,唔,或许可以算半个。"刘文典虽然没有明说另外一个真正懂《庄子》的人是谁,但大家的心里都已不言而明:就是他老先生自己!14
这是李必雨亲耳聆听到的刘文典发言,尽管细节可能会因时间久远略有差异,但整体上的意思应该是不会错的。何况,对于一个大学新生来说,第一次遇到大学老师就是如此狂放不羁、豪言壮语之人,相信在他们的一生中,都将是永不磨灭的记忆。
按照刘文典的个性,说这样的话不过是小菜一碟。1923年,在完成《淮南鸿烈集解》并得到胡适的高度赞誉后,刘文典校勘诸子百家典籍的信心更足了。于是,花了一定的精力做了《论衡》的校勘,弄出了"自信是《论衡》的最完善的本子",但商务印书馆对这本书的销路却"极为怀疑"。万般无奈之下,刘文典只得给自己的"人生导师"胡适写信,希望胡适能够帮助他协调出版或者寻找新的买家。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1) | 第2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2) | 第3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3) | 第4节:朋友胡适之(1) | 第5节:朋友胡适之(2) | 第6节:朋友胡适之(3) | 第7节:朋友胡适之(4) | 第8节:朋友胡适之(5) | 第9节:朋友胡适之(6) | 第10节:朋友胡适之(7) | 第11节:朋友胡适之(8) | 第12节:朋友胡适之(9) | 第13节:朋友胡适之(10) | 第14节:朋友胡适之(11) | 第15节:朋友胡适之(12) | 第16节:朋友胡适之(13) | 第17节:朋友胡适之(14) | 第18节:朋友胡适之(15) | 第19节:痛斥蒋介石(1) | 第20节:痛斥蒋介石(2) | 第21节:痛斥蒋介石(3) | 第22节:痛斥蒋介石(4) | 第23节:痛斥蒋介石(5) | 第24节:痛斥蒋介石(6)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