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路遥十五年祭   》 第56节:第二辑忆念(16)      Li Jianjun

  路遥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但这个乡村青年却怀有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也许路遥对他的设计是当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我以为,路遥完全具备政治家的天赋和气魄。不过政治家是在一定的气候之下才能产生的,而路遥所生活的时代则体统严密,尽管也有风雨,也有怨恨,然而总之,路遥以他底层的身份难以进入权力阶层。这多少刺痛着路遥的心,不过也使他深刻地了解着社会与命运。当然关键是,它引发了路遥严肃的思考,并造成了他这么一个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作家。路遥也存在明显的局限,这便是他没有把自己提升到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境界。不过这不能苛求于他,因为做一个人文知识分子,是需要一定的文明的传播和交流的,还需要一定的文化视野,可惜如此条件在路遥的时代还不具备。然而路遥也绝不仅仅是一个追求风雅的文人,在他身上,没有丝毫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习气。他不会吟风弄月,也不懂棋琴书画。他是把主要的精力都花在对现实的关注上了,进而分析着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也许路遥的作品缺乏艺术的先锋意识,但它却一点也不缺乏普通人的情感,而恰恰这一点则是他成为普通人的作家。
  路遥虎背熊腰,有强悍之感。当然一个男人体质上有力量,并不等于他的精神上就有力量,这仿佛女人有一张好脸,并不等于她就有一副好心一样。不过路遥是多少有英雄气概的,并有征服欲。实际上路遥也只能这样,否则他便会像黄土高原上的一棵杂木一样自生自灭。荒凉,落后,没有前途,这便是路遥的环境。要改变这一点,要出人头地,他只能奋斗。高加林是奋斗的,孙少平也是奋斗的,而要奋斗则会有挫折。奋斗,挫折,甚至失败,对此过程路遥有深切的体验。不过这种体验难道惟有路遥有吗?不!凡是这个社会的普通人,凡是底层的青年,不管是乡村的,还是城市的,他都会有,而且是一茬一茬涌现的。这些青年便是路遥的基本读者。路遥的书使他们产生了共鸣,并舒缓了他们的孤独和辛酸。
  还有爱情。在我看起来,爱情是有条件的。也许繁殖爱情的条件并不是财富和地位,甚至财富和地位恰恰会削弱繁殖爱情的能力。我以为,通常在贫困的情况下,在思想统一的情况下,在男女的自由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爱情才会活跃起来,这就像有压力才会有火山爆发一样。路遥曾经慨叹:"雪夜之中,依偎在街角的恋人是最幸福的,也是最让我羡慕的!"读路遥的小说,更能看见这样的爱情,它当然也是吸引青年的一个秘密。
  我和路遥在过去有一点交往,不过属于蜻蜓点水,其背景是我在毕业分配的时候他帮助了我,对此,我心存感激。尽管我十分敬重路遥,但我却始终没有成为团结在他周围的人,这固然由于我主要写散文,他主要写小说,我年幼,他年长,也由于他当时是热点人物,他有自己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而我自己在骨子里则是一个独立者、高傲者或自负者。我从来都未进入前呼后拥的队伍,也鄙视如此做人。我当时也为他做不了什么。现在能记得的,就是给他女儿找了一根作为玩具的注射针管,不过这还是应林达之托。倒是他一直关注着我,并有庇护之意。
  有一年在新城广场附近的一个地方开会,我觉得内容乏味,便抽身离去。出了门,我碰到他和贾平凹站在树下叽叽咕咕商量着什么。他们都是矮子,都穿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北方时尚的黑呢大衣,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跟他们挥手告别,他们遂点头,应着好,随之路遥侧身对贾平凹说:"这后生不错,今后多多在意他一点!"其实我认识贾平凹比认识他还早,我和贾平凹的来往也密于我和他的交往,然而路遥的庇护我是领受了。至于贾平凹,当然一直支持着我的写作,而且我也记得在一个困难的冬天他所给予我的帮助。还有一年,是一九九一年,陕西省作家协会已经确定我作为代表之一,参加全省青年作家会议,然而有奸佞之人向宣传部揭发我犯政治错误,于是协会就不得不遵命取消我作为代表的资格。这种事情是愤怒不得的,不过可以冷笑。大约就是那几天,我在一个家属院碰到路遥,他宽慰我说:"蛋球事情,不要管它,好好写自己的东西就行了。"我和路遥只有一次讨论过文学,他教我:"你写散文一定要走自己的路。现在很多人都模仿贾平凹的散文,你不要这样!"我以为,如果路遥不把我当作他的兄弟看,他不会如此坦率,如果不把我当作他的兄弟看,他也不会如此诚挚。不过我觉得贾平凹的散文还是魅力很大的,你无法不学习他,然而当时我没有这样回答路遥,只是心里想着而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新世界出版社
第1节:人们为什么怀念路遥(代序)第2节:第一辑历程(1)第3节:第一辑历程(2)第4节:第一辑历程(3)
第5节:第一辑历程(4)第6节:第一辑历程(5)第7节:第一辑历程(6)第8节:第一辑历程(7)
第9节:第一辑历程(8)第10节:第一辑历程(9)第11节:第一辑历程(10)第12节:第一辑历程(11)
第13节:第一辑历程(12)第14节:第一辑历程(13)第15节:第一辑历程(14)第16节:第一辑历程(15)
第17节:第一辑历程(16)第18节:第一辑历程(17)第19节:第一辑历程(18)第20节:第一辑历程(19)
第21节:第一辑历程(20)第22节:第一辑历程(21)第23节:第一辑历程(22)第24节:第一辑历程(23)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