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全书 》 册府元龜 》
捲五百五十六◎國史部·采撰
王欽若 Wang Qinre
楊億 Yang Yi
◎國史部·采撰
後魏東阿縣公順任城王澄之子撰帝錄二十捲崔逞初為慕容燕著作郎撰燕記。
封懿仕慕容燕為中書令撰燕書頗行於世。
崔浩為太常卿初道武詔尚書郎鄧淵註國記十餘捲編年次事體例未成逮子明元不廢著述神二年詔集諸文人撰錄國書浩及弟覽高讜鄧[A13C]晁繼範亭黃輔等共參著作敘成國書三十捲。
高允領著作郎與崔浩述成國記允。表曰:往年被敕令臣集天文災異使事類相近約而可觀臣聞箕子陳謨而洪範作宣尼述史而春秋著皆所以章明列闢景測皇天者也。故先其善惡而驗以災異隨其得失而效以禍福天人誠遠而報速如響甚可懼也。自古帝王莫不尊崇其道而稽其法數以自修敕厥後史官並載其事以為鑒誡漢成帝時光祿大夫劉嚮見漢祚將危權歸外戚屢陳妖眚而不見納遂因洪範春秋災異報應者而為其傳覬以感悟人主而終不聽察卒以危亡,豈不哀哉!伏惟陛下神武則天鑒自遠欽。若稽古率繇舊章前言往行靡不窮鑒前皇所不逮也。臣學不洽聞見寡薄懼無以礻卑廣聖聽仰酬明旨今謹依洪範傳天文志撮其文辭凡為八篇大武覽而善之曰:高允之明災異亦豈減崔浩乎!又允為中書令遷中書監雖久典史事然而專勤屬述時與校書郎劉模有所緝綴大較依續崔浩故事準春秋之體而時有刊正允所引劉模者頗涉經籍微有註籍之用允為秘書典著作選為校書郎允修撰國記與俱輯著嘗令模持管簽每日同入史合接膝對筵屬述時事允年已九十目手稍衰多遣模執筆而授裁斷之意如此者五六歲允成篇捲考論上下模豫有功焉。
劉為樂平王從事中郎以三史文繁著略記百三十篇八十四捲涼書十捲敦煌實錄二十捲方言三捲。
劉芳為員外散騎常侍俄兼通直常侍從駕南巡撰述行事尋而除正。
韓始均為著作郎改陳壽魏志為編年之體廣益異聞為三十捲。又著冠帶錄。
崔鴻為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弱冠便有著述之志見晉魏前史皆成一傢無所措意以劉淵石勒慕容雋苻徤慕容垂姚萇慕容德赫連屈子張軌李權呂光乞伏國仁禿烏孤李沮渠蒙遜馮跋等並因世故跨僭一方各有國書未有統一鴻乃撰為。《十六國春秋》勒成百捲因其舊記時有增損褒貶焉子子元秘書郎後永安中乃奏其父。《書》曰:臣以亡考故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前將軍齊州大中正鴻不殞傢風式纘世業古學剋明在新必鏡多識前載愽極群書纔史富洽號稱籍甚年止壯立便斐然懷著述之意正始末任屬記言撰輯餘暇乃刊著趙燕秦夏涼乞伏西蜀等遺載為之贊序褒貶評論先朝之日草構悉了唯有李權蜀書搜索未獲闕茲一國遲留未成去正光三年始購得討論訖而先臣棄世凡十六國各為春秋一百二捲近代之事最為備悉未曾奏上弗敢宣流今繕寫一本敢以仰呈儻或淺陋不回睿賞乞藏秘合以廣異傢。
韓顯宗為著作郎撰馮氏燕志孝友傳各十捲。
高謙之為國子愽士以舅氏沮渠蒙遜曾據涼土國書漏闕謙之乃修涼書十捲行於世。
常景為秘書監撰儒林烈士傳各數十篇。
梁祚為秘書令撰陳壽。《三國志》名曰:國統。
裴伯茂為中書郎曾撰。《晉書》竟未能成。
溫子為中書郎撰永安記三捲。
宋繪好撰述中朝士傳十捲。
李公緒為衛州司馬屬疾去官潛居自待雅好著書撰古今異記二十捲趙語十三捲。
高閭為侍中撰燕志十捲(記馮跋事)。
姚和都為左人尚書撰奏記十捲(記姚萇事)。
楊之撰雒陽伽藍記五捲廟記一捲。
北齊魏收天保元年除中書令兼著作郎二年詔撰史四年除魏尹故優以祿力專在史合不知郡事初帝令群臣各言爾志收曰:臣願得直筆東觀早成魏書故帝使收專其任。又詔平原王高隆之總監之署名而已帝敕收曰:好直筆我終不作魏太武誅史官始魏初鄧彥撰代記十餘捲其後崔浩典史遊允程駿李彪崔光李琰之徒知世修其業浩為編年體彪始分作紀表志傳書猶未出宣武時命邢巒追撰孝文起居註太和十四年。又命崔鴻王尊業補續焉下訖孝明事甚委悉濟陰王暉業撰辨宗室錄三十捲收,於是部通直常侍房延祜司馬空辛元植國子愽士刁柔裴之尚愽總斟酌以成魏書辨定名稱隨條甄舉。又搜采亡遺綴續後事備一代史籍表而上聞之敕成一代大典凡十一紀九十二列傳合一百一十捲五年三月奏上之秋除梁州刺史收以志未成奏請終業許之十一月復奏十志天象四捲地形三捲律歷二捲禮樂四捲食貨一捲刑罰一捲靈徵二捲官氏二捲釋老一捲凡二十捲續於記傳合一百三十捲分為十二帙其史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後二表一啓焉皇建中詔收更加研審收奉詔頗有改正及詔行魏史收以為在秘合外人無繇得見,於是命送一本付外省一本付鄴下任人寫之陽休之為中書監撰幽州人物志行於世。
劉晝冀州舉秀纔不第撰高才不遇傳四捲。
顔之推為黃門侍郎撰集靈記二十捲冤魄志三捲李撰國春秋二十捲左史六捲。
盧思道為黃門侍郎待詔文林館撰知己傳一捲。
後周蕭大圜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性好學務於著述人之舊事三十捲寓記三捲。
榮建緒性寬直兼有學業為載師下大夫儀同三司及平齊之始留鎮鄴城因著齊記三十捲。
姚最字士會為太子門大夫遷蜀王秀司馬愽通經史尤好著述撰梁後略十捲行於世(又撰序行記十捲)。
劉為內史中大夫撰梁典三十捲。
隋魏澹為著作郎仍為太子學士別成魏史為例一捲其一曰臣聞天子者繼天立極終始絶名故。《梁傳》曰:太上不名麯。《禮》曰: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諸侯尚不生名況天子乎!若為太子必須書名良繇子孝對父生稱父前子名禮之意也。是以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傳》曰:舉以太子禮杜預註云:桓公子莊公也。十二公唯子同是嫡夫人之長子備用太子之禮故史書之於策即位之日尊成君而不名春秋之義聖人之微旨也。至如司馬遷周之太子並皆言名漢之儲兩俱設其諱以尊漢卑周臣子之意也。竊謂雖立此志恐非其義何者春秋禮記太子必書名天王不言出此仲尼之褒貶皇王之稱謂非當時與異代遂為優劣班固范晔陳壽王隱瀋約參差不同尊卑失序至於魏收諱儲君之名書天子之字過。又甚焉今所撰史諱皇帝名書太子字欲以尊君卑臣依春秋之義也。其二曰五帝之聖三代之英積德纍功乃文乃武聖賢相承莫過周室名器不及後稷追謚止於三王即前代之茂實後人之龜鏡也。魏氏平文以前部落之君長耳太祖遠追二十八帝並極崇高違堯舜憲章越周公典禮但道武出自結繩未師典誥尚須南董有筆裁而正之反更餙非言是觀過所謂决渤之水復去堤防襄陵之災未可免也。侯力微天女所誕靈異絶世尊為始祖得禮之宜乎!文昭武成雄據塞表英風漸盛圖南之業基自此始長孫斤之亂也。兵交御座太子受命昭成獲免道武此時後緡方娠宗廟復存社稷有主大功大孝實在獻明此之三世稱謚可也。自茲以外未之敢聞其三曰臣以為南巢桀亡牧野紂滅斬以黃鉞懸首白旗幽王死於驪山厲王出奔於彘未嘗隱諱直筆書之欲以勸善懲惡詔誡將來者也。而大武獻文並皆非命前史立紀不異天年言論之間頗露首尾殺主害君莫知名姓逆臣賊子何所懼哉!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圓首方足孰不瞻仰況復兵交御座矢及主屋而可隱沒者乎!今始撰史分明直書不敢回避。且隱桓之死閔昭殺逐邱明據實敘於經下況復懸隔異代而致依違哉!其四曰周道陵遲不勝其弊楚子親問九鼎吳人來徵百牢無君之心實彰行路夫子刊經皆。《書》曰:卒自晉德不競宇宙分離或帝或王各自署置當其生日聘使往來略如敵國及其終也。書之曰:死便同庶人存沒頓殊能無懷愧今所撰史諸國凡處華夏之地者皆。《書》曰:卒同之吳楚其五曰壺遂發問馬遷答之義已盡矣。後之述者仍未領悟董仲舒司馬遷之意本雲:尚書者隆平之典春秋者撥亂之法興衰理異製作亦殊治定則直敘欽明世亂則辭兼顯晦分路命傢不相依放故云:周道廢春秋作焉堯舜之盛尚書載之是也。漢興以來改正朔易服色臣下百官力誦聖德仍不能盡餘所謂述故事而君比之春秋謬矣。然則紀傳之體出自尚書不學春秋明矣。而范晔雲:春秋者文既糹略好失事形今之擬作所為短紀傳者史班之所變也。網羅一代事義周悉之後學此焉為優故繼而述之觀曄此言豈直非聖人之無法。又失馬遷之意旨彼蓋自謂贊仰其體而放之魏收雲:魯史既修達者貽則子長自拘紀傳不存師表蓋泉源所繇地非企及雖復遜辭畏聖亦未思紀傳所繇來也。澹。又以為司馬遷創立紀傳以來述者非一人無善惡皆為立論計在身行跡具在正書事既無奇不足懲勸再述乍同銘頌重敘唯覺繁文按邱明亞聖之才發揚聖旨言君子者無非甚泰其間尋常直書而已今所撰史竊有慕焉可為勸戒者論其得失其無損益者所不論也。
王邵為著作佐郎以母憂去職在傢著。《齊書》時製禁私撰史為內史侍郎李元操所奏帝怒遣使收其書覽而悅之,於是起為員外散騎侍郎遷秘書少監卒邵在著作將二十年專典國史撰隋書八十捲初撰齊志為編年體二十捲復為。《齊書》紀傳一百捲平賊記三捲爾朱氏傢傳二捲。
劉善經博物洽聞尤善詞筆歷著作佐郎太子捨人著酬德傳三十捲。
牛宏為吏部尚書撰周史十八捲。
虞綽字士裕大業初為秘書學士奉詔與秘書郎虞世南著作佐郎庾自直等撰長洲玉鏡等書十餘部綽所筆削煬帝未嘗不稱善而官竟不遷。
許善心大業四年為給事郎撰六物志奏之九年煬帝嘗言及高祖受命之符因問鬼神之事敕善心與崔祖撰靈異記十捲初善心父亨仕陳領大著作撰梁史未就而歿善心述成父志修輯傢書葺略成七十捲。
宇文愷為左庶子撰東宮典記七十捲。
明剋讓為通直散騎常侍著古今代記一捲續名僧記一捲。
柳誓為秘書監撰晉王北伐記十五捲。
侯白為儒林郎著旌異記十五捲行於世。
崔願為起居捨人大業中奉詔作東徵記。
唐王通字仲淹勃之祖也。絳州竜門人仕隋為蜀郡司戶書佐大業末棄官歸以著書講學為業依春秋體例自獲麟後歷秦漢至於後魏著紀年之書謂之元經。
令狐德為起居捨人高祖武德四年十一月德從容言於帝曰:近代已來多無正史梁陳及齊猶有文籍至於周隋多有遺闕當今耳目猶接尚有可憑如是十數年後恐事跡湮沒無可紀錄至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詔曰:司典序言史官記事考論得失究盡變通所以裁成義類懲惡勸善,爰自有魏至於陳隋莫不自命正朔縣歷歲祀各殊徽號刪定禮儀然而簡牘未編紀傳鹹闕炎涼已積謠俗遷訛餘烈遺風泯焉將墜朕顧彼湮落深用軫悼有懷撰次實資良直中書捨人蕭給事中王敬業著作殷聞禮可修魏史侍中陳叔達秘書丞令狐德大史令唐儉可修周史中書令封德彝中書捨人顔師古可修隋史大理卿崔善與中書捨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可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孫前秘書丞魏徵可修齊史秘書監竇璉給事中歐陽詢秦王文學姚思廉可陳史綿歷數載竟不就而罷(修撰之源自德始)至貞觀三年於中書置秘書內省以修五代史十年正月二十日尚書左僕射房玄齡侍中魏徵散騎常侍姚思廉太子右庶子李百藥孔[A13C]達禮部侍郎令狐德中書侍郎岑文本中書捨人許敬宗等撰成周隋梁陳齊五代史上之進階頒賜有差顯慶元年五月四日史官修梁隋齊周陳五代志三十捲太尉長孫無忌表進之(魏徵為侍中初有詔遣令狐德岑文本撰周史孔[A13C]達許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陳史李百藥撰齊史徵受詔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存簡正隋史序論皆徵所作梁齊各為總論時稱良史史成加左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賜物二十姚思廉受詔與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思廉。又采諸傢梁史續成父書並推陳事刪益愽綜顧野王所舊史撰成梁書五十捲。《陳書》三十捲魏徵惟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也。)。
裴矩為吏部尚書撰開皇平陳記十二捲。
房玄齡為司空貞觀十七年七月玄齡及給事中許敬宗著作郎敬播上所撰高祖今上實錄各二十捲二十年閏三月詔曰:朕拯溺師旋省方禮畢四海無事百揆多閑遂因暇日詳觀典府考龜文於羲載辨烏册於軒年不出岩廊神交千祀之外穆然旒糹廣臨眺九皇之表是知右史序言繇斯不昧左官詮事歷茲綿遠發揮文字之道導達書契之源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自沮誦攝官之後伯陽載筆之前易代史臣皆有刪著仲尼修而采杌倚相誦而闡丘墳降自西京班馬騰其茂實逮於東漢範謝振其芳聲蕞爾當塗陳壽敷其國志眇哉!有宋瀋約裁其帝籍至。若梁陳高氏朕命勒成惟周及隋亦同甄錄莫不彰善癉惡振一代之清芬褒德懲兇備百王之令典惟晉氏膺運製有中原上帝啓玄石之圖下武代黃星之德及中朝鼎謝江右嗣興並宅寰區總禹徽號足以飛英麗筆將美方書但十有即太宗也。八傢雖存記註而纔非良史書虧實錄榮緒煩而寡要行思勞而少功叔寧課虛滋味同於畫餅子學海涓滴堙於涸流處叔不預於中興法盛莫通於創業洎乎!於陸曹鄧略紀帝王鸞盛廣鬆纔編載祀其文既野其事罕傳遂使典午清塵韞遺芳於簡册金行曩志闕繼美於驪原遐想寂寥深為嘆息宜令修國史所更撰。《晉書》詮次舊文裁成義類俾夫湮落之誥鹹使發明其所須可依修五代史故事。若少學士亦量事追取,於是司空房玄齡中書令褚遂良太子左庶子許敬宗掌其事。又詔中書捨人來濟著作郎陸元仕劉子翼守主客郎中盧承基太史李淳風太子捨人李義府薛元超起居郎辛玄馭著作佐郎劉裔之光祿主簿楊仁卿御史主簿李延壽校書郎張文恭並當時屬文士分功撰錄莫不博考前文旁求遺逸芟夷蕪蔓舉其精要。又令前雅州刺史令狐德太子司儀郎敬播主客員外郎李懷安屯田員外郎李懷儼詳其條例重加考正以臧榮緒。《晉書》為本捃摭諸傢傳記而附益之爰及晉代文集罔不畢記為十帝紀十志七十列傳三十載記其太宗所著宣武二帝及陸機王羲之四論稱製旨焉房玄齡以下為論皆稱史臣後數載而書就藏之秘府頒賜皆洽各有差以其書賜皇太子及新羅使者各一部焉(又載李淳風為史丞預撰。《晉書》及五代史書其天文與歷志皆淳風所作)。
溫大雅為禮部尚書撰今上王業記六捲。
褚無量為散騎常侍兼國子祭酒撰帝王記錄三捲長孫無忌以高宗朝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元年閏五月二十三日修貞觀實錄畢上之起貞觀十五年至二十三年五月勒成二十捲顯慶元年七月無忌。又與太子太傅尚書左僕射燕國公於志寧中書令兼太子詹事崔敦禮禮官國子祭酒崇文館學士令狐德中書侍郎兼檢校右庶子弘文館學士李義府著作郎崇賢學士劉裔之著作郎楊仁卿起居郎弘文館直學士張文恭等撰國史史成起義寧盡貞觀末依紀傳之例凡八十一捲成詣闕上之詔無忌已下加爵賜布有差藏其書於內府。
許敬宗為中書令高宗顯慶四年二月敬宗與中書侍郎許圉師太史令李淳風著作佐郎楊仁卿著作郎顧裔受詔撰貞觀二十三年已後至顯慶三年實錄成二十捲添成一百捲(帝以敬宗所紀多非實錄謂劉仁軌等曰:先朝身擐甲胄親履兵鋒戎衣霑馬汗兜鍪生蟣虱削平區宇康濟生靈數年之間四海清晏方始歸功上帝臨馭下人昨觀國史所書多不周悉卿等必須窮微索隱原始要終盛業鴻勳鹹使詳備至如先朝作威鳳賦意屬阿舅及士廉敬宗乃移嚮尉遲敬德傳內。又嘗幸溫湯教習長圉四合萬隊俱前忽然霧晝昏部伍錯亂先聖既睹斯事恐其枉法者多遂潛隱不出待其整理然後臨觀顧謂朕曰:振旅訓兵國之大典此之錯失於法不輕我。若見之必須行法一方軍政得罪人多我今不出良為於此今乃移嚮魏徵傳內稱是徵之諫語此既乖於實錄何以垂之後世朕嘗從幸未央宮闢仗已過忽於軍中見一人身帶橫刀其人云:聞闢仗至怕不敢出仗傢搜索不覺遂伏不敢動先聖斂轡即還顧謂朕曰:此事。若發數人合死汝可於後伺看早放出之史傢唯此一事差似不失其真郝處俊奏曰:先聖仁恩觸類皆是臣命係往年宿衛之日被差腰供奉見有三衛誤拂禦衣此人怕懼五情無主先聖謂之曰:此間無禦衣我不為汝作罪過不須怕懼上謂處俊曰:此亦須入史至三月詔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吏部侍郎同三品李敬玄中書侍郎郝處俊黃門侍郎周智等並修史,於是左史李仁實專掌其事將加刊改會仁實卒官。又止)敬宗。又撰文館詞林文人傳一百捲。
呂纔為太子司更大夫顯慶四年著隋紀二十捲。
孟利貞撰封禪錄十捲入為著作郎。
李延壽為符璽郎撮近代諸史南起自宋終於陳北始自魏卒於隋合一百八十篇號為南北史帝自製序(延壽。又撰太宗文皇帝政典三十捲)。
張昌宗為太子捨人修文館學士撰古文紀年新傳三十捲。
唐臨為禮部侍郎貶潮州刺史撰宜報記二捲。
李義府為右相流振州著宦遊記二捲。
武三思為特進梁王則天長安三年正月敕三思及納言李嶠正諫大夫朱敬則司農少卿徐彥伯鳳閣捨人魏知古崔融司封郎中徐堅左史劉知直史館吳兢修唐史采四方之志成一傢之言長懸指則以貽勸誡。
劉仁軌為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著行年紀十捲行於代。
杜儒童為大州刺史撰隋季革命記十二捲傳於代何彥先為地官侍郎撰三國戰策十二捲行於代劉允濟為著作佐郎嘗采摭魯哀公後十二代至於戰國遺事撰後春秋二十捲表上之盛傳於代遷左史兼直弘文館。
魏元忠為中書令中宗神竜二年五月與左散騎常侍武三思禮部尚書祝欽明史官太常少卿徐彥伯秘書少監柳衝國子司業崔融中書捨人岑羲徐堅等以則天實錄二十捲上之。
元行衝為太常少卿景竜三年十二月行衝以本族出於後魏未有編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捲事詳文簡為學者所稱。
宗秦客為內史撰聖母神皇實錄十八捲。
丘悅為岐王傅撰三國典略三十捲。
劉子玄為著作郎修史玄宗開元四年十一月與吳兢撰修睿宗實錄二十捲則天實錄三十捲中宗實錄二十捲以聞。
吳兢為太子左庶子開元十四年七月十六日兢上奏曰:臣往者長安景竜之歲以左拾遺起居郎兼修國史時有武三思張易之昌宗紀處納宗楚客韋溫等相次監領其職三思等立性邪佞不憲章苟餙虛詞殊非直筆臣愚以為國史之作在乎!善惡必書遂潛心積思別撰。《唐書》九十八捲唐春秋三十捲用藏於私室雖綿歷二十餘年尚刊削未就但微臣私門兇[C260]頃歲以丁憂去官自此便停知史事竊惟帝載王言所書至重儻有廢絶實深憂懼,於是彌綸舊紀重加刪輯雖文則不工而事皆從實斷自隋大業十三年迄乎!開元十四年春三月即皇傢一代之典盡在於斯矣。既撰將成此書於私傢不敢不奏。又捲軸稍廣繕寫甚難特望給臣楷書手三數人並紙墨等至絶筆之日當送上史館,於是敕就集賢院修成其書俄。又令就史館及兢遷荊州司馬其書竟未能就所修草本兢亦自將帝令中使往荊州取得五十餘捲其記事疏略不堪行用(兢。又撰中宗皇帝實錄二十捲)。
裴光庭為侍中開元二十年三月丁卯奏曰:臣聞聖人述作先宅天人之心次紀皇王之跡乘謨訓於萬代示褒貶於一方湯武道衰斯文將墜周公補其絶緒仲尼振其頽綱然後樂正雅頌懲惡勸善自獲麟已來代歷千祀班馬以紀傳黜凡例魏晉以篡殺為揖讓既撓亂前軌。又聾瞽後代春秋之義非聖人誰能修之伏惟陛下闢四門修六典高視風雅發揮經術微臣末學待罪阿衡職兼弘文懼不胜任昔。《晉書》文詞繁冗穿鑿多門太宗特紆宸衷親為刊削兼命儒學以成贊論書稱御制臣等不勝大願上自周敬下至有隋約周公舊規依仲尼新例修續春秋經具有褒貶伏望進禦裁定指歸如先朝故事其傳請與館內直學士張琪李融等如左邱明受經敷暢聖意屬詞比事原始要終審逆順之端定君臣之敘繼周孔之絶跡闡文武之鴻休傳之無窮永為程式帝手詔報曰:太上立德其次立言所以稽象緯而乘訓誡也。卿愽古知今通纔達識處弼諧之任則忠讜日聞綜墳籍之司則文儒道長今欲正人倫而美教化因舊史而作春秋斥班馬之紕繆繼經傳之褒貶著述之美當如斯焉將以先朝取朕裁定雖憲章前烈而事業相懸卿。且就功隨了續進。
韋述開元時為工部侍郎居史職二十年國史自令狐德至於吳兢雖纍有撰未成一傢之言至述始定類例續遺闕勒成國史一百一十三捲並史例一捲事簡而語詳雅有良史之才。
劉貺為左拾遺依劉嚮。《說苑》撰續。《說苑》十捲以獻玄宗嘉之蘭陵蕭[A13C]士以為譙周陳壽之流。
於休烈肅宗時為太常少卿兼修國史至德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奏曰:國史一百六捲開元實錄四十七捲起居註並餘書三千六百八十二捲並在興慶宮史館京城舀賊後皆被焚燒。且國史實錄聖朝大典修撰多時今並無本伏望下御史臺推勘史館所繇令府縣招訪有人別收得國史實錄如送官司重加購賞。若是官書仍赦其罪得一部超授官得一捲賞絹十疋數月之內唯得一兩捲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韋述舀賊入東京至是以其傢藏國史一百一十三捲送於官(又撰五代帝論)。
元載代宗朝為相廣德二年四月詔集賢院撰歷代書志從載所請也。
令狐亙為起居郎捨人兼修國史大歷三年亙修玄宗實錄一百捲成亙著述雖精屬喪亂之後起居註亡失纂開元天寶間事唯得諸傢文集編其詔册名臣傳十無三四後人以漏略譏之。
韓潭為夏綏銀節度使德宗貞元十三年潭進統載三十捲其書采虞夏以來至於周隋錄其事跡善於始終者六百六十八人為立傳。
瀋既濟為左拾遺史館修撰撰建中實錄十捲。
令狐丕為太僕寺丞憲宗元和二年七月丕進亡故史官令狐亙所撰代宗實錄四十捲詔付史官初亙為右庶子史館撰坐貶吉州別駕實錄於貶所畢功至是方奏以功贈工部尚書。
裴為中書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元和五年十月與史官蔣武等修成德宗實錄表奏之曰:臣聞格天周物之功繼統事難之績屬當興運則事顯一時貽之後來則名示百代是以舜謂盡善禹稱無間典謨斯在芳烈可徵雖垂訓必資於哲顧不朽亦賴之紀述伏以德宗皇帝臨禦天下殆三十年躬勤庶政戡群慝消復厄運大拯橫流貞元之後天下無事亭障寢拆梯航獻珍納蒸人於壽域兼前王之能事加以聖政多暇睿文間作篆諸金石播於管弦扶持翼武之勳死節納忠之士亦猶星拱辰極從飛竜君臣協期事業光大宜當刊錄以垂無窮陛下掃清寰區恢復祖業執契求理思覿前鑒爰詔臣等俾加撰錄臣與修撰官秘書少監蔣武以去年八月論著絶筆勒成德宗實錄五十捲繕寫整飭今已就功臣等學愧前修職叨東觀雖談天測海未窮其高深而褒善貶惡靡慚其良直徒極搜采尚懼闕遺臣屬有犬馬之疾未任躬自獻上伏以國之大典夙奉德音編簡既終稽慢為罪其實錄五帙五十捲並目錄一捲謹隨表獻上帝覽而稱善詔答之曰:朕獲纘丕緒憲章成式永維皇祖之訓巍乎!一代之典爰俾撰錄垂之無窮以卿臺輔元臣清直正氣愽貫程製該通古今載筆之司遂命監領果諧朕志剋就厥功縑緗永存風烈盡在祗。若遺範感慰良深眷乃勤勞增用嘉嘆所進知乃賜繒錦三百疋及銀器修史官蔣武林寶韋處厚樊紳等既頒寵賜。又皆命進秩蔣武後改名再居史職前後二十年著大唐宰臣錄七十捲凌煙閣功臣秦府十八學士史臣傳共四十餘捲宰相記三捲。
劉竦為右補闕集賢殿學士著傳記三捲。
張薦為工部侍郎初在史館二十餘年著宰輔傳略寓居錄令怪集等。
馬宇為秘書少監史館撰有史學撰鳳池錄五十捲。
範傳正為宣歙觀察使著西陲要略三捲。
路隋為翰林侍講學士諫議大夫穆宗長慶二年十月敕隋及中書捨人韋處厚充史館修撰修憲宗實錄仍分日入史館修實錄未畢之間。且許不入內署仍放朝參其實錄雖未絶筆統例取捨皆處厚創起文宗朝隋為中書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太和四年三月隋表上憲宗實錄曰:臣聞古者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遠自軒皇近惟列聖其間睿哲文明之德格天濟物之功實賴記述傳諸不朽伏以憲宗皇帝承十一葉之基運蕩六十年之妖氛神功單於無外玄化光於有截語儉德則漸氵濯以垂訓言憂勤則躬日昃而忘倦廣聰明,則惟恐其不聞納忠諫則鹹許其自達群臣荷寬裕之德黔首飽慈惠之仁今之舉盛烈者貞觀開元元和而已誠宜垂諸簡牒煥被縑緗長慶二年詔監宰臣杜元[A13C]命翰林侍講學士臣處厚臣趙暨史官瀋傅師鄭氵宇文籍等分年編次實錄屬中外多故筆削未遑或職秩處移刊綴莫就陛下丕承鴻緒思弘祖德前詔處厚繼命臣隋比因奏對促令纂勒臣今采處厚等所錄。又與見在史官蘇景允等愽訪遺逸精加研以畢其功建茲周歲錯綜方就謹撰憲宗皇帝實錄為四十捲目錄一捲謹隨表奉獻雖元刂精極思徒效其勤勞而測海窺天豈知其萬一無任悚惕兢慚之至謹詣光順門奉進以聞詔報曰:卿學貫六經窮春秋之微旨業精五典得簡册之菁華編年紀述於皇猷記事備陳於王業垂堯言而可法彰禹績而有光極思盡誠宣我祖德閱覽之際虔感彌深賜監修國史路隋及見在史官司封郎中蘇景允起居捨人陳夷行屯田員外郎李漢右拾遺蔣係各綿采銀器有差隋。又進穆宗實錄二十捲文宗時隋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太和五年奏曰:伏奉七月十七日敕以順宗實錄頗非詳實委臣等重加刊正畢日聞奏者臣奉宣尋以拜恩亦取史本欲加筆削近伏見衛尉卿周居巢諫議大夫王彥威給事中李固言及史官蘇景允等各上章疏具陳刊改非宜。又聞班行以此論議頗衆臣伏以史策之作勸誡所存事有當書理宜歸實匹夫美惡尚不可誣人君得失無容虛載聖恩以前實錄記貞元末數事稍非摭實蓋出傳聞審知差舛便使刊正頃因坐日屢形聖言通計前後至於數四臣及宗閔僧孺亦以永貞已來歲月至近禁中行事在外固難詳知陛下所言皆是接於耳目既聞乖謬因述古今引前史之直不疑盜嫂之言及第五倫撾婦公之說固多此比難盡信書所冀睿鑒詳於聽言深慎於行事特此比類上開聰明特蒙降察稍恕前謬繇是近垂宣命令有改修臣等伏以貞觀已來纍朝實錄有經重撰不敢固辭但欲粗刪深誤亦固盡存諸說宗閔僧孺相與商量緣此書成於韓愈今史官李漢蔣係皆愈之子婿。若遣參撰或緻私嫌以臣職既監盍令詳正及經奏請事遂施行今者寮庶競言不如本起表章交奏似有他疑臣雖至昧容非自請既迫群議輒冒上聞縱臣果獲修成必懼終為時纍。且韓愈所書亦非出已元和之後已是相循縱其密親豈害公理使歸本職實謂正名其實錄狀伏望修示舊紀最錯者宣付史官委之修定則冀聖祖垂休永無慚於傳信下臣非據獲減戾於侵官彰清朝立政之方表公器不私之義流言自弭時論攸宜詔曰:其錄中所書德宗順宗朝禁中事尋訪根柢蓋起謬傳諒非信史宜令史官詳正刊去其他不要更修其餘依奏。
李德裕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太和八年九月己未進柳芳舊聞三捲。又撰異域歸忠傳二捲。
王彥威為戶部侍郎判度支開成二年二月進所傳撰唐典七十捲其表曰:臣去太和元年伏蒙聖恩擢授諫官。又叨史職註記之暇嘗覽國史臣輒略其繁文舉其機要起自武德終於永貞撰成唐典一部凡七十捲謹詣右銀臺門奉進文宗頗嘉之賜以錦采銀器仍宣付史館集賢院繕寫。
李紳為宰臣監修國史武宗會昌元年四月奉敕憲宗實錄宜令史館再修撰進入其先撰成本不得註破並與新撰本同進來至三年十月紳與修撰官鄭亞等修畢進至大中二年十一月。又降敕曰:憲宗實錄宜施行舊本委天下諸州府察訪如有寫得者並送館不得藏隱(先是李德裕秉政以其父元和初為宰相前史官或書其不善之事故德裕先請不遷憲宗廟為議者沮之復請改撰實錄朝野非之)。
崔龜從為相大中五年七月上新撰唐歷三十捲李讓夷為中書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撰敬宗實錄十捲。
魏為相監修國史大中八年三月修成文宗實錄四十二捲上之史官給事中盧太常少卿蔣偕司勳員外郎王氵風右補闕盧告頒賜銀器錦采有差崔元暉以著述為業所撰義士傳十五捲友義傳十捲。
柳比為吏部侍郎大順二年二月敕比等修宣宗懿宗僖宗實錄始丞相監修國史杜讓能以三朝實錄未修乃奏吏部侍郎柳比右補闕裴廷裕左拾遺孫泰駕部員外郎李裔太常博士鄭光庭等十五人分修之逾年竟不能編錄一字惟廷裕采宣宗朝耳目聞睹撰成三捲目曰:東觀奏紀納於史館。
沙仲穆昭宗竜紀中纂野史十捲起自太和終於竜紀因曰:太和野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册府元龜》簡介 | 捲一◎帝王部·總序·帝係 | 捲二◎帝王部·誕聖 | 捲三◎帝王部·名諱 | 捲四◎帝王部·運歷 | 捲五◎帝王部·創業 | 捲六◎帝王部·創業第二 | 捲七◎帝王部·創業第三 | 捲八◎帝王部·創業第四 | 捲九◎帝王部·繼統第一 | 捲十◎帝王部·繼統第二 | 捲十一◎帝王部·繼統部三 | 捲十二◎帝王部·中興·告功 | 捲十三◎帝王部·都邑 | 捲十四◎帝王部·都邑第二 | 捲十五◎帝王部·年號 | 捲十六◎帝王部·尊號一 | 捲十七◎帝王部·尊號第二 | 捲十八◎帝王部·帝德 | 捲十九◎帝王部·功業 | 捲二十◎帝王部·功業 | 捲二十一◎帝王部·徵應 | 捲二十二◎帝王部·符瑞 | 捲二十三◎帝王部·符瑞第二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XXIII [XXIV] [XXV] [XXVI] [XXVII] [XXVIII] [XXIX] [30] [XXXI] [XXXII] [XXXIII] [XXXIV] [XXXV] [XXXVI] [XXXVII] [XXXVIII] [XXXIX] [40] [XLI] [XL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