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类 》 《诗经》心得 》
第55节:第五章(9)
刘绪义 Liu Xuyi
“自古虚名只误人。”古人有言,“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做人还是本真些好。最近读到了当代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其新著《病榻杂记》里有三个“昭告天下”,郑重声明摘掉戴在自己头上的三顶高帽子:一曰“国学大师”,二曰“学界(术)泰斗”,三曰“国宝”。季先生风趣地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但愿这能够成为金玉良言。
有狐:狐仙来仪,请勿自摸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卫风·有狐
说起狐狸,我们第一印象便是“狐狸精”。“狐狸精”这个词既可以是爱称,又可以是贬称。人们对她的感情颇为复杂,一如男人被称作“文人骚客”一样。被称作“狐狸精”者,既可能意味着她有很大的魅力,风情万种;然而,又意味着她靠色媚人,无才无德不可取,甚至成了女人轻浮、放荡的代名词。女人骂女人,往往就喜欢使用“狐狸精”这个词,意指对方不要脸,勾引我男人,仿佛自己的男人没有一点错。“狐狸精”一词的背后,充满女人的醋意,因为这个词的背后,其实暗示着被称作“狐狸精”的女人要么漂亮,要么温柔,要么聪明,要么善于风情,更可怕的是可能四者集于一身。所以女人知道“狐狸精”能够抓住男人,捕获男人的心,她有她不同一般的武器,只要稍加运用,就是男人的必杀技。这样的女人当然是自己的天敌。在蒲松龄老夫子的眼里,“狐狸精”们哪一个不是水做的女儿?男人们一旦被“狐狸精”迷住,就好比温柔乡里的蜘蛛,绝对是无路可逃!而不幸自己的丈夫被“狐狸精”缠住的良家太太们,就面临一场保卫“太太位置”的争夺战。而这种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战争,往往笑到最后的往往又是“狐狸精”们。那些良家太太除了大骂“狐狸精”之外,又能有什么办法?在现代婚姻中,“狐狸精”也成了“第三者”的别名,是现代婚姻的头号杀手。
狐狸之所以成为“狐狸精”,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狐狸,是很聪明伶俐而且通人性的。在原始先民的眼里,狐狸是美好的象征。传说中禹的妻子涂山女即是一个九尾白狐,那可是圣人之妻啊,应该不会是淫媚的化身吧。《吕氏春秋》记载,大禹年至三十仍奔波于治水之路而未成婚,路过涂山时遇到了一只九尾白狐,并听到了一首歌谣:“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成于家室,我都彼昌。”于是他停了下来,与涂山氏女结成夫妻,并生下了开创夏朝的儿子启。《吴越春秋》也说,涂山氏女本就是九尾狐的化身。
屈原的诗歌《哀郢》里这么唱,“狐死必首丘”,是说狐狸将死之时,头总朝向出生的小山头。这就赋予了狐狸那种中国人自古以来忠于故国的高贵品质。
《说文》释狐,说狐是妖兽,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这说明到汉代,狐狸都还是主要被视为正面形象。《山海经》上说:“(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又说:“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然而,这种四足九尾且能吃人的怪兽却也代表着祥瑞。《白虎通·德论》中一篇《封禅篇》就载:“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说是九尾狐现于人世,代表天下太平,更象征王者子孙繁盛。到了汉代,九尾狐的祥瑞身份更进一步得到确认,它甚至能够位列西王母座前了。
另外,狐狸的毛色确实十分漂亮,色彩缤纷,而且还有银狐、蓝狐、白狐、红狐等等不同颜色的种类。在民间故事里,狐的皮毛色泽也带着神秘的色彩,自古以来就有千年始见白狐,万金难求的说法。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著名的四君子之一,向秦昭襄王献了一件毛长两寸的白狐裘,秦王非常高兴,回宫向宠爱的燕姬夸耀:“非千年狐狸毛色不白,这裘专取白狐腋下皮毛缀成,实是稀世之珍。”秦王原打算拜孟尝君为相,却因右相樗里子的劝说而改变了主意,以至于很快就对孟尝君起了杀心。孟尝君得知消息,非常惊慌,求人向燕姬献上两双白璧,请她向秦王代自己求情。燕姬却提出非白狐裘不收。然而这白狐裘整个齐国也只有一件,孟尝君哪里还献得出来?正在焦急之时,他的一个门客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连夜潜入秦宫内库,装成狗的声气将白狐裘偷了出来,让孟尝君去献给燕姬。果然换得燕姬的帮忙,得以离开秦国逃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第一章(1) | 第2节:第一章(2) | 第3节:第一章(3) | 第4节:第一章(4) | 第5节:第一章(5) | 第6节:第一章(6) | 第7节:第一章(7) | 第8节:第二章(1) | 第9节:第二章(2) | 第10节:第二章(3) | 第11节:第二章(4) | 第12节:第二章(5) | 第13节:第二章(6) | 第14节:第二章(7) | 第15节:第二章(8) | 第16节:第三章(1) | 第17节:第三章(2) | 第18节:第三章(3) | 第19节:第三章(4) | 第20节:第三章(5) | 第21节:第三章(6) | 第22节:第三章(7) | 第23节:第三章(8) | 第24节:第三章(9)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